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十四祖青原行思禅师
青原思祖。生吉州安成。刘姓。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祖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曰。汝曾作什么来。祖曰。圣谛亦不为。曰。落何阶级。祖曰。圣谛尚不为。何阶之有。曹溪曰。如是如是。善自护持。即令首众。嗣后又谓祖曰。汝宜分化一方。无滞于此。祖还本郡。创青原静居寺。说法三十余载。开元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五世石头希迁禅师
师。生瑞州高安陈氏。冠岁诣曹溪得度。后大鉴示寂。师禀遗命。往谒青原。原问。子何方来。师曰。曹溪。曰。将得甚么来。师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复问。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曰。汝今识吾否。师曰。识。又争能识得。原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寻命致书南岳让禅师。归复请曰。和尚曾许个鈯斧子住山。祇今便请。原垂一足。师即礼辞。居南岳之南台。次说法于梁端兜率寺。唐德宗贞元六年庚午示寂。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药山惟俨禅师
师。生绛州韩氏。年十七出家。博通经论。严持戒律。首造石头之室。机缘少契。头命谒马祖。始悟前机。师仍返石头。一日在石上坐。次头问。汝在者里作么。师曰。一物不为。曰。恁么只闲坐也。师曰。闲坐即为也。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后开法药山。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顺世。塔于院之东隅。谥弘道大师。化城之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天皇道悟禅师
师。生婺州东阳张氏。十四出家。谒石头。问。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头曰。我者里无奴婢。离个什么。师曰。如何明得。曰。汝还撮得虚空么。师曰。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曰。未审汝早晚向那边来。师曰。道悟不是那边人。曰。我早知汝来处也。师曰。师何以赃诬于人。曰。汝身现在。师曰。虽然如是。毕竟如何示于后人。曰。汝道谁是后人。师从此顿悟。出住天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示寂 。法嗣四人。崇信、慧真、文賚、幽闲。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大颠宝通禅师
师。实陈帝之裔。颖川人。祖官于潮开元间。师诞于潮郡。幼岁慕云林与药山惟俨。并事惠照禅师。受戒已。同游南岳。参石头和尚。得大无畏法。唐贞元初入罗浮至潮阳。开辟牛岩及灵山等处。韩愈问道。留衣致敬。事载传灯录。长庆四年一日告辞而逝。寿九十三。着有金刚经、心经释义。塔在灵山左。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七世云岩昙晟禅师
师。建昌王氏子。生有肉袒袈裟。幼出家石门。首谒百丈二十年。因缘不契。往见药山。一日。侍立次。山问。百丈说甚么法。师曰。丈有时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内会取。山曰。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又问。更说甚么法。师曰。有时上堂。众集定。以杖趁散。复召众。众回首。丈曰。是甚么。山曰。何不早恁么道。今日因子得见海兄。师于言下顿省。便礼拜。后开堂云岩。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示寂。荼毗舍利千余。谥无住大师。净胜之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七世龙潭崇信禅师
师。渚宫人。未出家时为饼铺。住寺前。每日供饼十枚上天皇。皇受已。却留一饼与之。曰。惠汝以荫子孙。师曰。是某将来。何以
曰惠汝。曰。是汝将来。复汝何咎。师因悟入。遂投出家。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曰。自汝到来。未尝不指示汝心要。师曰。何处是指示。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首良久。天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八世洞山良价禅师
师。生会稽俞氏。落发五泄。谒大沩。问无情说法话。不契。沩指参云岩。有省。礼辞云岩。因过水大悟。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师于唐大中末。开法新昌之洞山。盛化中外。又得曹山深明的旨。由是洞山玄风大播天下。师一日声钟坐化。众号恸不已。师忽开目。设愚痴斋。延七日乃寂。当咸通十年巳丑。寿六十三。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八世德山宣鉴禅师
师。简州周氏子。侍龙潭。夜深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便出。却回。曰。外面黑。潭点纸灯度与。师拟接。潭便吹灭。师大悟。便礼拜。潭曰。子见个甚么。师曰。从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来日潭升座。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回头。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将疏钞堆法堂。举火焚之。师后唐懿宗咸通六年丑月告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端坐而化。谥见性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曹山本寂禅师
师。莆田黄氏子。少业儒。年十九往福州灵石出家。登戒后谒洞山。山问。名甚。曰。本寂。山曰。那个聻。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入室数载辞行。山复问曰。子向何处去。曰。不变异处去。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也。曰。去亦不变异。乃去。后开法于宜黄之曹山。学侣云萃。复立三坠四禁。君臣偏正颂。显发洞山之旨。元复辛酉问知事曰。今是何日。曰。六月十五。师曰。明日行脚去。次日焚香宴坐而化。葬于西麓。谥元证。塔曰福圆。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岩头全奯禅师
师。泉州柯氏子。少礼青原谊公祝发。往长安宝寿寺秉戒。后与雪峰。钦山为友。机用峻捷。谒仰山。参德山。执坐具上法堂瞻视。德曰。作么。师便喝。德曰。老僧过在何处。师曰。两重公案。翌日。德问曰。阇黎是新到否。师曰。是。德曰。甚处学得这虚头来。曰。全奯终不自谩。德曰。他后不得孤负老僧。师住鄂州岩头。值沙汰。乃于河边作渡子。唐光启间。寇至。索供无馈。遂剚刃焉。门人焚之。获舍利四十九粒。建塔。谥清岩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云居道膺禅师
师生幽州。玉田王氏。童丱出家。廿五成大僧。游方参洞山。山每见其丰神天纵。机锋卓绝。尝赞曰。此子已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去在。一日山问。大阐提人作五逆罪。孝养何在。师曰。始成孝养。自尔。山许为室中领袖。师住持云居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为世世师。唐天福二年壬戌正月三日。问侍者曰。今日是几。对曰。初三。师曰。三十年后但云秪者是。乃端然告寂。谥弘觉禅师。圆寂之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雪峰义存禅师
师。泉州南安曾氏子。参德山。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山打一棒曰。道什么。师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山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后闻岩头云。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再参洞山。山曰。据子因缘。合在德山。后回闽。开法雪峰。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五月二日示寂。懿宗赐紫袈裟。号真觉大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同安道丕禅师
师。开法洪州栖凤山同安寺。不知何许人。因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金鸡抱子归霄汉。玉兔怀胎入紫微。曰。忽遇客来。将何抵待。师曰。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后凤衔归。示寂。塔于本山寺前里许。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云门文偃禅师
师。嘉兴张氏子。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落发。初参睦州。问。己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是三次叩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
轹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大悟。睦州指见雪峰。师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什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头。从此契合。后开法云门。诸方推尊曰云门宗。乾和七年四月顺寂。塔于灵树。谥大慈云匡真弘明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玄沙师备禅师
师。闽之谢氏子。参雪峰。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一日峰问。那个是备头陀。师曰。终不敢诳于人。翌日。峰召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师曰。达磨(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每曰。备头陀再来人也。出世玄沙。一日遣僧送书上雪峰。峰开缄。惟白纸三幅。乃问僧曰。会么。曰。不会。峰曰。不见道。君子千里同风。僧回举似师。师曰。山头老汉。蹉过也不知。梁开平二年子月。示寂。寿七十。腊四十四。闽帅为之树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鼓山兴圣国师
师。系出大梁李氏。幼恶荤膻。乐闻钟梵。年十二。有白气数道腾于所居。师题壁曰。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定袪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题罢气即随灭。年十五。梦梵僧告曰。出家时至。遂依白鹿规禅师披削。参雪峰。峰搊住曰。是什么。师释然了悟。亦忘其了心。惟举手摇曳而已。峰审其悬解。抚而印之。后闽王建涌泉。迎师主席。赐号兴圣。法道大行。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同安观志禅师
师。住洪州之同安。未详姓氏。先同安将示寂。上堂曰。多子塔前宗子秀。五老峰前事若何。如是三举无有对者。师出曰。夜明帘外排班立。万里歌谣道太平。曰。须是者驴汉始得。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八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双峰广悟禅师
师。讳竟钦。姓王氏。蜀益州人。幼投峨嵋山黑水寺出家。二十一岁具戒。巡礼。晚见云门。契悟印证。时刘氏僭号岭南。尤尚佛教。如灵树知圣。云门匡真。皆当时钦重。而师居其一。南汉刘晟。尝召问。甚喜。赐以磨衲方袍。太平兴国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与诸缁素夜话。焚香合掌而逝。僧腊六十二。世寿八十二。塔全身本山。至大中祥符九年。塔户分裂。视之如生。缁素迎请。胶漆供双峰山。地方崇拜。甚感灵异。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香林澄远禅师
师。汉州绵竹人。俗姓上官。参云门。在众时。一僧曰。看俗家失火。师曰。那里火。曰。不见那。师曰。不见。曰。者瞎汉。时一众皆言。远败阙。后明教宽。闻举叹曰。须是我远兄始得。后出世青城香林院。僧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腊月火烧山。师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也。通判曰。者风狂僧。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塔于本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地藏桂琛禅师
师。常山李氏子。参玄沙。沙问。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师指椅子曰。和尚唤者个作什么。沙曰。椅子。师曰。和尚不会三界惟心。曰。我唤者个作竹木。汝唤作什么。师曰。桂琛亦唤作竹木。曰。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师自尔无惑。开法地藏院。后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数日。安坐告终。荼毗收舍利。塔于院西隅。谥塔曰真应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冲煦慧悟禅师
师。福州人也。姓和氏。幼不茹荤血。自誓出家。登鼓山晏国师剃度。得法受记。弘法鼓山。周显德中。江南国主延住光睦。僧问。如何是大道。师曰。我无小径。曰。如何是小径。师曰。我不知有大道。次住庐山开先。晚居金陵净德。聚徒说法。有声于时。开宝八年归寂。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黄龙诲机禅师
师。清河张氏子。玄泉彦禅师法嗣。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玄泉拈起一茎皂角曰。会么。师曰。不会。泉放下皂角作洗衣势。师便礼拜曰。信知佛法无别。泉曰。你见什么道理。师曰。某甲曾问岩头。头曰。你还救糍么。救糍也祇是解粘。和尚提起皂角。亦是解粘。所以道无别。泉呵呵大笑。师遂有省。问。急切相投请师通信。师曰。火烧裙带香。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百尺竿头五两垂。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梁山缘观禅师
师。住朗州梁山。不委族姓。尝有上堂曰。垂丝千尺。意在深潭。一句横空。白云自异。孤舟独桌。不犯清波。海上横行。罕逢明鉴。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五月廿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智门光祚禅师
师。出世北塔。后住智门。僧问。如何是般若体。师曰。蚌含明月。曰。如何是般若用。师曰。兔子怀胎。上堂。山僧记得在母胎中有一语。今日举似大众。诸人不得作道理商量。还有人商量得么。若商量不得。三十年后切莫错举。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五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法眼文益禅师
师。余航鲁氏子。参地藏。一日辞去。藏问。上座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前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曰。心内。藏曰。行脚人着甚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无语。即放包依止。求决择。近月余。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恁么。师曰。某甲解穷理绝也。藏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师大悟。后于金陵。三坐道场。周显德五年七月。国主亲加礼问。剃发沐身告众讫。跏趺而逝。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太阳警玄禅师
师。生江夏张氏。十九为大僧。参梁山。问如何是无相道场。山指观音曰。者是吴处士画。师拟对。山急索曰。者是有相底。那个是无相底。师有省。便礼拜。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道即不辞。恐上纸笔。山笑曰。此语上碑去在。师神观奇伟。童稚即日一食。住太阳。足不越限。胁不至席五十年。宋仁宗天圣五年丁卯七月十九。以偈寄王曙侍郎。其略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如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停笔而化。塔于本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雪窦重显禅师
师。遂宁府李氏子。初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问锋驰。机辩无敌。参智门。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门召师近前。师才近前。门以拂子蓦口打。师拟开口。门又打。师豁然开悟。初住翠峰。后住雪窦。僧问。如何是诸佛本源。师曰。千峰寒色。曰。未审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雨滴岩花。七月七日。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大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天台德韶国师
师。处州龙泉陈氏子。参五十四员善知识。后到金陵谒法眼。眼一见。器之。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师于座下大悟。平生凝滞。涣若冰释。遂以所悟白眼。眼曰。汝向后当为国王师。祖道光大。我不如也。寻回天台。睹智者大师遗踪。有若旧居。居之。师有偈曰。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眼闻曰。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开宝五年壬申。集众言别。跏趺而逝。塔于本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金陵法灯禅师
师。魏府人也。生而知道。辩才无碍。入法眼之室。上堂。某甲本欲居山藏拙。养病过时。奈缘先师有未了底公案。出来与他了却。时有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曰。过在什么处。师曰。过在我。殃及你。江南国主闻此。问师曰。先师有什么不了底公案。师曰。现分析。次僧问。如何是西来密密意。师曰。苦。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且问小意。却来与汝大意。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投子义青禅师
师。生青社李氏。幼试经得度。听华严。至即心自性。忽猛省。谒浮山。时圆鉴梦得俊鹰畜之。遂令师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话。三年。鉴曰。汝记得话头么。师拟对。鉴掩其口。师开悟。且拜。鉴曰。汝妙契玄机耶。师曰。设有也须吐却。自此复经三年。鉴每示洞上宗旨。师悉妙契。复出太阳顶相。曰。代吾续洞上宗风。无留此间。师住投子。迁海会。敝衣楮衾。不畜长物。宋神宗元丰癸亥五月。升堂书偈而化。阇维舍利五色。葬三峰庵。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天衣义怀禅师
师。温州永嘉乐清陈氏子。参明觉。明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明打出。如是者数四。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呈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明闻之。拊几称善。后七坐道场。化行海内。师示寂时。门人才问。如何是毕竟事。竖拳示之。遂寝。推枕而寂。塔全身寺东。崇宁中谥振宗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永明延寿禅师
师。余航王氏子。于天台天柱峰习定。暨谒韶国师。器之。密授玄旨。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忠懿王请开山灵隐。明年迁永明。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着。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师曰。听取一偈。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问。如何是大圆镜。师曰。破砂盆。开宝八年腊月二十六日辰时。焚香告众。跏趺而终。塔于大慈。后迁永明。宋太宗赐额曰寿宁院。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佛印了元禅师
师。浮梁人。姓林氏。字宝觉。生有祥光。须发俱现。二岁琅诵诗书。既长。博览典坟。卷不再舒。因读楞严有省。辞亲出家。礼宝积寺试法华。受具。后谒庐山开先寺暹道者。问荅敏捷。乃称赏。遂嗣其法。谒圆通讷。讷曰。骨格似雪窦。后来之俊也。留掌书记。自江州承天迁淮之十方。庐之开先归宗。润之金焦。江西之大仰云居。四十年间。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宋元符元年正月四日。听客语有会心者。一笑而化。如师真照。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云居道齐禅师
师。洪州金氏子。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有颂曰。接物利生绝妙。外主终是不肖。他家自有儿孙。将来用得恰好。师谓门弟子曰。达磨(摩)言。此方经唯楞伽可以印心。吾读此经。偈云。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可谓大慈悲父。如实极谭。僧问。如何是佛。师曰。汝是阿谁。师在东禅。双林。云居三处住持。着语要搜玄。
古代别等集。盛行于世。
|
|
|
赞曰
|
|
|
|
|
四十五世芙蓉道楷禅师
师。生沂州崔氏。幼学辟谷。隐伊阳山。因试法华得度。谒投子于海会。乃问。佛祖言教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处也无。子曰。汝道寰中天子。还假尧舜禹汤也无。师欲进语。子以拂子摵师口。曰。汝发意来。早有三十棒也。师了然开悟。再拜便行。子曰。且来阇黎。师不顾。子曰。汝到不疑之地耶。师掩耳。后住东京天宁。大观初两度褒封赐紫。加定照师号。师悉让还。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五月十四。索笔书偈而逝。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五世圆照宗本禅师
师。常州无锡管氏子。至池阳谒天衣怀。怀举天亲从弥勒内宫而下。无着问曰。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证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曰。祗说者个法。如何是者个法。师久而开悟。一日室中问师。即心即佛时如何。师曰。杀人放火有甚么难。于是名播寰宇。师全身塔于苏之灵岩。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五世灵隐文胜禅师
师。云居道齐禅师法嗣也。僧问。古鉴未磨时如何。师曰。古鉴。曰。磨后如何。师曰。古鉴。曰。未审分不分。师曰。更照看。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莫讶荒疏。曰。忽遇客来。作么生。师曰。吃茶去。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丹霞子淳禅师
师。剑州贾氏子。弱冠为僧。彻证于芙蓉之室。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肇法师恁么道。祗解指踪话迹。且不能拈示于人。丹霞今日擘开宇宙。打破形山。为诸人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拄杖卓一下。曰。还见么。鹭鹚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他。宣和已亥春示寂。塔全身于洪山之南。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宗赜慈觉禅师
师。洺州孙氏子。得法于广照。继席长芦。僧问。达磨面壁。此理如何。师良久。僧礼拜。师曰。今日被这僧一问。直得口哑。上堂。冬去寒食。一百单五活人。路上死人无数。头钻荆棘。将谓众生苦。拜扫事如何。骨堆上添土。唯有出家人。不踏无生路。大众。且道向什么去。南天台。北五台。参。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长芦崇信禅师
师。受单传之旨于圆照室中。后出世长芦。僧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晴天着靴走。出世后如何。师曰。雨落赤脚行。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智者嗣如禅师
师。寿春府夏氏子。生而祥光现舍。十四岁。依净照于嘉禾资圣。照举良遂见麻谷因缘。问曰。如何是良遂知处。师即洞明。后印心于长芦信公。被旨住焦山。僧问。如何是佛。师曰。黄面不是真金贴。曰。如何是佛向上事。师曰。一箭一莲华。僧作礼。师弹指三下。后迁苏之灵岩。退居包山。示寂。塔于寺后。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真歇清了禅师
师。左绵雍氏子。襁褓入寺。见佛喜动眉睫。人咸异之。试经得度。扣丹霞之室。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拟对。霞曰。你闹在。且去。一日。登钵盂峰。豁然契悟。迳归侍立。霞掌曰。将谓你知有。师欣然拜之。住后上堂。云。我于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师终于皋宁崇先。塔于寺西华相嵨。谥悟空禅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天童宏智禅师
师。隰州李氏子。得度于净明寺。十四受具。十八游方。至汝州香山成枯木。参问有省。后谒丹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于言下释然。遂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曰。宏智今日失机遭罪。霞曰。未暇打得你去。后历住长芦。天童等刹。衲子云臻。宋绍兴丁丑十月八日。端坐告众。书偈而逝。龛留七日。颜色如生。塔于东谷。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慈受怀深禅师
师。保福居煦禅师法嗣也。僧问。如何是佛。师曰。量才补职。僧云。补职后如何。师曰。天台杖子。问。如何是真实之体。师曰。今日好寒。僧云。意旨如何。师曰。千山万山雪。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宝林文慧禅师
师。乃婺州智者嗣如禅师法嗣也。无语句机缘。祥符良度禅师。宣化德济禅师。皆师之法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天童宗珏禅师
师。印心长芦。出世天童。上堂。劫前运步。世外横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证不可以言传。直得虚静敛氛。白云向寒岩而断。灵光启暗。明月随夜船而来。正恁么时。作么生履践。偏正不曾离本位。纵横那涉语因缘。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十字街头休斫额。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祥符良庆禅师
师。乃宝林文慧禅师法嗣。无语句机缘。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灵隐慧光禅师
师。钱塘夏侯氏子。慧林怀深禅师法嗣。僧问。飞来山色。示清净法身。合涧溪声。演广长舌相。正当恁么时。如何是云门一曲。师曰。芭蕉叶上三更雨。曰。一向全提超佛祖。满筵朱紫尽知音。师曰。逢人不得错举。上堂不用求真。何须息见。倒骑牛兮入佛殿。羌笛一声天地空。不知谁识瞿昙面。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九世雪窦智鉴禅师
师。除州吴氏子。儿时。母为洗手疡。因曰。是甚么。对曰。我手似佛手。长失怙恃。依真歇于长芦。时大休首众器之。后遯迹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开悟。复见休。蒙印可。住后上堂。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九世中竺元妙禅师
师。婺州王氏子。灵隐慧禅师法嗣也。僧问。如何是截断众流句。师曰。佛祖开口无分。曰。如何是函盖乾坤句。师曰。匝地普天。曰。如何是随波逐浪句。师曰。有时入荒草。有时上孤峰。上堂。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狮子。瞠开红眼睛。上堂。去年梅。今年柳。颜色馨香。喝一喝。良久曰。若不得这一喝。几乎道着依旧。且道。道着后如何。眼睛突出。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世天童如净禅师
师。生而歧嶷。不类常童。长学出世法。参足庵于雪窦。庵令看柏树子话。有省。呈颂曰。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落地枯枝才
跳。松萝亮槅笑掀腾。庵颔之。出世天童。六坐道场。两奉天旨。法道之盛。可想见也。示寂说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
跳。活陷黄泉。塔全身于本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世已庵深净禅师
师。温州人。中竺元妙禅师法嗣。上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沿街栋。达磨大师不会禅。历魏游梁乾打哄。上堂。风萧萧。叶飘飘。云片片。水茫茫。江干独立向谁说。天外飞鸿三两行。师品行高卓。每与同参灵隐蕴衷禅师往来酬唱。深叹末法难乎其人。勘验诸方。并无当意衲子。遂不付法嗣。云门一宗自师而止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一世鹿门自觉禅师
师参长翁净。值净上堂。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颂曰。一个乌梅似本形。蜘蛛结网打蜻蜓。蜻蜓落了两边翅。堪笑乌梅咬铁钉。师不觉失笑曰。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没承印记。出世鹿门。示众曰。尽大地是学人一卷经。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以这个眼。读如是经。千万亿劫。常无间断。诸人还看得读得么。如看读得。老僧请他吃个无米油糍。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二世普照一辩禅师
师。洪州黄氏子。年十一。丁父忧。遂出家。十八纳戒。参鹿门。问。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门曰。汝被一卷遮却也。师拟对。门摇手曰。不。快漆桶去。师于言下有省。出住青州普照。迁东都万寿。室中三百问。戡验学者。声被大河南北。师示微疾。说偈而逝。寿六十九。塔分仰山栖隐。阳台清水院。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三世大明僧宝禅师
师。参辩公于青州。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辩曰。昨日有人恁么问。打出去也。师曰。今日又如何。曰。你得恁么不识痛痒。师礼拜。辩曰。可惜许棒折也。师直得汗下。师初出住青州真堂灵塔。金贞元三年乙亥。迁滏阳大明。当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师为少林二十一世也。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四世玉山师体禅师
师。一日。侍大明次。偶于生台。见雀拾食。乃拍手。雀飞去。大明向师背上打一掌。师惊顾之。明曰。若是雀子。我孤负你。不是雀子。你孤负我。师罔测。明曰。幸是可怜生。互相孤负去。师因有省。师侍大明十载。深加秘重。一日。抽单。罔不疑怪。或问。体侍者何往。明曰。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曰。参学何如。明曰。道有参学。栽他头角。道无参学。减他威光。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五世雪岩慧满禅师
师。初谒普照宝公。公曰。兄弟年俊。正宜扣参。老僧当年。念念常以佛法为事。师避席曰。和尚而今何如。曰。如生冤家相似。师曰。若非此语。几累我枉行千里。宝下禅床。握师手曰。作家。次造玉山。山举洞山睹影话。师置疑。山曰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子既疑矣。则病发也。子知此病。则子药也。一日。读五位颂。至拆合旋归炭里坐。忽悟。曰。今日方知。病即药也。白山。山曰。料掉没交涉。师曰。和尚此回瞒我不得也。师礼拜而去。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六世万松行秀禅师
师。生河内蔡氏。参胜默。看长沙转自己话。无入。默曰。我只愿你迟会。师忽有省。复看玄沙未彻语。参雪岩。偶见鸡飞鸣。乃大悟。岩付衣。偈勉以流通大法。自是两河三晋。咸仰师名。始住净土。次迁万寿。金章宗癸丑。迎入禁庭。躬自问法。赐锦袈裟。丁巳。诏住仰山。元太宗二年。复奉敕主万寿。师博览群书。内外无不贯彻。三阅大藏。法录若干行世。元定宗元年丙午夏。书偈而逝。荼毗。舍利无数。门人分塔供养。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七世雪庭福裕禅师
师。生太原文水张氏。参万松。松问。从何处得个消息。便恁么来。师曰。老老大大。向学人纳败阙作么。曰。老僧过在何处。师曰。学人且礼拜。暂为和尚盖覆却。松大喜。师壬辰出住少林。定宗戊申诏住和林兴国。宪宗辛亥征至北亭问道。世祖庚申俾师总领释教。复天下僧尼废寺。赐号光宗正辩禅师。乙亥七月坐脱。师说法三十余年。如鼓雷霆揭日月。后仁宗履位。仍追封师号。命词臣撰文表其塔。尊隆特甚。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八世灵隐文泰禅师
师。生汾州阳城魏氏。首参雪峰恒。次参太原湥。皆有所诣。然终未脱略。复参雪庭。庭问。当机一句。试拈出看。师拟对。庭遽曰。家产被人藉没了也。还在者里叫屈。师大悟。曰。谁奈我何。庭曰。者风颠汉出去。师曰。仁义道中。且与一拜。执侍十载。后奉旨主少林。元世祖至元巳丑正月示微疾。谓维那曰。古人坐脱立亡即不无。于衲僧分上皆余事也。山僧则不然。言毕而逝。阇维门人分灵骨舍利。建塔少林宝应两处。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九世还源弗遇禅师
师。生霍州灵石王姓。薙染后遍历诸方。雄辩无碍。闻灵隐泰公。道眼精明。乃参请焉。泰尝谓师曰。我举拂子。你向拂子上会。我才良久。你作良久会。如何透得本分事。师面热汗下。无对。一日闻泰上堂。举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语。师当下大悟。越二年。遂印可。至元丙戌出世。开法永庆。乙未奉旨住少林。僧问。如何是西来的的大意。师曰。风送泉声来枕畔。月移花影到牕前。仁宗皇庆癸丑冬示寂。寿六十九。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世淳拙文才禅师
师。生平阳临汾姚氏。初阅证道歌。至幻化空身即法身处。欣然有省。往参还源。呈所解。源诘曰。祇如道。君不见。是指阿谁。师曰。觌面亲呈。更无回互。曰。堕坑落堑汉。作恁么语话。师曰。和尚又作么生。曰。塞断汝口。师曰。勘破了也。源可之。元泰定甲子主少林。顺帝至正壬辰五月。申诫门人。乃示寂。葬全身于雪庭塔右。春秋八十。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一世松庭子严禅师
师。生河南古缑氏县。樊姓。初谒江月照。息庵让。二公皆有所发。后谒淳拙。呈所解。拙曰。子不闻。蛊毒之家水莫尝耶。师曰。也须吞得入。吐得出。曰。苍天中更添冤苦。师曰。谢和尚记莂。开法南阳万安。郑之普照。大都天宁。浙之云福。西京天庆。洪武己酉奉诏主嵩少。壬戌冬。周殿下请师说法。荐国母慈孝皇后赐师号。紫袈裟。旌异至甚。七十乃作退休计。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二世凝然了改禅师
师。生嵩阳金店任氏。参松庭。庭举月印示众。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儿盛将归。与么说话。若是卤莽禅和。者里如何透得。师曰。者个是背触。不得底意么。曰。笑破山僧口。师罔措。庭曰。你在鬼窟里讨什么碗。师愈不安。一日。庭上堂曰。一言迥脱独拔。当时师乃大悟。洪武庚午。出世祖庭。永乐辛丑。无恙。忽集众叙别。说偈曰。行年八十七。相违在今夕。撒手威音前。金乌呌天碧。偈毕。俨然而寂。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三世俱空契斌禅师
师。生亳邑王氏。参凝然。求示心要。然曰。向达磨未来时道一句看。师无对。久之。睹秦封槐忽悟。呈方丈。然一见便曰。契斌参得禅也。师便喝。然曰。作么。师曰。和尚何得赃诬人。又问。赵州勘婆。败阙在什么处。师曰。一对无孔锤。曰。赵州意作么生。师曰。荆棘林中。重加陷阱。曰。石头道。书亦不通。信亦不达。是何意旨。师曰。千里同风。曰。青原垂足又作么生。师曰。祸事祸事。然曰。洞上一宗在汝躬矣。景泰壬申示寂。塔少林。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四世无方可从禅师
师。生洛阳许氏。参俱空。空问。子曾参何人来。师曰。少室山前风悄然。曰。因甚一花开五叶。师曰。没孔铁锤百杂碎。曰。掠虚头作么。师曰。某甲见尽天下人。只解掠实。无一人掠虚者。曰。不打自招。师曰。老和尚惯用的不妨拈出。一日。阅曹山黑白五相契入。走方丈呈证。空举天衣以五行者俱召实。上座因缘诘之。师即会得五位奥旨。初隐郏鄏定国寺。寻开法菩提。明成化癸巳。奉旨主少室。壬寅顺世。塔于祖坟。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五世月舟文载禅师
师。生蔚州广宁王氏。因阅万松拈古。至归来背父之语。面墙久之。忽有省。参无方。便问。承师有言。当人一着。非假外来。直须向自己胸襟迸出。语未绝。方劈面便掌。师惊悟。偈曰。劈面拦腮。电光石火。立命安身绝影踪。腊月莲花开朵朵。正德改元。奉敕住少林。参徒云集。说法无虚日。嘉靖甲申。师年七十余。遂结庐投老于三十六峰。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六世大章宗书禅师
师。生顺德李姓。参月舟载。每聆舟举衲僧巴鼻。无下口处。如此八载。偶闻雷声大彻。寻开法兴德。天庆丁巳。主少林。上堂。朔风凛凛。湖海冰坚。截断众流。是什么境界。到者里。个个寒毛卓竖。更须转身。一路始得。为什么聻不见道。太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山僧今日。炉头添炭。鬓后增貂。使个个白汗滴滴。通身轻快。还知么。冻云开岭岫。梅蕊喷清香。晚退居宗镜。隆庆乙卯腊月坐脱。荼毗。骨分三处建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七世幻休尝润禅师
师。生南昌进贤王氏。阅楞严。至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处。有省。参大方莲公。未决。复参小山。举前话。山诘之。师又无所对。一日。山问畴夕之疑决不。师举掌。山曰。毋以罔象问景耶。师曰。此外何有。曰。子试披衣自检看。师如是。益加精进。究之二年。乃契证之。师因将洞山渠我话。呈偈略。曰。若要识此人。有个真消息。无相满虚空。有形没踪迹之句。山遂付之。万历乙酉四月告寂。备载全录。大宗伯树声。陆公文其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七世蕴空尝忠禅师
师。参小山书公于少林。值山外出。师迎而问曰。达磨面壁石何在。山指曰。呜。那青青黯黯处。师曰。指东话西作么。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师曰。者汉在者里拟魔魅人。那山便打。师服勤三载。受嘱后还旴隐从姑山。日唯趺坐。由此缚茆。廪山二十年。不与世接。万历戊子。忽告众曰。我有件要了底事。汝等须知。乃竖拳曰。会么。众无对。复挥案一下。曰。吽吽。为汝了去。遂趋寂。塔于本山之麓。寿七十五。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八世慈舟方念禅师
师。古唐人。杨姓。参幻休。休问。甚处来。师曰。北方。曰。北方法道何似此间。师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曰。恁么何用到此。师曰。流出一源。水分千派。休可之。寻游初祖面壁处。忽大悟。乃曰。五乳峰前。好个消息。大小石头,块块着地。归证于休。乃付之。休嘱曰。遇风而止。子其知之。更觅一人。大振洞宗。于是游方来会稽。诸士大夫请说法。于止风涂。时湛然澄公。以所得质之。师一见。喜其投旨。始悟休公之记。师示寂。塔显圣南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八世无明慧经禅师
师。生抚州崇仁裴氏。九岁入乡校。长依廪山。知有别传之旨。遂辞山。结庐峨峰。阅传灯。见僧问兴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师有疑。究之。忘寝食。一日。因举石大悟。偈有。欲穷无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之句。走见山。通所以。山诘之。应对无滞。山与剃落。密承印记。复担囊谒少室。入五台。南还居闽之董岩。次住寿昌、宝坊、峨峰。万历戊午正月十六。索笔大书曰。今日分明指示。掷笔坐逝。荼毗。顶骨不坏。塔于方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湛然圆澄禅师
师。会稽夏氏子。投隐峰。参谁字。三昼夜。有省。胁不就席者三年。看乾峰举一不举二话。豁然大悟。万历辛卯。谒慈舟于止风涂。舟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台畔沧海遥。时如何。师曰。月穿潭底破。波斯不展眉。舟复以洞上宗旨。征辨之。师以偈对。舟印之。曰。子日后截断天下人舌头去在。师凡八主大刹。独于显圣径山湖之道场。众盈八千。说法三十年。中兴洞宗。椎拂无虚日。天启丙寅示寂。全身塔于显圣南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无异元来禅师
师。生舒城沙氏。参寿昌。看藏身没踪迹话。有省。昌曰。蚁子解寻腥处走。青蝇偏向臭边飞。是君边事。臣边事。师曰。臣边事。昌叱之。复闻护法神倒地。不觉豁然。以偈呈之。昌终不肯。一日。如厕。睹人上树。大悟。见昌。昌诘之。师一一响答。昌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壬寅出住博山。次之董岩、大仰、鼓山。己巳赴金陵天界。请师行道三十年。大法慎重。座下英杰鳞集。不轻许可。示寂。塔于本山。寿五十八。当崇祯庚午年也。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晦台元镜禅师
师。生建阳冯氏。读楞严。知见无见处。有得。质于寿昌。昌呵之。师惊悸。复阅楞枷。空无侍者。恍然神领。然终未庆快。及观圆觉颂。急水滩头快打球。疑碍永拔。再质昌曰。某特以此事求和尚着眼。昌曰。此事何凭。师弹指。昌曰。犹疑你在。师呈偈。昌诘之。响答。昌付以偈。师拜受。戊午住东苑。崇祯庚午秋。一日。指岩下。谓行者曰。此处可埋我。者曰。设使死了埋了。又作么生分发。师笑曰。恰好。行者再问。师已蜕去。塔于所指岩下。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永觉元贤禅师
师。生建阳蔡氏。读法华有省。走问寿昌。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挺身而立。师曰。祇此更别有。昌起行。师当下如释重负。随入方丈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后不得草草。仍示偈曰。直饶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师疑。因甚更要棒下翻身。后因过剑津。闻僧诵。一时謦欬。俱共弹指。云云。彻见寿昌用处。崇祯甲戌住鼓山。次开元宝善。及浙之真寂。丁酉坐脱。塔鼓山。师通内外典。所著补灯。继灯。禅余诸书。百余卷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瑞白明雪禅师
师。生桐城杨氏。参云门。门问。向来作什么。师对。持毗舍偈。门曰。四大是假。妄心是空。阿谁拖你死尸来。师良久。门举斩猫话。师当下知有。抛出蒲团。曰。一语下徐州。寻侍门于桥上。门曰。溪水潺潺。汝试道看。师曰。敲空有响。击木无声。门喜。越六日。闻钟大彻。自是机辨杰出。门付嘱。门逝。师继主显圣。崇祯庚午。开湖州弁山。古龙华。凡八坐道场。辛巳三月望。命侍僧扶入龛。书偈。以手招众。众前。师已逝矣。塔全身于龙华。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石雨明方禅师
师。生嘉兴武塘陈氏。初阅楞严。如汝文殊处。身心世界。打成一片。后值云门上堂曰。放下着。师庆快。呈偈。会得竿头舒卷意。放生原是钓来鱼。门加呵斥。适僧举大慧剥荔枝话。师闻大悟。自是机锋迅捷。门付之以偈。崇祯辛未。出住象田。次主显圣。禹航。宝寿。雪峰。长庆。坐十余大刹。顺治丁亥结冬。佛日。忽语众曰。世界勿宁。不如归去好。越明正初三。上堂谆谆告别。七日上龙门。八日坐脱。阇维数珠。牙齿不坏。建塔龙门。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三宜明盂禅师
师。生钱塘丁姓。参云门澄公。进堂坐不语。期正提撕。忽门入堂。高声曰。放下着。师不觉有省。门问。怀州牛吃禾。为什么益州马腹胀。师曰。问取露柱。曰。树倒藤枯毕竟句归何处。师曰。长江翻白浪。曰。尚疑你在。师呈偈。触处逢伊。识得伊之句。门揶揄之。师拂袖出。曰。落花无限春山暮。就路还家听鸟啼。嗣是。或入定连日。始住龙门。次化山。崇祯癸未继席云门。次主真寂。梵受。朱明十余大刹。乙巳。辞世。塔全身于云门显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尔密明澓禅师
师。生会稽王氏。谒贞白珊公于大慈。决志力参寻。探友德清。舟中闻锣声。有省。举似云门。门曰。此夙根所致耳。尚须知有向上一着。师唯唯。一日门上堂曰。放下着。师忽全身脱落。作偈曰。夜半霜寒月忽低。行人到此尽迟疑。翻身踏断来时路。点点星辉斗柄垂。门可之。越二年。门付之。崇祯戊辰。出世东山国庆寺。次住梅墅。后两主显圣席。庚辰仍还东山。壬午夏。示微疾。绝食旬余。化去时。谈笑恍如平昔。塔全身于显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雪关道訚禅师
师。生信州傅氏。参博山。因僧厂拽脱磨鼻有省。呈偈。山曰。直须死却识心。始得。师即掩关六载。忽大彻。作雪关歌。呈山。称善。令开关首众。山问。如何是人天眼目。师曰。顶门上。曰。还假照鉴也无。师曰。君不见。山曰。不虚参见作家来。师掩耳。丁卯后住瀛山。辛未继博山席。丙午赴浙江虎跑。次妙行。崇祯丁丑归鼓山。示微恙。阒然谧公问。和尚安否。师弹指。谧曰。末后句也须分付。师云。你道我生耶死耶。谧顾视。师已逝矣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觉浪道盛禅师
师。生柘浦张氏。因大父坐化。辄疑甚。偶街行。闻猫声有省。复阅百丈再参话。乃大悟。由此往谒寿昌。道经书林。见东苑。苑忽问。闻寿昌提唱维摩经否。师曰。闻。曰。弥勒得一生受记作么生。师曰。大有人疑着。曰。你又恁么去。师异之。因围炉。师举。古德劫火洞然。有云坏。有云不坏。此意如何。曰。你又恁么来。寻呈所见。苑喜。以偈付之。师辨才无碍。万历巳未出世罗山。坐道场五十余处。内外集六十余种。巳亥示寂。塔于摄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鼓山为霖道霈禅师
师。建安丁氏子。年十五出家。十八纳戒。遍历讲席。久参永觉。针芥投契。觉年八十。付以衣拂。说偈曰。曾在寿昌桥上过。岂随流俗漫生枝。一发欲存千圣脉。此心能有几人知。潦倒残年今八十。大事于兹方付伊。三十年中盐酱事。古人有语不相欺。逆风把柁千钩力。方能永定太平基。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集众示寂。寿八十八。兴鼓山宝福。白云。广福。开元四刹。着有华严疏论纂要等经论。共二十八种。一百九十六卷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惟静道安禅师
师。晋江人。俗姓胡。于德化戴云山脱白。初参古杭和尚。无大省发。嗣依永觉。发明心地。初住鼓山。复迁金陵摄山。有声于时。康熙戊辰四月朔日示寂。寿七十有二。有语录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嵩乳道密禅师
师。生泗州唐氏。年十四以祖母丧。悟身世之幻。投淮景会寺为僧。稍长历讲肄。弃之。谒憨山基隆。闻博山来和尚名。往觐之。又参金粟悟。云门澄。再上博山。随众采茶次。睹涧底白云飞出山顶。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冲口说偈呈山。山可之。即嘱之以偈。归卧郁州山中。后出世开法。历主七刹。祖生于万历戊子。寂于顺治戊戌三月十一日。世寿七十一。塔于菩提社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怡山空隐宗宝禅师
师。南海陆姓。年十六。自携刀就磐石。礼佛剃落。缚茅于龙山。参向上事。一日阅语录言。石压笋斜出。崖悬华倒生。豁然冰释。事母至孝。母卒。庐墓三月。后参博山。山一日以倒骑牛入佛殿话。命众下语。师呈颂曰。贪呈不觉晓。愈求愈转渺。相逢正是渠。才是犹颠倒。蚁子牵大磨。石人抚掌笑。别是活生机。不落宫商调。山为印记。后住罗浮。长庆。海幢。大弘博山之道。顺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端坐而逝。寿六十二。全身塔于罗浮华首台。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蕃光净璨禅师
师。生金陵朱氏。参弁山有省。寻掩关。闻树果堕瓦声大悟。偈有。数翻触处却相逢之句。破关。再谒山于百丈。师曰。千里远来。乞师一接。山便打。师曰。谢和尚接引。曰。草鞋钱教谁还。师曰。和尚尊前怎敢造次。山曰。吃棒了。呈欸。师曰。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重。便出。无何。山付以衣拂。顺治丙戌。师继弁山席。晚主姑苏之金仙。师道行卓绝。励众身先。戊戌春坐脱。全身塔于弁山霅水桥北。寿五十九。嗣法弟子二十余人。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久默大音禅师
师。嘉禾语溪姚氏子。遍历讲肆。博通典籍。参云门。天童诸大老。闻瑞白和尚住铁壁。居往参次。刚补
蓬。命破竹。师问曰。如何下手。瑞曰。劈篾去。恍有所入。后因托钵因缘大悟。再参瑞于弁山。山问曰。正恁么时如何。师曰。侍者点灯来。山曰。点后如何。师曰。照天照地。山曰。如此则遍界光明去也。师曰。难瞒和尚。山印可。继席弁山。为第二代。示寂。塔于本山之北坞。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孤崖净聪禅师
师。湖广德安府人。久依黄檗云门。复参瑞白和尚于绍兴戒珠寺。拔为第二座。一日。瑞示众曰。无垢世界因甚又要打造浴堂。师曰。若不打造怎显无垢。瑞曰。谁不识汝是西堂师。拂袖而出。遂付以衣拂。师中兴洞山。道震海内。江西之民皆称洞山古佛再来。新丰一曲。唱高和寡。顺治丁亥三月示寂。塔于金牛峰下。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二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元洁净莹禅师
师。维扬庄氏子。参瑞和尚于绍兴戒珠寺。看念佛是谁话。闻香板声。值得虚空粉碎。入方丈呈白。瑞颔之。一日。瑞示众。举高峰海底泥牛话问众。且道。是那一句能纵能夺。师指旁僧云。此个僧是绍兴人。瑞便打。师便喝。瑞连棒打。出执巾瓶十二载。竭尽玄微。开法古洞山。云嵓。弁山。显圣诸刹。康熙辛吏年。示寂于显圣。门人奉遗命。塔于江西云岩。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云淙净讷禅师
师。湖广王氏子。参瑞老人于百丈。清明扫大智祖塔回。丈问曰。见祖师么。师曰。骨瘦一条石。轻衣满院林。丈曰。有何指示。师曰。和风扑面凉。丈曰。即今聻。师曰。相随来也。丈曰。来后如何。师曰。雄峰
跳。丈曰。只得一半。师曰。已是多了。开法湖广义山。于康熙癸丑四月二十三日示寂。塔于义山。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伴我净侣禅师
师。德清张氏子。参弁山瑞老和尚。山问曰。如何是你自己。师拟对。山即打出。遂彻见山用处。大笑。山闻。唤进方丈。问曰。你昨夜为何大笑。师曰。今日又不笑也。山曰。又来那。师拂袖出。山示以偈。有金鱼壁上行之句。复问曰。你且行行看。师拜云。惊天动地去也。山曰。未信你在。师曰。从教万古疑杀。顺治己丑。开法语溪。虎啸。苕之。资福。弁山等刹。师道德高古。不现喜怒之色。儒林大贤。法门宗匠。示寂后塔于老弁山之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远门净柱禅师
师。闽漳陈氏子。阅云栖七笔勾。慨然坚出世志。参石雨和尚于晋明。雨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毕竟是个甚么。师曰。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雨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又作么生。师以颂答曰。春至花开日。秋来叶落时。儿孙元得力。室内不曾知。雨颔之。继席佛日。中兴龙唐。顺治甲午腊月三十日。集众曰。古人叫苦叫快活。弄鬼眼睛。山僧不作者般去就。何也。汉家自有制度。敛目常逝。塔全身于龙唐。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三疾净甫禅师
师。绍兴吕氏子。世业儒。矢志出尘。参万法归一。闻莺声大悟。遂谒密云和尚于金粟。有相契语。密即出船子接夹山颂。示师续末后一句。师应声曰。莺莺还是红娘俏之句。密可之。后参三宜和尚于显圣。宜问曰。望仙桥讨本道。公验曾纳得否。师曰。昨日六分银。请得玄沙录。宜曰。未跨船弦好与三十棒。如何免得。师曰。道甚么。宜深器之。有先辈漏网之语。出住吴兴清凉寺。顺治庚子冬示寂。门人建塔于凝翠庵后。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天愚净宝禅师
师。江西新城欧氏子。久参弁山久默和尚。久示寂。复参宝寿石雨和尚。雨问曰。那里来。师曰。弁山。雨曰。既在弁山。来遮里作什么。师曰。特来亲近和尚。雨曰。将什么来亲近老僧。师遂举手巾曰。粗手巾一条。雨曰。也是闲家具。师曰。日用也少他不得。后印记。顺治丙申。开法禹航南山。越州显圣。嘉禾兴善。杭之紫云四座道场。宗风丕振。师世寿六十有七。腊四十有一。康熙乙卯八月十三日示寂。塔于南山左垄。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多福净启禅师
师。杭州钱塘陈氏子。世业儒。依石雨和尚脱白。听楞严至若见是树。身心脱落。会得山河大地。刀剪不开。雨问曰。解制也未。师曰。某不曾结制。雨休去。参三宜老人于显圣。问曰。古人道。月落后来相见。且道月落后如何相见。师呈香盒曰。谢师证明。宜曰。饶你恁么道。只道得八成。师曰。同条枝上五更寒。宜含之。师隐凤山二十余年。道德高古。门庭冷落。不下法昌。康熙甲寅九月十六日示寂。塔于凤山左肩之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位中净符禅师
师。生庐陵。刘氏子。少弃家薙染。首参博山訚。次参弁山。雪令参三不是话。寻归里掩关。值飞鸟衔梨堕地有省。后阅传灯。见僧问九峰。如何是学人自己。峰曰。更问阿谁。忽然通身放下。从此于佛祖言教了彻无疑。谒宝寿方和尚。深器之。即付大法。时崇祯辛巳冬。爱浙之山水佳胜。遂栖止白岩。数年成丛席。撰述法门统系之书。名播天下。四方衲子奔趋者。如百川之赴巨海也。示微恙而寂。塔全身于寺之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南庵大依禅师
师。闽莆田吴氏子。年十二入泮。后见弟妹数人连殁。弃家薙发。谒竹林豫公。值小参僧问话。师闻之。忽有释然意。一日见首座开示邻僧。顿觉身心脱落。北游下相。结茆白鹿湖。偶泛湖。闻十顷花香。始打失平日所珍惜。受嵩乳密和尚嘱。出世六座道场。晚年归养淮之湖心寺。于康熙癸亥八月十七日示寂。世寿六十七。嗣法门人三十有七。全身建塔于江宁江浦县西华山对钟岭。有语录诗文百余卷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灵瑞弘昙禅师
师。讳弘昙。字灵瑞。生青州诸城苏氏子。无他嗜好。独有出世志。稍长愈发愤。时嵩乳密和尚行道沃州。师弃家求剃度。一日趋座前。未及礼拜。嵩震威一喝。师顿释所疑。踊跃而出。即南游。谒天童悟和尚。立石上。师作圆相呈之。悟顾视。师礼拜。悟蓦头一棒。师便喝。悟又打。师又喝。便出。归省沃州。遂蒙付嘱。开法于报恩。菩提。卓钖。康熙辛亥冬。趺坐而逝。生万历壬寅十一月十六日。世寿七十。塔全身于报恩之右。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恒涛大心禅师
师。古田人。姓宋。年十三。依本郡上生寺德恊老人剃染。禀具于黄檗虚白和尚。侍鼓山霖公二十余载。获证心要。康熙壬午。霖集众说偈。付以衣拂。嘱继席。师励苦行。主涌泉二十七年。敝衣粝食。百废掺作。有百丈风。雍正戊申十月二十五日示寂。寿七十七。塔于鼓山。着有拈古、怀古等颂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山庾弘能禅师
师。讳弘能。字山庾。浙之余姚潘氏子。幼多病。欲明生死。至三十三岁。读高峰语录。因礼师出家。首参瑞光彻。命参竹篦话。臂不沾席四十五日。有省呈颂。颂有踏翻大地并天花之句。瑞曰。那里是汝踏翻处。师一喝。瑞曰。天花聻。师曰。敢为重宣。瑞曰。也须作礼三拜。师拂袖便出。嗣依菩提密和尚。透洞上宗旨。蒙印可。首住景会。南迈至江浦。道俗景从。请住独峰。后憩旸谷庵示寂。世寿六十七。塔全身于旸谷之左。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灵焰弘烛禅师
师。山阳毛氏子。皈依菩提密和尚。即趋匡庐之栖贤。遥礼脱白。参博山訚和尚。偶夜闻林木震吼。忽全身放下。方知破家荡产活计也。走天童参密云悟和尚。久之。返淮。遂受菩提法印。即掩关枚里。康熙癸卯春。洪福虚席。四众敦请出世。至癸亥冬夜。闻若山崩地裂之声。因喜曰。时事至矣。五鼓闻报钟声。呼侍者取水洗面。趺坐如平日。少顷。侍者作礼。师已逝矣。世寿七十四。塔全身于菩提塔之左。其嗣法者二人。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破岩弘继禅师
师。生涟水濮氏。其年八岁。见同学衣缟素,疑而问之。荅曰。吾祖母死。师曰。人有死耶。即留意生死二字。十七入泮。三十三岁入国学。参雪峤信。深蒙开示。疑情愈切。后经行林间。抬头见柳梢月上。忽全身放下。惟女子出定公案。甚疑。偶见洛阳花开。顿尔打破疑团。顺治甲午秋。受嵩乳密和尚嘱。年六十出世。住卓钖。语录杂着。盛行于世。于康熙丙寅秋坐脱。时年八十有二。塔建于卓钖之青龙冈。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子成传遂禅师
师。乃淮之武氏子。母梦佛摩顶觉而生。六岁随其父潜庵乾和尚薙染。十岁随父参夹山豫。居然有主沙弥。后用心痛切。落落莫莫。笑语坐卧。时失次序。一夕朗咏汉人诗。至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忽大悟。自此誵讹公案。迎刃而解。归礼菩提。即命嗣其父潜庵乾和尚。后首众报恩。观音。檀度。每秉佛升座。数百衲子围绕。师说法如雷轰电掣。一众欣然。于顺治庚子三月示寂。时年二十九岁。塔全身于钵池山中。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义云兴禅师
师。于崇祯八年生济南。魏氏子。年十六矢志出尘。礼淮之报恩嵩乳密和尚薙染。闻恩诲曰。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久之。夜立次。见霜天一色。鸿雁飞鸣。顿觉冰释。质恩。恩曰。子可雕琢矣。师掩耳而出。闻一尊宿。举狗子无佛性话。大豁疑碍。礼檀度依和尚。尚曰。江南近日佛法何似此间。师曰。前月念六离扬州。尚曰。贼是小人。师曰。恐骇听闻。遂嗣其法。初开法金峰。次主石头。檀度门下杰出数人。师独居上也。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古岩兴莞禅师
师。生崇祯甲戌。淮郡袁氏子。九岁随父礼菩提密和尚出家。初生时不食乳。母焚香拜祷许蔬食。方受乳。年十二。闻菩提示人参禅。遂跃然心动。领话头。日夜参究。丙申春。参睡翁依和尚于报恩。凡见问话者。辄痛打之。有省。遂遍参诸方。谒天童忞和尚。才礼拜。童便打。师曰。门庭施设已见。和尚妙手堂奥中事。更请垂示。童又打。师顿觉身心泰然。归礼依和尚。嗣其法。初住文殊。嗣住湖心。集续近代尊宿录行于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童求传昱禅师
师。金陵张兴公先生仲子。生崇祯戊寅年。二十三祝发。阅杖人录。至广额屠儿话。杖曰。放下便休。何必云我是千佛一数。顿觉身心庆快。度夏万杉。闻击香板声。四体清轻。如新浴出。独于后园驴吃艸句。胸中如填巨石。归参栖霞依和尚。侍霞落堂。僧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霞便打。师当下胸次冰释。霞以大法嘱累之。初开法闽之梦笔。乙丑夏。辞湖心。还建州报恩。是秋坐脱。建塔于寺之西坞。有得法者四人。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子贤兴纪禅师
师。生崇祯乙亥年。廿四礼灵展耆宿薙染。所参青州布衫话。后参报恩昙。昙问。汝习何法门。师举青州布衫。昙诘之。师无对。自此疑情大发。昼夜提撕。堂坐不卧。一夕下楼。被楼板滞足跌倒。觉心胸中空空洞洞。扯破青州布衫。己酉春。谒卓锡继。命入室。屡受绵密钳锤。遂获大法。于康熙壬子。开法兜率。并主卓锡。盛弘道法。龙象悉奔赴焉。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鼓山遍照兴隆禅师
师。古田陈氏子。幼业儒。年二十五。忽厌世相。遂脱白。依恒涛和尚。究心宗。出岭遍参。礼文觉禅师于北京。疑情顿发。一日。觉才见。打一竹篦。师礼拜。觉曰。子见甚么道理。曰。某甲不是野狐精。觉以手掩其口。云。离却口作么道。师托开云。有口只堪吃饭。呈偈曰。哑子吃黄连。满口说不得。只是自点头。更到天气热。觉为印可。归闽。涛命继席。示寂。塔于鼓山。中丞余公。向师道风。执弟子礼。为叙其语录行世。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三世白光德明禅师
师。霅川长兴殷氏。年二十一。参野山克归和尚。尚一日问。日间杲日当空。夜间明月照户。日月不相照。众生
难睹。如何是不涉明暗一句。予曰。今夜普茶。来朝祝圣。呈偈曰。日当空。月照户。古往今来空里舞。明暗双消何所观。碾破太虚谁解补。若解补。惊起木童挝石鼓。印记后。至汉阳。建归元寺。于康熙癸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告寂。众索偈。师书曰。至楚三十年。丑名遍播传。也有说得好。不与我同参。若要我同参。咄。要与我同参。须要具者般始得。掷笔而逝。寿七十九。腊四十二。塔于本寺之阳。有语录二卷。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四世了堂鼎彻禅师
师。江南甘泉人。韩昌黎五十三世孙也。少读书。究性理。游鼓山。礼道源和尚得度。习贤首教。出入圭峰。读洞上古彻。于五位宗旨。俱有契发。阅大愚三玄三要。有云。放倒大愚。大愚好不。大夫用打作么。我当日若见。只须瞥地觑他一觑。保他瓦解冰消。往往恩大难酬。三十年后不得错举。嗣法道源老人。
|
|
|
赞曰
或说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宣公上人作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