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出現佛寺應始於東漢後期,洛陽白馬寺被認爲是最早的佛寺之一。經三國及魏晉南北朝,因社會變動之因素及帝王貴族的提倡,佛教大興,佛寺建築趨於蓬勃。
中國之出現佛寺應始於東漢後期,洛陽白馬寺被認為是最早的佛寺之一。經三國及魏晋南北朝,因社會變動之因素及帝王贵族的提倡,佛教大興,佛寺建築趨於蓬勃。北魏時代的「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洛陽有一千三百多座佛寺,最大的永寧寺是按照印度佛寺之格局建成,前後依山門、塔及佛殿配置。塔藏舍利,是崇拜之對象,成爲佛寺中之最重要建築。塔及佛殿之四週圍以迴廊,構成一寧靜完整的範圍,南朝建康則有四百八十寺,東晋初期已有雙塔或塔殿左右並置之形制。至唐代,則出現在寺旁建塔,或另成塔院。甚至如戒壇圖經裡之圖畫,殿已在塔前。可見佛殿漸成主體,取代了塔。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吸收佛教後對教義的一個新解釋。佛教再東傳至日本後,亦出現同樣的轉變,六世紀末的飛鳥寺,塔居中而金堂分列左右及後面,七世紀前半的四天王寺,塔居前而金堂在後。至七世紀下半時的法隆寺,金堂與塔並置左右。同期之藥師寺則出現雙塔,分峙於金堂前左右,時唐初葉,較中國之雙塔制慢了兩百多年。至八世紀的興福寺及東大寺,則在佛寺之外,另設置塔院。
北京大正覺寺塔,是一種印度式塔,稱爲佛塔耶加大塔。翻攝╱颜善昱。 |
北朝之佛教似較南朝更盛,洛陽被視爲佛都。後雖有北周武帝時的滅佛,但不久又恢復全盛。初有所謂「捨宅爲寺」,貴族將自己的住宅捐出爲寺,故早期之佛寺難免受住宅佈局的影響。南朝尤多雙塔制,推測或得自雙闕之啟示亦未定。唐代雖崇道教,但佛教仍然興盛不已,在敦煌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佛寺,殿堂樓閣以中軸線對稱展開,其間貫以錯綜複雜的迴廊連繫。玄奘法師西出取經,對大乘佛教之推廣居功至偉,寺塔之建造更爲蓬勃。後來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拆除了四千六百多座佛寺。位於深山者或得以倖免,但今天亦幾乎不存。今天尚存之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亦建於滅佛運動之後。
宋遼時期佛寺仍舊興盛,遼塔留存至今甚多。至元代以後,因喇嘛教及回教頗受重視,平地佛寺逐漸衰落。只有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及九華山等地維持一定的盛況。這裡必須一提的是,自南北朝時,達摩祖師將禪宗引入中原,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發生極大的影響,成爲唐宋以後之主流,並深爲知識階層所接受,促成宋明理學之產生,溶爲中國文化之一部分,佛寺之意義已與傳入初期不同。
河南嵩山嵩岳寺塔,建於北魏,塔呈十二角形平面,高十五層,塔身以拋物綿收縮,最上面的尖端稱爲塔剎。 | | 西安大雁塔,初建於唐,明時在原塔外砌上一層磚,可謂是唐明之結合物。翻攝╱顏善昱。 |
其次,再談到塔。建塔之意義初爲表人勝、爲起信或報恩。後世亦有流爲風水理論,擇地建塔壓邪,如六和塔即被認爲鎮錢塘江而造。文獻上最早見於後漢書「丹陽郡人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爲重樓」。亦有認爲漢明帝所建白馬寺塔爲最早,南方則以孫權在建康所建的阿育王塔最早。漢代佛教初入,多爲貴族所接受,一般平民尚未普遍,南北朝以後才得廣泛流行,故造浮圖成爲當時之最主要建築活動。塔在六朝時平面多呈方形,(如神通寺四門塔及雲岡石窟內所見),但卻出現獨存的十二角塔嵩嶽寺塔。塔初傳入時以石造及磚造爲主,後與木造樓閣結合,成爲中國造型之木塔。木塔的構造若證之日本法隆寺五重塔,應有中心柱,自地上直達塔頂,稱爲剎柱。洛陽伽藍所記述的最大佛寺永寧寺塔即爲木構。其規模宏偉,伽藍記卷一描述:「九層浮圖所,架木爲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又「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鈴,合有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殚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里」。這座高達二百多公尺的木塔僅存十九年即毀於火,可稱之爲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築物。
唐代的塔亦多呈四方形平面,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墓塔、香積寺塔及河南登封法王寺塔、雲南大理崇經寺塔等。五代時期的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爲八角形,宋、遼以後的塔亦多採八角形。著者推測可能係由木塔所影響,因爲木塔必須以八角形出現,其結構方能穩定,不易變形,而且外型較富變化,有精巧之美。
蘇州羅漢院雙塔﹐建於北宋,爲磚木混建,修長俊拔,爲典型南方風格。翻攝╱顏善昱。 | | 山東神通寺四門塔,建於北魏,內有方形塔心柱,四面置佛龕,塔頂爲四角攢尖式,最上端爲塔剎。翻攝╱顏善昱。 |
塔爲印度「塔婆」之省稱,梵語稱爲帘堵波,早期又稱爲浮圖乃是佛陀之轉音。佛教廣建佛塔是因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爲廣宣佛法,於各地建造八萬四千座舍利塔。佛塔之基本原型傳入中國後,大約分成四種形式發展:
一、與樓閣相結合成爲樓閣式塔,如應縣木塔。
二、將半球形覆缽擴大可成瓶形的喇嘛塔,如北京妙應寺塔。
三、五座尖錐形立於高基座上之佛陀伽耶大塔式的金剛寶座塔,如北京碧雲寺塔及大正覺寺(五塔寺)。
四、阿育王塔,(如寧波阿育王寺塔)。
其中阿育王塔的形制較小,多爲石雕或金屬鑄造供奉於塔殿裡,且多分佈於南方。形制是將半圓形覆缽縮小,上面的受花平台擴大,再立剎桿及相輪。
樓閣式塔是中國佛塔的主流,數目也最多。依構造分可有木、石、磚、琉璃及鐵、銅等種類。平而自初期的方形,演變爲六角、八角及十二角。有的內部爲實心,不能登爬。塔的層數本有制度,如來佛在八級以上,菩薩七級,緣覺六級,羅漢五級,阿那含四級,斯陀含三級,須陀洹二級,轉輪王爲單層。但中國造塔常不依此標準,一般多用奇數,白馬寺塔爲九級,小雁塔十五級,唐咸通中僧雲皎飛所造之湖州飛英寺石塔多達三十七級。
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建於唐朝,爲四角密簷塔。翻攝╱顏善昱。 |
開封祐國寺琉璃塔,建於北宋,係以深褐色琉璃磚砌成。翻攝╱顏善昱。 |
現今所存之中國塔大約在二千座左右,近代已坍毀不少。歷史上的名塔除永寧寺塔外,尚有現存最古的嵩嶽寺塔、大雁塔、小雁塔、應縣釋伽木塔、蘇州虎丘塔(已傾斜)、開封鐵塔、正定開元寺料敵塔等。南京報恩寺之琉璃塔號稱天下第一塔,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年,十九年後才竣工。塔八面九級,以白色瓷磚貼面,每一磚有一佛像,簷瓦覆以五色琉磚,塔高達八十四公尺,屋角懸風鐸,聲徹雲霄。可惜在咸豐六年曾國藩圍南京城時被炸毀,現已片瓦不存,至爲可惜。
編按:李乾朗教授是當今中國知名之建築學、史學學者,他不但在學識及專業知識上享有盛名,對各種古蹟之維護更是不遺餘力,素爲人所敬仰。本文及圖片取材自李教授所著「華夏之美─建築」一書,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