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妙因法師講於三藩市法界學苑—— 今
天,三寶加被,度公法師和諸山法師光臨,所以我們有這樣吉祥的聚會。我先說一說講戒的緣起。妙因出家晚,學佛也晚,自己業障重,尤其因共業所感,頗多荒
廢,而無閒暇的時間,來對佛經深入研究,很是慚愧。可是在一九八一年秋,到三藩市後,諸山長老們一再鼓勵我講戒學。當時我看因緣不大具足,所以我說:「等
一個時間再說」。現度公法師也一再地鼓勵學人如何弘揚戒律,宣揚弘一大師及慈舟大師的遺教。現度公法師成立此學院,邀學人為各位講戒。前一個月在金山寺講
過一次開示,是講戒法、戒體、戒相的重要部分,因為時間短,講得也快,再加上同學們也沒聽過我講話口音,故有隔礙。現在講則要從容緩慢一點,希望大家多得
一點好處。 今天不是講比丘戒,比丘尼戒,所要講的是「律學」。為什麼要先講律學呢?因為佛法包括經律論三藏,戒律是其中一藏。所以北傳佛
教:中國、高麗、日本、西藏、蒙古,都很注重戒律。但有一部分和大乘佛教是相通的,卽比丘、比丘尼戒以外,還有菩薩戒。萬佛城已經講過梵網經。律藏在中國
保存得很豐富,計有五部之多。五部的內容包括:比丘、比丘尼(此二部為止持,止惡防非的戒文),羯磨(譯作「辦事」,「作業」),譬如剛才所行的請法儀
式,就是一種羯磨。至於傳戒、受戒是正式的大羯磨。我們在寺院裏半月半月說戒,亦屬於羯磨。律藏裏主要內容,就是「止持」和「作持」,告訴佛弟子要止一切
惡,作一切善,發菩提心,度一切眾生。 我們為何要出家學佛道呢?主要是為成就佛道。戒律就先要發菩提心。為何要發菩提心呢?因為自己有所覺
悟,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但因眾生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沉淪六道受苦,所以我們要發起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然後學佛理,行六度萬行,這就是方便,能成就我們
究竟成佛的助緣。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緣,修六度萬行,故戒律很重要。每一位佛子均有權利及責任來學戒,並不是只有習律宗的人才學戒,而其他
宗派就不學戒。古代禪宗大德都很注重戒律,所以每一宗派均應學戒。各經中常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淨定明,慧方有據。」所以要認淸楚學律是我們的權
利,諸位不要錯過。 我希望大家認識學戒的重要性:第一:學戒後才能知道佛在世時僧團之生活狀態,及佛滅度後,各地區、各時代戒律的弘揚如何關係到佛法之興衰。 第
二:學戒是成佛道的基礎,以戒來防範自己身口意三業,但勿以戒來律人。你知道戒法的道理後,勿用戒法專去找旁人的毛病。最主要是以戒來律己,來促進自己用
功夫,清淨三業。學佛法並不是學戒一項,就可以杜撰戒論。三學(經律論)都要學習和修行。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處處談到戒。華嚴經的三賢位菩薩在第二住、第
二行、第二廻向,乃至第二地,都是專門講戒。是不是第二位的菩薩才注重戒,其他位就不講戒呢?不是的。所以對戒律精進徹底唯佛一人,乃至八地、九地、十地
的菩薩還是要注重學戒,以防最微細的毀犯。菩薩當然不會故意犯戒,但有時候未免仍有誤犯。誤犯本非不淸淨,但大菩薩對誤犯也要淸淨,儘量減少以至於無。故
從初受戒,初發心的佛子,乃至十地菩薩,都要修學戒律。修學戒最主要是自修,不是去律人。 我們學佛,志在成佛。要成佛必須學戒,學戒必須發勇猛心,有堅定不移的志願。唐朝有一位太賢法師(精通各宗,尤擅長法相唯識,在玄奘法師座下為上首弟子,但以弘揚律學為主),他寫了一首偈頌: 勇士交陣死如歸,丈夫向道有何辭, 初入恆難永無易,由難若退何劫成, 丈夫欲取三界王,當揮智劍斷眾魔, 吾於苦海誓無畏,莊嚴戒筏攝諸方。 世
間勇士作戰尚能視死如歸,而出家受戒是大丈夫的行為。出家大丈夫學戒求成佛道,還有何推辭的呢?一定要抱著視死如歸的精神。一般人求學,尤其是學佛,均是
「初入恒難永無易」,初步開始學習覺得很難,若退下來就永遠沒有容易的時候。那麼,遇到困難怎麼辦呢?我們要迎頭趕上,愈難愈要堅強,愈要誠心,堅持到
底。由難要退,就永不能成就。所以不能退。勇猛心易發,但永久之道心亦要維持好。「由難若退何劫成」,若一見難就退,到哪一劫才能成佛道呢? 「丈
夫欲取三界王,當揮智劍斷眾魔」:出家受戒的比丘、比丘尼,是大丈夫的行為,要作三界王,躍出三界,了脫生死,必要揮舞智慧劍,斬斷一切魔障。如果要學
戒、學法、親近善知識,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很多魔考。我們要用智慧劍來斬斷一切障礙,如此才能達到「吾於苦海誓無畏,莊嚴戒筏攝諸方」。在六度輪廻
苦海之中,發無畏懼的誓願,這樣才能莊嚴戒筏攝諸方。不但自己學戒,還使眾生都能得到戒法的好處,如大船筏一樣,以戒莊嚴自性。 這是唐朝流傳到現在的偈頌,弘一大師很重視它,曾親筆寫下給好多人看。我亦將此偈印在書後,今天供養各位。我們現用太賢大師的偈語來充實自己的道心,以戒法莊嚴來攝受眾生。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講戒本,而先談談律學呢?律藏在中國有五部之多,歷代弘揚戒律的大德亦無數,我等學人從何入手呢?當然從戒本,因每日要誦戒條,而僧團半月半月亦誦戒。現講「律學」,先總括地介紹律宗之大義。 在
五五年代,北京成立佛學院,在籌備期間要妙因去講戒,先講戒本,後講「律學」,可是當戒本講義寫好了,先師慈舟老人在這時生病,故沒有去佛學院講書,就到
香港。到了香港又講華嚴經,故無機會講戒律。幸而把講義帶到香港。此書在一九六四年印成,現已二十年了。佛法是講因緣時節,前前後後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
情,我在沒印好書之前,曾回去探親,又趕上門亂,故沒有講戒的機會。北京佛學院恢復之後,有別的法師用此書來講戒,這次在度公輔助之下,始能把戒本的大義
稍微談談一下。傳統歷代的大德,沒有撰寫像這樣解釋戒本和戒律的書。我把它擴充的解釋,是根據弘一大師的意思。弘一大師的計劃,要寫一部南山律宗傳承史。
因為中國五部大律弘揚的主要是四分律。四分律分為三宗,而以南山宗為最盛,傳到現在。別的宗皆衰弱下去。弘一大師學的是南山律宗,弘揚的也是南山律宗。但
他末寫成南山律宗傳承史就圓寂了。學人根據他的意思,把律宗的大義和各代大德簡略的歷史滙在一起,寫成此講義。此是初次嘗試的作品,不成熟,但希望拋磚引
玉,引起後賢繼續努力,寫成更精湛的著作。希望在座各位,勿以少為足,務進一步發揚推廣,更上一層樓,撰寫更完整有關戒律之書,以便後學參考,所以我們先
談談大義,然後再正式講戒。 明末蕅益大師曾說:戒律在佛法中並不是最熱門的科目,不是暢銷書,所以學成的人比較少。今天是律學講座的第一天,是一個前方便,故簡略介紹應知的事項。 此書第一部分先談印度律學的成立,戒律在當時印度如何成立的種種情況,第二部分是講戒律傳到中國以後的翻譯和律藏的內容,以及弘傳的經過。 現在先講印度律學的成立,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結集、第二結集,第三是分部:二部、五部、十八部、二十部。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