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  

眞禪

(接上期)

般若修因證果,三讚揚般若功德利益。

初開示般若眞空觀門分二:初示五蘊卽空,次明諸法空相。

今初示五蘊卽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上文講觀自在菩薩自行般若法門,以為此經發起緣由,下文正說般若空義。

「舍利子」就是「阿彌陀經」中的「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稱「智慧第一」。此經的另一種譯本中說,舍利弗先問觀自在菩薩,「欲修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學?」於是觀自在菩薩,才呼舍利子名而告之。以下經文都是觀自在菩薩所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就是色蘊,先明色蘊空。若悟色蘊空,就可以此類推,悟入受、想、行、識四蘊亦空。

這個「色」字,並非僅僅指眼睛看到的色。而是把一切能變壞、有質礙的事物。如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境,以及無表色,統皆包括在裏面。

「色不異空」,是說色蘊不異於眞空,上文已用「析空」、「體空」等方法,證明色是空的,這裹不必再多講了。色不異於空,反過來,自然空也不異於色。色不異於空,色雖可見可聞,似是實有其物,其實只不過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而已,虛假無實。空不異於色,雖說是空,但也不否認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等有虛假的相狀。這兩句其實只是一句,反覆說明,令人袪除疑惑,生決定解。

已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為什么還要說「色卽是空,空卽是色」呢?因為只講「不異」,可能還有人誤解,認為色空二者不異。今再說「卽是」,這就說明色之與空只是一事。「異」是差異。如有兩塊布,用同一種原料織成,顏色相同,尺寸相同,我們可以說,這兩塊布無有差異。但雖無差異,畢竟是兩塊,不是一塊。今則不然,只是一塊布。從反面看是毛的,從正面看是光的,因此,我們就說,這塊毛布,卽是光布,這塊光布,卽是毛布。「色卽是空,空卽是色」,意義也是如此。

色蘊旣卽是空,以此類推,受、想、行、識等也是如此。如果講得詳細些,就應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卽是空,空卽是受。」以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卽是空,空卽是識。」等。為了節省文字,不再一一詳說。初示五蘊卽空竟。

次明諸法空相分二:初明六不,二無諸法。

今初明六不。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觀自在菩薩為說明諸法空相,再一次呼舍利子名字而告之。

「諸法」卽五蘊,以及下文所要講到的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等。上文已說:五蘊卽空,那麼,這樣的空,究竟有什麼相狀呢?既名為「空」,當然沒有什麼相狀。為了開悟衆生,勉強說此「空相」而已。

「不生不滅」等,是說明此「空」之相。我們總認為五蘊等法,有生滅垢淨增減。如凡夫的四大之身,屬色蘊所攝。初生此身時,是色蘊生,此身滅壞時,是色蘊滅;又如未修戒定慧時,此身垢穢,修戒定慧,垢穢之身,轉為清淨;又如迷為衆生時,則衆生界增,佛界減,悟為諸佛時,則佛界增,衆生界減。又如凡夫在生死時,五蘊諸法生,聖人證涅槃時,五蘊諸法滅;在凡夫地,身心垢穢,在賢聖位,身心清淨;在凡夫地,煩惱生死增,福德智慧減,在賢聖位,煩惱生死減,福德智慧增。不悟五蘊皆空,就有以上種種看法。這些看法,都是「迷情」所見。其實眞空之中,併無生滅垢淨增減等事。五蘊諸法,畢竟是空,本無所有。有畢竟空,無所有中,實無生滅垢淨增減之可言。

問:五蘊諸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以其虛假無實而言,可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以其有虛假相狀,亦可聞見而言,還是有生滅垢淨增減的。為什麼經中只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不說生滅垢淨增減呢?答:五蘊諸法,虛假無實,故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水中之月,鏡中之像,雖亦了了可見,何嘗有生滅、垢淨、增減之相可得。衆生之所以不能解脫一切苦厄,就因為誤認五蘊諸法為實有,而不知其虛假無實。現在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旨在說明五蘊諸法,虛假不實,空無所有。若能悟入五蘊皆空,就可以解脫一切苦厄,五蘊諸法雖有虛假相狀。這種相狀旣是虛假的,則雖有而實空。雖有而實空,還有什么生滅、垢淨、增減之可說。

二、無諸法。又六:初無五蘊,二無十二入,三無十八界,四無十二因緣,五無四諦,六無智得。

今初無五蘊。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上文講五蘊皆空,現在反過來說明空中無有五蘊。「是故」兩字是推論之詞。五蘊皆空,此空中無生滅、垢淨、增減等相,順此推論,卽可知此空中亦無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等事。

問:空中無五蘊,豈不墮於斷滅?答:空中無五蘊,是說無如凡夫所執之實有五蘊,並不是說空中不許有五蘊等虛假之相。五蘊等相,旣是虛假,卽是無所有,畢竟空,所以說,空中無五蘊。下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等皆仿此。

次無十二入。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根塵合稱名「十二入」,亦名「十二處」。

「根」意為「能生」。如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等,故名為「根」。根有兩種:一浮塵根(亦名扶根塵),卽衆生肉體上所具有的眼、耳等六根。卽眼球、耳穴、鼻柱等;二勝義根,乃清淨四大所成、托在肉體六根之中,有發識的作用,凡眼不見,天眼方見。「塵」有染污義。色、聲、香、味、觸、法六者能染污眞性,故名為「塵」。眼之所見名為色,耳之所聞名為聲、鼻之所嗅名為香,舌之所嘗名為味,身之所覺名為觸,意之所緣名為法(轉下期)

▲Top

法界佛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