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清法師簡介:
恆清法
師,台灣人,生於一九四三年六月七日。二十歲時,就讀於台灣東吳大學外文系,因病休學兩年,從那時便開始研究佛法,認為佛法是離苦得樂的良藥。返校後,功
課雖繁忙,但仍不忘佛法是了生脫死之燈塔。
於一九
六九年夏,獲得外文學系學士學位。此時,便發心出世修道,解救人生之苦,完成心願。所謂「有志者事竟成」。於一九七四年冬,在報上看到宣化上人來台弘法的
消息,如獲至寶,不勝之喜。天天參加講經法會,風雨無阻,上人講華嚴經上的淨行品,最後功德圓滿。恆清法師便見上人,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可否到美國
金山寺學習佛法?」上人答:「這是不容易的事!」她又問:「我能吃得苦,我如何準備?」上人告訴她:「妳可以從日中一食開始,然後再練習夜不倒單,這是修
道的基本條件。」
其實,
她在很多報章雜誌上看到或聞到金山寺的修行人,皆實行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的苦行。她心想可以克服這種困難,所以決定出家,到台灣各地參訪很多寺廟,擬
尋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可是因緣不成熟,未有找到理想的道場。因此,她懇求上人允許她到金山寺修行,又想學習翻譯經典,將中文譯為英文,並研究佛經。她又
說:「最要緊的是找一個人人認真修行的道場。我不是很精進的人,但我知道除了跟著精進的人修行,否則,自己會墮落,而退了自己的修行心。」她和上人談了這
番話後,便開始減食,由三餮減為兩餐,把晚餐免了,為到金山寺,適應環境,所以先訓練少食,習慣成了自然,也不被飲食所轉。
於一九
七四年夏,她雙親相繼去世,她知道可以滿出家之願。故於一九七五年冬,她毅然決然離開溫暖的家,來到美國金山寺,歸依三寶,受五戒,拜上人為師,法名果
靜。
恒清法師專訪:
恆清法
師,於一九八四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佛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出家眾中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比丘尼。返國後,一度任教於東吳大學英語系,目前是台灣大學哲學系
專任教授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教授。
以一個
出家人的身份,應聘為台灣最高學府的教職工作,無形之中,化解了台大校園裏,「拒絕即使是擁有學者身份的法師們做公開演講」的不成文禁令。這不僅代表著恆
清法師她個人的成就,也象徵了,佛法弘播的領域,已由傳統的寺廟中延伸至課堂上,而成為現代知識份子所矚目的對象。
有關法
師個人求學的經歷,應是許多從事於佛教研究的學人們,所欲瞭解的;而她身兼佛教學者和宗教師的雙重身份,形態、立場各異,如何調合二者,使能相輔相成,相
得益彰?這也將是未來佛教發展中,所要面臨的新景況。
在台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一樓會議室裏,我們特別為您訪問了恆清法師,以下的敘述,偏重在她個人的經驗,但絲縷之間,也反映了大時代的前景。
一、踏上出家路途
我是一
九四三年出生於台南縣的新營鎮,父母親都是文盲,父親白手起家,對我們管教上採取自由的方式,因此,我從小便在一個無拘無束的環境中長大。
我是家
中的老么,上有一兄三姊。母親生我時,已經四十三歲了,所以,現在我有兩個姊姊都是祖母級的人物。而最小的姊姊,只大我三歲,繼我之後,也在佛光山出了
家。
小學我
在新營讀書,初高中唸的都是嘉義女中,日子過得平淡而安適。後來,大學考上東吳大學英語系,母親對我說:「女孩子不要唸啦!妳想想看,四年下來,若去賺
錢,也可以省下一筆嫁妝。」我說我要唸,母親也就隨我,你可以想見,我們的家就是這麼一個凡事沒什麼計較的家庭。
大學二
年級暑假時,我突然生了一場病,全身不斷地水腫,經檢查是腎臟炎,因為是慢性的,所以相當難治,雖不至於纏綿病榻,但也不能做粗活,結果,我休學了兩年。
就在這
期間,母親常帶我到處去拜神求佛,希望藉著信仰的力量能把病治好。有一次,到六甲的龍潭寺,裏面的師父拿了一本佛書給我,她說:「你是大學生,應該看得
懂。」那是一本漫畫式的「佛祖傳」,我看了非常有興趣,深深受到釋迦牟尼佛完美的人格及崇高的精神所感召,於是又陸續借了好些佛書回來看,那種著迷的心
情,不下於高中時看小說,一本接一本,愛不釋手。
兩年
後,我病好了,便恢複上學。一直到了畢業,又回到家鄉的興國中學教英文;三年之中,閱讀佛書的興趣,不曾稍減。
女兒長
大了,父母便開始關心起我的終身大事,時常為我安排人家相親,我最不喜歡相親,也沒意思想到結婚。同時,因為教書的關係,漸漸感到教育事業的重要,就開始
準備托福考試,想去留學,最後,申請到羅德島大學唸教育輔導。
當時台
灣的留學生,一是公費,一是自費,都需要經過國家所舉辦的資格考試,而我申請到的是免費獎學金,雖然不是全額的,也不需要再考試,我的父母心想,大概到了
外國,我可以自己找對象,也就很安心地放我出去了。
我—邊
在圖書館打工付生活費,一邊唸書,一年半便拿到學位。回國後,進入母校東吳大學教英文,東吳大學便根據我所學的專長,成立了教育輔導中心。
我在東
吳三年,父母親先後於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去逝,我自然十分傷心!但就另一方面來說,自我認識佛法以後,出家的念頭已逐漸蘊釀著,父母過世了,也因此免除
我後顧之憂,使我能夠在絲毫無牽繫的情況下踏上出家的路途。
正好當
時宣化上人來台灣,我去見他。上人提起想從事譯經工作,並應允我去美國道場學習,我便在一九七五年辭去教書工作,而到美國金山寺出家。
在我出家的隔年,正遇到美國開國兩百週年盛典,台灣有兩個佛教團體前來祝賀,一是佛光山,一是各界諸山長老法師,師父就趁此良機,敦請諸山長老
為戒師,開設戒壇,我因此順利地完成了受戒儀式,因緣可說十分殊勝。
從我第
一次接觸到佛書,到最後出家,這中間有十年的光陰。正因為這出家的念頭,是平日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沒有大悲大喜的激情,也沒有過分脫離現實的幻想。所
以,我一出家,就覺得適應良好,能夠肯定佛陀的本懷,也可以依現實的情況而努力求其更好。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