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無量劫中修種種的行門,就是為了生脫死。所以人的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老而多病,因病而死,這就是人生四大苦。
一切方便無限量 妙光明天智能入
【一切方便無限量】:佛的一切方便法門,也是無邊無際,沒有一定的限量。
【妙光明天智能入】:這位妙光明天王有這種智慧,能入這種解脫門。
生老病死憂悲苦 逼迫世間無暫歇 大師哀愍誓悉除 無盡慧光能覺了
【生老病死憂悲苦】:佛為要了生老病死四大苦,才出家修行。佛訪道六年,不得要領,苦修六年,仍然得不到解脫的方法,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深思,豁然大悟,知道生命之輪的來源,是從無明起;消滅無明,便能消滅這四種苦。
世界上一般的人,不但沒有覺悟到生老病死是苦,反而染苦為樂,而不知覺悟。生的時候,糊糊塗塗的來到這個世界,等到死的時候,又糊糊塗塗的離開這個世界。來的時候不明白為什麼而來?去的時候也不明白為什麼而去?換言之,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這個問題沒有人想要知道,也沒有人想覺悟,所以糊塗而來,糊塗而去。
佛在無量劫中修種種的行門,就是為了生脫死。所以人的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老而多病,因病而死,這就是人生四大苦。
【逼迫世間無暫歇】:憂愁悲哀都是苦,這種種的苦,逼迫世間一切眾生,沒有暫時間的休息而停止。
【大師哀愍誓悉除】:大師就是佛,佛慈哀憐愍一切眾生,發願消除眾生的一切苦。
【無盡慧光能覺了】:這種境界是無盡慧光天王所覺悟、所明白的。
佛如幻智無所礙 於三世法悉明達 普入眾生心行中 此善化天之境界
【佛如幻智無所礙】:佛的如幻智慧,好像不是真實的,但其實是真的。這種智慧是無所障礙,能明一切諸法的實相,能明一切眾生的業相、道相、煩惱相。總之,能洞悉一切眾生的思想。
【於三世法悉明達】:這種如幻的智慧,能了達過去的諸法、現在的諸法、未來的諸法,所以說於三世佛所說的法,都深深明瞭,通達無礙。
【普入眾生心行中】:佛的智慧,如幻三昧,這種如幻智慧,普徧能明白一切眾生心裏所想的是什麼?所行的是什麼?又能普入一切眾生心行中,令發菩提心,早成佛道。
【此善化天之境界】:這種境界是善化端嚴天王所明白的道理。
總持邊際不可得 辯才大海亦無盡 能轉清淨妙法輪 此是大光之解脱
【總持邊際不可得】:總持就是總身口意三業清淨,持戒定慧三學圓明。總是諸法之總,持是諸法之行。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總持的意思,有無量無邊的解釋,所以說邊際不可得。
【辯才大海亦無盡】:佛的四無礙辯才,好像大海一樣,沒有窮盡。四無礙就是佛菩薩說法的四種智辯,於意業解為智,於口業解為辯,也就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一言以蔽之,就是辯才無礙,橫說豎說,粗說細說,無論怎樣說,都有道理。
【能轉清淨妙法輪】:能常轉清淨不可思議的妙法輪,能破除眾生的染污心,而得到清淨心。心清淨、身清淨,法自然清淨了。
【此是大光之解脫 】:這種境界是總持大光明天王所明白的解脫門。
業性廣大無窮盡 智慧覺了善開示 一切方便不思議 如是慧天之所入
【業性廣大無窮盡】:眾生的業是廣大無邊,沒有窮盡的。因為業是沒有形相的,若是有形相的話,早就充滿了虛空,再也不能容納了。
什麼是業?凡是所轉的念頭,無論是善?或是惡?都是業。轉善念頭,所造的業是善業。轉惡念頭,所造的業是惡業。一件事情,著相就造業,不著相就解脫。凡夫只懂得造業,菩薩卻懂得解脫。因為凡夫動了妄心去做,所以是造業。菩薩以一片清淨心去做,所以是解脫。解脫是把心中三毒(貪、瞋、癡)的煩惱除掉,得到自在。造業是見境起貪心,而造成三業(身、口、意)的染污和迷惑。
【智慧覺了善開示】:佛是有大智慧的人,明白一切道理,所以善於開示一切眾生,令眾生明白世間的樂是暫時的,出世間的樂是恒常的。
【一切方便不思議】:佛用一切方便法來教化眾生,這種方便法,是不可思議的。無論那一類眾生都能明白接受,依法奉行。
【如是慧天之所入】:像這樣的方便法,是不思議慧天王所得到的解脫門。
轉不思議妙法輪 顯示修習菩提道 永滅一切眾生苦 是輪臍方便地
【轉不思議妙法輪】:佛常轉法輪教化眾生,轉動不可思議的妙法輪。妙是不可言,法輪是恆常的轉動,如車輪一般,向前進行,而不向後退。
【顯示修習菩提道】:佛很明顯的來指示眾生,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如何能得到覺道?要是不用功修行,就不能得到覺道。非得用功修行,才能得到覺道,所謂「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穫,十分耕耘,便有十分收穫。」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修道的人,用一分的功,便有一分的益處,便接近覺道一步。做其他的事,常有浪費工夫而得不到結果。唯獨修行這種法門,做一點就有一點的效果。
【永滅一切眾生苦】:要老老實實地修行,才能得到覺悟的道理,才能永滅眾生的痛苦。眾生為什麼會苦?因為不覺悟。因為有無明便造種種的業,而受種種報。要把無明破滅了,就得到覺悟。這樣,就把眾生的苦永遠消滅了。
【 此是輪臍方便地】:這種境界是輪臍天王所得到的方便地法門。
如來真身本無二 應物隨形满世間 眾生各見在其前 此是燄天之境界
【如來真身本無二】:真身就是法身。佛的真身不但無二,連一個也沒有。為什麼?因為佛的真身無相無不相,無在無不在。
【應物隨形满世間】:佛的真身,應眾生的機,隨眾生的根性,來為眾生說法,所謂「觀機逗教」,也就是因人說法。對小乘根性者說小乘法,對大乘根性者說大乘法。就是應病予藥,對患熱病患者,涼性藥來醫治;對患寒病患者,以熱性藥來醫治。這樣,才能藥到病除,有起死回生之效。所以佛的真身充滿世間,去救眾生出苦海。
【眾生各見在其前】 所有的眾生,都覺得佛現在自己的面前,面對自己說法。
【此是燄天之境界】:這種境界,是光燄天王所得到所明白的解脫門。
若有眾生一見佛 必使淨除諸業障 離諸魔業永無餘 光照天王所行道
【若有眾生一見佛】:假設有眾生能見到佛的報身,他的業障就會消滅了。
佛有三身:①法身:是沒有形相,是真如實相。佛旣沒有住世,也沒有不住世。在時間上是豎窮三際,在空間上是橫徧十方。這也就是佛的靈性,名為毗盧遮那,譯為徧一切處。
②報身:是莊嚴光明清淨的身相,是常住不滅的身。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無量的福德和智慧,才得到報身,名為盧舍那,譯為淨滿。這個報身如日光之清淨而照滿全世間。
③應身:是隨順眾生的機緣而現之相,專為教化眾生,名為釋迦牟尼。釋迦譯為能仁,表示大悲;牟尼譯為寂默,表示大智。又為化身,應眾生的要求,而變化千百億身。不但佛有化身,就是觀世音菩薩也有無量的化身。菩薩用心來觀察世界受苦的眾生,無論有多少眾生求救,菩薩都能同時拯救出苦海。因為菩薩有化身的神通力。
【必使净除諸業障】:誰能見到佛的報身,誰的業障、報障、煩惱障,一切障都能淨除了。所有的業障都會變成清清白白、乾乾淨淨。
【離諸魔業永無餘】:業障淨除了,這時,會有諸魔來擾亂引誘,令修行人失去定力,失去道心。如何能離開諸魔呢?就是勤精進不懈怠,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心不動、意不亂。天魔便無辦法,自然知難而退。所以能遠離一切魔業,便永遠不會受諸魔之侵害。
【光照天王所行道】:這種境界,是光照天王所明白的道理,所修行的法門。
一切眾會廣大海 佛在其中最威耀 普雨法雨潤眾生 此解脫門名稱入
【一切衆會廣大海】:佛在每個世界中,都有說法的法會。在每一法會中,有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量羅漢、無量眾生。其眾會廣大的情形,好像大海一樣,廣不可量,深不可測。
【佛在其中最威耀】:佛在每個法會中,是最有威德、最有光耀的。所謂大威德神通力,佛光普照於十方。
【普雨法雨潤眾生】:佛普徧的說法,好像天雨下降一樣;大樹得到大量的雨水,小草得到小量的雨水,但是都得到利益,法雨是各隨其類、各成其性、各得其量,來滋潤一切眾生。
【此解脱門名稱入】:這種解脫門,是普觀察大名稱天王所深切明白的境界。
復次,釋迦因陀羅天王,得憶念三世佛出興,乃至刹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脱門。
再把前邊沒有說完的道理,繼續說一次。這位釋迦因陀羅天王,他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王。釋迦譯為能,因陀羅譯為天主,意思就是能作天上的主。他得到一種解脫門,能在一念間,可以想起過去諸佛怎樣出興於世?乃至佛剎如何成的?如何壞的?他清清楚楚記得這種境界,又明明白白了解這種道理。不但是過去世,就是現在世和未來世也能明見。因為他明白這樣多的境界,所以生大歡喜、大快樂。
因陀羅又名釋提桓因。在無量劫以前,她是個沒有結婚的女人。有一天,她見到一所寺廟,破爛不堪,也沒有人發心來重修。她見到這種情形,心裏就想,如果不重建,那麼,佛像天天被風吹、日曬、雨淋,豈不是更要損壞嗎?因此她便發心重修這所破寺廟。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不能完成這個心願,於是乎,她去找朋友和親戚,大家發心來重修。有志者事竟成,居然找到了三十二個女人。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努力,不久便將破廟重新整修,而變成又堂皇又莊嚴的廟宇。
因為這三十三個女人有修寺廟的功德,死後便生在忉利天,而為天主。在這天的四方各有八天,東南西北四方共有三十二天。幫助修寺的三十二女人,為此三十二天的天主。中央有一天,是帝釋所住。此三十三天是以這三十三個女人為天主。這是天主的來源。
不知道天主因緣的人,就亂講一陣,說天主是獨有、是萬能的。其實既不是獨有,也不是萬能。因為他們只知道幾萬年的事,而不能知道幾萬大劫的事。
因為不知道無量劫的因緣,乃杜撰出來一位真神的概念,造出一位究竟神,或圓滿神,或萬能神。這是隨意所造,願造多少就造多少,反正沒有人來控告。真神也罷,萬能神也罷,都是不對的,所以就以訛傳訛,傳到現在。現在是科學時代,無論什么事情,都要經得起考驗。宗教也是如此,經不起科學的考驗,便會被淘汰。奉勸信教的善士們,頭腦要清楚,要仔細來分析,不可人云亦云,沒有個人的判斷力,而養成迷信,就變成盲目的信仰。
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其城名為善見城。城中有寶樓重閣,天宫更為華麗,就是釋提桓因所居住之所,也是道教的玉皇大帝,基督教的上帝,天主教的天主所居住之地。雖然名字不同,其實就是三十三天主他一人而已。
(待續)
請多唸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