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唐代佛像,天龍山石窟最具特色,也最能表現唐代佛像的造形特徵,尤其表現了印度笈多王朝肉體觀照影響下的特徵。
唐朝身為世界大帝國,對外來文化最具包容力,對異國藝術風味也最感興趣同時當時傳來的正是印度笈多王朝佛像藝術最成熟時代的樣式,加上印度求法風氣盛行,如玄奘、宋法智、王玄策、義淨等人親自西行取經,能夠帶回第一手資料。笈多王朝(三二O—五二O左右)被稱為印度的文藝復興,是印度藝術的隆盛期,在印度史上產生了最美的佛像,尤其是以秣菟羅為中心的五世紀佛像。它的特色是透過薄衣浮出的美麗肉體,流線的衣文線條齊整而美,伏目,肉髻螺髮端整,光背華麗,完成了印度肉體觀照的佛像基本形式。
龍門奉先寺 唐代 盧舍那大佛 翻攝╱秦培鈞 |
北魏的國家佛教性格原與「君主為當今如來」的思想相關聯,隋朝以來,國家佛教的理念亦高,唐代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者,當推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及其脇侍菩薩、羅漢、神王、力士等九巨大尊像。這是唐高宗發願而造立的,皇后武則天還出了化粧錢二萬貫協助。咸亨三年(六七二)破土,上元二年(六七五)共費時三年九個月,可說是龍門石窟造佛事業的頂峯。本尊盧舍那大佛高達十三公尺(連光背、寶座則達二O·六公尺),整個場所寬達二十九公尺,高三十四公尺,大佛不僅巨大,而且充滿無比的崇高美,形態均整,繩目狀頭髮,眉的造形為唐代特有的半月形,細目形的眼睛充滿清純氣韻,目光好像朝向下方,但上瞼雙重,似乎作沈思觀想狀。鼻的造形端莊,嘴唇有微妙起伏,肩膀的曲線、胸腹部的厚重造形與衣襞之美妙流動感,柔軟的肌膚感,都極具生氣,胸至腹部的大平行弧線,更顯出大佛的寬大胸懷,兩手雖已破壞,仍無損其為唐代最偉大尊像的地位。
盧舍那大佛為「梵網經」裡所說大宇宙、三千大千世界教主,是如來中的如來、宇宙最高支配者,在龍門,他當然是大唐皇帝的象徵了,世上最尊貴的天子被比擬為盧舍那佛,同時也與整個大唐帝國的精神互相呼應。龍門奉先寺大佛代表了唐朝理想的帝王美。
龍門奉先寺 唐代 脇侍菩薩像 翻攝╱秦培鈞 |
談唐代佛像,我想特別提出天龍山石窟,因為在中國各石窟寺院中,它最具特色,也最能表現唐代佛像的造形特徵,尤其表現了印度笈多王朝肉體觀照影響下的特徵。
我們知道以彫刻表現人體,在希臘、印度藝術表現裡最為常見,但在中國古代造形表現藝術傳統裡,雖出現過上述紅山文化的裸像,但後來却傾向於抑制人體的彫刻觀念,加上以衣服來端正身體,衣冠制度成為支持社會秩序的表徵,結果自然避免表現肉體動態以及官能美。
例如我們比較印度阿旃陀石窟與中國敦煌石窟壁畫,題材雖然相同(如同是半裸的菩薩像),但印度在二次元的平面空間依然要表現人物三次元的立體的肉體感,而中國儘量以線條減輕暴露的程度。
雖然如此,也由於佛教東傳,無形中把西洋彫刻的「肉體觀照」觀念重新帶回中國。
我們不妨猜測一下最初中國人見到這類半裸佛像的情景,面對熱帶國度——印度所產生的袒肩露乳、露臍、薄薄法衣緊貼肌膚顯出肉體起伏的曲線時,其驚訝程度,恐怕不是現代吾人所能想像的。
就如同我們如果不瞭解印度古來信奉自然力的宗教觀、生命觀,而見到綿延至今的類似藥叉女神像或交合像之強調性的特徵時,同樣也會驚訝不已。
天龍山石窟 唐菩薩半身像 翻攝╱秦培鈞 |
然而佛像之造立,必須遵守原先經典規定的儀軌條件,也即是它的造形樣式有相當的規矩,並非容易更改;因此接受這半裸佛像做為崇拜的對象,也許可以說是不得已的事,但在接受的過程之中,中國人仍儘可能加以消化吸收,例如雲岡初期的佛像,衣文採取中印度的原來形式,但顯然是厚多了,起碼在寒冷的中國北方,總不容易接受那麼薄的衣式。同時,也對原來印度彫刻的肉體觀照方式,加以理知處理,儘量減低肉感程度。
至於龍門期的北魏佛像更不用說了,層層厚重的衣褶完全掩沒了肉體感覺,幾乎把全身包裹得透不過氣來,連手足也不放過。
而到了天龍山石窟的唐代佛像,才算出現了最能顯明表現肉體感覺,體態豐麗的彫像,尤其那胸腹部柔軟起伏微妙的實體感,以及印度式「三屈法」的「S」形身姿,表現了中國彫刻史上空前絕後的豐滿肉體的官能美。特別是天龍山石窟第十四、十八洞,咸認建於盛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石彫表現人體肌肉飽滿柔軟感覺,達到最高峯,這時不禁令人連想到盛唐、中唐時期常見的肥胖型女俑,宗教的與非宗教的藝術,同樣具現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觀。
同時在上元二年(六七五)僧道融改創天竺山福興寺碑,提到大士像「嫣然列侍」,也彷彿把唐人對天龍山菩薩像的製作意識如實地點了出來。
但天龍山石彫仍舊加入了中國人本身的審美意識,它的寫實自然,絕不像印度彫像那麼誇張過大的動作姿態,以及好像吹氣球似地強調軀體的豐滿肉感。
但像這麼最能表現官能美、肉體表現的風格,畢竟與中國人傳統的造型感覺格格不入,在中國彫刻史上也不過曇花一現,自九世紀印度影響中斷之後,又逐漸消失了。
晚唐以後,尤其到了宋代,佛教失去國教地位,走向人間走向世俗化,佛像被表現為如同現實人間的味道,觀音、菩薩像加入了現世的女性美,尤其是觀音被塑造成為現世人間母性的形相,具現中國民間百姓的審美意識,已完全拋開異國的影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