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 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心光

唐湘清

接到定妙老法師及裴果鑑居士先後來信,藉知度輪法師在港創辦心法雜誌,佛教文化又多一大轉法輪的生力軍,令人不勝歡喜之至。我覺得「心法」這一名稱很好,因為心是佛法的重心,佛法也就是心法。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麼我們要立志成佛,當把握這心。心有妄心與真心,妄心是指心的黑暗一面,真心是指心的光明一面。「無明」「煩惱」是指心的黑暗一面而言,「真如」「佛性」是指心的光明一面而言。我們學佛的宗旨,是要消除心的黑暗,證得心的本有光明。一切眾生,無不具有心光,但煩惱強者心光弱,煩惱輕者心光強,心光的強弱,與煩惱的強弱成為反比例,如能將無明煩惱連根驅除殆盡,也就與佛陀一樣的具有無量光明了。儒書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可見儒家也知吾人原本具有光明的德性,這種光明的德性,也就是心光;但儒家證得光明德性的方法,不及佛教的完全。

佛敎對於證得心的本有光明,法門很多,大別可以分為自力與他力。自力是發掘目己內心中本有的光明,怎樣發掘自心光明呢?其方法是要向內觀照,如壇經云:「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從此可知內觀自心,可以放出很大光明,使三毒地獄等黑暗消滅,而達到內外明徹不異西方的地步。所以心王銘有云:「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這是說明自心就是真佛,不要向外覓佛,在普照禪師修心訣上更有詳細的說明,如云:「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心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劫,燒身鍊臂,敲骨髓,刺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這是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倘若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論你怎樣勤苦的修行,也是徒勞而無功的。因為自心本來具足光明,只因無明動而外馳,才致光明不現而日趨昏暗。

先哲曾說:「燭光定則明,動則昏,燭光尚且如斯,何況人之心光乎」!把燭光譬喻人的心光,因為燭光在定而不動的時候,是照得很光明的,倘若搖動不定,就耍顯得昏暗;心光亦復如是,自心本不動搖,本來具有無量光明,因無明動而外馳故,以致昏暗。那麼我們要恢復心的本來光明,只有回光內照,把外馳的心收回來,使心復歸如如不動的本來面目,就能照破黑暗而大放光明了。不過眾生的心,外馳積習已深,煩惱纏縛已久,要他一旦內觀而明心見性,實非易事。佛陀法事末為憐憫時代罪業深重的眾生,特設專念阿彌陀佛的他力法門。阿彌陀就是具有無量光明的意思,如無量壽經云:「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怫、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燄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佛光、超日月佛光。」從這許多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見阿彌陀佛的光明,不是其他世間任何光明所能比擬的。眾生煩惱太重,心中充滿黑暗,如能至誠專念阿彌陀佛,也能照破心中黑暗,而顯現自心本有的無量光明。

無量壽經云:「阿彌陀佛所放光明,照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億萬由旬,或照一二佛剎,百千佛剎,乃至徧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是故無量壽佛,亦名無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有緣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這是說明眾生如能接受阿彌陀佛的光明,即能「垢滅善生」 而得解脫。以上所說的自力與他力二法,是相依相成的,依此方法實行,都能顯現自心的無量光明。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本與自性息息相通,所以念佛即念自性。我們大家要發掘自己的心光,健全自已,更要發揚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把黑暗的世界轉變成光明的樂土。

西安著名古寺                                       ◎血輪 文

一)臥龍寺
臥龍寺在西安開通港西口。為漢靈帝時建造。隋改名福應禪院。唐時因祀吳道於所畫觀音像。又名觀音寺。宋初高僧維果。長臥寺中。宋太宗又更名臥龍寺。明正德間。曾加修葺。後漸頽廢,慈禧至西安時,嘗駐蹕寺中。特頒帑重修。已甚壯偉。民國二十二年。朱子橋將軍又捐資重裝佛金。門窻新加漆。畫棟雕樑。遂益形都偉。殿有四進。前兩進為佛殿。中為食堂。後進為方丈室。僧侶約百餘人,佈置頗雅靜。寺內有石碑。刻佛足印。長尺餘。足指有花紋。成卍字。並註有發現年月。然石質甚新,當係重修時所重刻者。

二)開元寺
開元寺在東大街西端。為唐開元中建。因玄宗於開元二十八年。在延慶殿與勝光法師論佛恩德,乃令天下州府。各建開元寺一所。然今已殘敗。僅舊殿一楹。祀玄宗遺像。所謂唐琼公道行碎。元華嚴世界海圖。均未見。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心法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