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Vajra Bodhi Sea

金剛菩提海:首頁主目錄本期目錄

Vajra Bodhi Sea: HomeMain IndexIssue Index

恭聆老和尚說法感想之一

于果空

今夏在萬佛城靜住。除早晚課及上殿過堂,以聽老和尚說法最有意思。他說法輕描淡寫,平常無奇,但其中意義深 遠。因其平淡,但深切思之,又覺其味無窮。若把所聽之法付諸實行,則在平淡中,又十分困難。但若能行有成就,必有發明。今舉一例,以說明佛法的平淡中有艱 難。

佛 曆三千零六年,我初遇和尚,歸依門下。某夜,師徒二人併坐金山寺佛殿。默然無語甚久。和尚突然大吼「斷欲」二字,令我耳中嗡嗡作聲。至今九年,雖已色欲淡 薄,其根難除。常見欲雲時黑時灰,時來時去,時時想用力斬草除根,但又像無着力之處。九年在人生中不能算短,但只兩個字尚不能行之徹底。這或許就是子路的 心境。論語中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下次再去萬佛城,如欲根不淨,實羞見和尚。賢聖之道,祖師之意,不在多聞。聞而不行,僅種遠因。雖少聞 而能行之,必受實惠。若能行之徹底,必透心源,性光突露。故「斷欲無求」實是諸法門之根本,諸佛子所必修。

和尚今夏所講,並無固定經目。他 時而講涅槃經,時而楞嚴經。有時又說論語。或者談古今名人事蹟,善惡好壞,各類皆有。和尚所說,親自聽而行者,覺得津津有味。聞而評者,則列爲古董,不合 潮流。爲佛弟子,聽說佛經被列爲不合時代潮流的古董,千萬不要生氣。因爲評者確有其統計根據。經書中,除義理深奧難入者外,皆是教人改邪趨正,捨妄入真。 故邪妄之人不願聽。又教人斷欲去愛,故欲愛重者心生反感。到此還不止,進而又教人不貪名權財。就連吃飯睡覺,也要適量而止。諸君捏指暗算,世界上還剩下幾 個人喜歡聽。聽而能行者,更是少之又少。

統計雖有判決:列佛經及四書,道德經等爲古董。但我們必須弄清楚統計對象是什麼人,有多少人。若不 如是,統計常被利用爲愚弄人的工具。譬如在強盜群中所統計出來的「道德」標準,與在警察或一般民衆中所得的結果,一定相差很大。而賢聖人的道德標準自是超 凡。若不如是,何稱賢聖。

現在的時代是科學時代,原子時代,電腦時代,是金錢時代。科學甚至金錢本是個工具,並無是非善惡。善惡在人 心。觀 看這個世界,沒有一刻和平。丈夫與妻子相鬥,父母與子女相鬥,學生與老師相鬥,工人與顧主相門。家與家鬥,國與國鬥,種族與種族相鬥。就是一個人的心中, 也是早上與晚間鬥,理智與情感鬥。這是個鬥爭的時代。鬥爭只是個外相,是個病症。而此病源乃是貪欲。所以,這是個欲流時代。住在欲流中,落腳不穩,就順流 而下。爲欲浪所淹歿,輪轉生死,難有出期。若能下大決心,以勇猛力,逆流而上。則入賢聖流,方可成道。如金剛經所說。初果須陀洹名爲入流「賢聖流」,不入 色聲香味觸法。修道人就要在不能用力之處用力,不能攀手之處抓穩,不能落腳之處踏實。若人貪求心不斷,聞佛法修聖道,也多在名相上,勝負上用功。這不是賢 聖流。故黃蘗師在傳心法要中,深爲感歎。他說「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他又說「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 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唐朝佛教之勝,可稱空前絕後,而斷際尚如是歎息。時至今 日,在此欲流激起,貪浪澎湃的大時代中,老和尚又有何言句。「斷欲無求」列爲四字真言。行有餘力,方足問道。若不如是,只屬言銓,全無道味。不知老和尚還 另有入道真言不?

佛曆三O一五年(一九八六)九月十大 完稿  

▲Top

法界佛 教總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 Vajra Bodhi 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