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略解《金剛經》

 

◎馮有諒(加拿大溫哥華)
二O一O年九月廿六日


無為法是整部《金剛經》的主軸

在《金剛經》的〈無得無說第七〉中,

佛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段經文,是整部《金剛經》唯一一處提到「無為法」這個名詞。什麼叫「無為法」?簡單的說,就是「没有我相的法」,也就是佛說的「一切法無我」。再講明白一些,就是「一切事無我」。

講到 「一切事無我」,作惡的人聽到這兒,可能會很高興地心想:「這太好了,我殺人放火,姦婬擄掠,這些帳統統都不會算到我的頭上,因為一切事無我嘛!這個佛教太好了,講到我的心坎上了。」那又弄錯了!這裏所說的一切事,是指一切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修的善法,而不是指所做的一切惡事。對於所作的一切善事,統統都没有執著,才是這一句話的意思。所以千萬別張冠李戴,給弄錯了。

這一段經文中,如果須菩提尊者這樣回答:「是的世尊,如來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的世尊,如來無有說法。」那麼整部《金剛經》可能在第七品就可以結束了,而不會演化到現今的第三十二品;同時也看不到須菩提在第十四品,「深解義趣,涕淚悲泣」的那一幕了!

回溯到《金剛經》的第二品,須菩提尊者從大眾中起,請問世尊發菩提心的菩薩,應如何安心自處?原文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而就須菩提這個「如何安心自處」的提問,佛給了一個直接了當的答案,也就是〈大乘正宗第三〉這段眾所皆知的經文: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虛老墨寶

因為正常情況下,按照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來解釋,人若是有蓋世的功勞(作用力),難免也會生出一種睥睨的心態,或貢高的我慢(反作用力)。用時下的術語來形容,就是一種「飄」的優越感;功勞越大,就飄得越厲害。此乃人之常情,生活周遭也俯拾皆是。

然而,世尊在這一段經文裏回答須菩提,發大心的菩薩即使度了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生成佛,但是在心裏頭,並没有度了人的相,或自己有功勞的想法。因為菩薩有這四個相,就是著相了,那也就不再是菩薩。講完這個答案之後,佛還列舉了「虛空」和如來的「身相」來補充說明。(即〈妙行無住第四〉與〈如理實見第五〉)

經文中的四相,其中以「無我相」最為關鍵。我相和其他三相的關係,就好比毛皮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能無我相,自然就能没有其餘的三相。須菩提在佛講《金剛經》時,已是證果的阿羅漢,當然懂得佛所說的虛空,和佛有三身的道理,所以至此還没有問題。

但等到了之前提的〈無得無說第七〉時,世尊冷不防地抛出自己的覺地果位——「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和諸佛有無說法——「如來有所說法耶」,這兩個問題來詰問須菩提。

須菩提顯然有點發懵了,他迷惑了。佛是世尊,證得至高無上的覺位,難道世尊連在自己的覺地上都「無所得耶」?他不敢確定,不敢做正面的回答,所以他的答案是迂迴的,也就是答非所問。

他回答佛說:「我對佛所說道理的理解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法都不要執著,它們不是定法,也不是不定的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切的賢人或是聖者,循著每個人執著心的不同,就會對佛所說無所得的法,作出不同的理解。」(原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知道須菩提還未完全明白「無為法」的真諦,所以繼續舉例。舉出:四個果位的羅漢,有證了果的念頭嗎?往昔佛在燃燈佛所,於法所得嗎?菩薩莊嚴了佛土嗎?須彌山王的大身大嗎?恆河沙多嗎?如此等等。直到〈如法受持第十三〉,佛再次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這一次,須菩提明白了。他回答說:「世尊,如來無所說法。」不再拖泥帶水了,而是非常肯定地回答。即使成了佛,為眾人說了那麼多的法,在世尊的心中也無一絲有功德的念頭。

接著進入極具戱劇性的一幕,就是〈離相寂滅第十四〉。須菩提已經深深瞭解佛所說無為法的實義,於是痛哭流涕起來。這是一種悲欣交集的流露。於是他對世尊說:

 
  「如金剛眼」─宣公上人墨寶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須菩提先讚歎世尊的希有,接著說我開慧眼也好些時間了,還未曾聽過這麼深奧的道理。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意思是,將來有人聽到這樣的道理,能毫無懷疑地深信,如此所生出來的就是「實相」,這個人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世尊,實相就是没有相,所以世尊才稱之為「實相」。須菩提在這裡又提出了一個名詞——「實相」。

實相到底是什麼?實相就是無為法的相。無為法,在前邊已解釋過,就是對於自已所作的一切善事,没有一種有所得的想法。而這個無所得的相,自然也是不存在的。這個「不存在的相」,也要給個名詞吧?那就叫「没有相的相」或是「非相」,也叫做「實相」。

實相無相是無為法的理體,遍及於一切

除 「無為法」 外,「實相」是須菩提尊者在《金剛經》中,所提的第二個重要名詞。前面也解釋了,「實相」又叫 「非相」,就是無為法的相,或稱為「没有相的相」。

未聽聞無為法的道理以前,有多大的善行,往往就能有多大的「善行的相」。這樣的相,畢竟還有個可以說的相量,所以還不是無法衡量的;惟有等同虛空的相,才是不可衡量的。這種等同虛空的相,就是行善法的人在心中,先没有一個相量——没有相的功德,自然就無法衡量,那才是無限大,才是真功德。這樣没有一個相的相,即是實相。《金剛經》中,佛用了許多的例子,反覆說明這個實相的真實道理。

換言之,無為法是空寂的,而空寂中自然没有高低優劣的區別,所以是平等的,也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者,以無所得來修的一切善法,給它起一個名叫「實相」。由於實相是空寂的,所以實相中的善法也就是空寂的,也就没有一個所謂的「善法」在裏頭。但為了世人的知見緣故,得給它一個名,就叫「實相」。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在《金剛經》裏佛說了許多的「什麼者,如來說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第一個「什麼」,是一般世俗所認知的名相。第二個「即非什麼」,是經過無為法的焠鍊,已有了變相觀空的效果,也不再是原來的相。於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祗要還没證得佛的果位,所有的賢聖或多或少都還有執著。凡夫有見思惑,羅漢有塵沙惑,菩薩還有無明惑,都在對「無為法」認知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有彼此的區別罷了。第三個「是名什麼」,則是佛的果覺,以實無有法,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俗的名相
經過無為法的焠鍊
實相無相而無不相
(真空妙有)
依法出生第八 善法 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如法受持第十三 微塵


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離相寂滅第十四 實相 即是非相 說名實相
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究竟無我第十七 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莊嚴佛土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一體同觀第十八 諸心 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離色離相第二十 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淨行行善第二十三
善法者
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化無所化第二十五
凡夫者
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一合相理第三十 微塵眾
則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一合相者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知見不生第三十一 我人眾生壽者見
即非我人眾生壽者見 是名我人眾生壽者見
法相者 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以上一共有十九個這樣的擧例。除了第一個所提的「善法」,是須菩提還未深解義趣時所說的之外,其餘的都是在須菩提已經深入經義後,佛仍不憚其煩地為須菩提和與會大眾擧出的例子,目的就是要强調「實相是遍及一切」的道理。

除了已說的人、事、地、物、空間外,還有「無定態的心思」與「時間」,也就是眾所皆知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和「未來心不可得」。

佛在《金剛經》結束之前,確定須菩提完全明白無為法的道理之後,針對先前對須菩提的兩個提問——「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和「如來有所說法耶」,佛自己也給出了答案。

在〈非說所說第二十一〉中,佛告訴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換句話說,佛没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為眾生說了法。為什麼佛說他並没有說法?因為佛是無我相的緣故,也就是没有這種執著。如果你認為佛為眾生說了法,在佛自己的心裏也同樣有這樣功德的想法,那你還是不明白佛所說無為法的深意。佛是隨說隨掃,没有我們凡夫一般的執著。

第二個答案,是須菩提在〈無法可得第二十二〉中,問佛:「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就是進一步問佛,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位上,還都是什麼都無所得嗎?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再次肯定地告訴須菩提:就是這樣的!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還是没有一點所得,就是完全不執著,所以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BTTS/DRBU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