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信解品第四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華經》〈序品第一〉,是敘述這一部經的因緣;〈方便品第二〉,是佛用種種的方便,來教化眾生;〈譬喻品第三〉,是恐怕一般人不明白,所以舉出種種的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道理。現在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已經知道方便法和譬喻法,但是要有一種信心。若沒有信心,就是什麼法,你也不能接受;你不能接受,這個法就等於沒有。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信」,就是道的一個本源,是功德的一個母親。有信心,就能增長你的善根;沒有信心,就不能增長你的善根,所以「信」是非常重要的。又云:「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只要有一個「信」字,就可以到佛法的大海裏邊;若沒有信心,就沒有法子到佛法的裏邊。

你就看這個「信」字,在旁邊是一個「?」,再加上一個「言」字,這就是人在那兒說話呢!人對你說話,你若不相信,這個話就沒有用了;你若相信,這個話對你就有用。你對這經典生出信心,你就得到受用;你沒有信心,就得不到受用。譬如你本來很大脾氣,聽經上說應該沒有瞋恚,「我不要再那麼大的脾氣了!」在不知不覺,自己也不知道這脾氣怎麼就沒有了!甚至於有人對你發脾氣,你也能忍受了,這就是「信」。

你若是不信,經上說教人不要有脾氣,你就認為經上是那麼說,但是哪一個人能沒有脾氣呢?這就是你沒有信;沒有信,你就沒有得到經典的好處。你不覺得有好處?你若能忍,不發脾氣,無形中,你就有了德行、有了功德;你若一發脾氣,你就沒有功德了。你有功德,就是你的受用,所以要信。這是最要緊的。我叫你不要發火,不要有脾氣;對著我面,答應我:「我依教奉行!」一離開師父的面前,就變了樣了;甚至於就對著師父面前,仍然發脾氣,簡直無法無天!「師父!你不叫我發脾氣,我發大一點給你看看!看看我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就是沒有信心。你有信心,就會依教奉行。

「解」,你有信心,然後才能明白;你沒有信心,就不能明白。明白了,就是解了;不明白,就是沒有解。我講經,越講你越不信,越不信越糊塗;越糊塗,就沒有智慧,就愚癡了。你生出信心,明白了:「喔!經典上講得這麼妙,我應該依教奉行!」這就是得到好處了。

「信」是信什麼?「解」是解個什麼?信,是信大乘不可思議的妙法;解,也是解悟大乘不可思議的妙法,來修行這個行門,所以叫〈信解品〉。

F2. 明中根領解 分二
G1. 經家敘喜 G2. 自陳領解
今G1.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說完〈譬喻品〉,囑咐舍利弗,應該遇見可說的人,才可以說《妙法蓮華經》,就是這個時候;如果不遇著這種可說的人,就不可以說這《妙法蓮華經》,防著眾生謗譭。

【慧命須菩提】:為什麼單說須菩提是「慧命」,下邊都說「摩訶」?因為須菩提是「受慧人所命」,也就是續佛慧命,所以叫慧命。因為一切有智慧的人,佛的智慧是第一;佛在般若法會,吩咐須菩提輾轉來教化一切眾生,這叫慧人所命。釋迦牟尼佛是第一智慧的人,佛命令給須菩提,這叫轉教付財。轉教,轉相教化這一切菩薩。付財,託付財產;好像一個有錢的父親要臨終了,他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子女,這叫付財。

本來要是以普通來論,須菩提也應是「摩訶須菩提」;摩訶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可以都是「摩訶」。這是以別論來談;別論,是特別地表明這須菩提有多少和其他人不同,所以叫慧命須菩提。

須菩提有三個名字,一個就叫「善現」,一個就叫「空生」,一個就叫「善吉」。怎麼叫善吉?因為須菩提一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找了一個算卦的,一算,既善且吉,所以叫善吉。雖然善吉,可是奇怪的事情就出現了!他父親是個很有錢的人,所藏的金銀珠寶很多很多的;雖然很多,可是這倉庫裏都空了!於是給他起個名字,又叫空生;因為他生出來,把倉庫的寶貝都空了。過了七天,所有倉庫裏邊的珠寶,又都現出來了,所以又得名為善現。因為有這麼三種的意思,所以這「須菩提」一個名字,具足三個意思。所以這叫三而一、一而三,也不是三、也不是一,也不是一、也不是三,就叫須菩提。

須菩提尊者又有一個本領,他解空第一,因為他明白虛空的道理。虛空,還要明白嗎?當然要明白!你若不明白虛空,你就不明白佛法;你不明白佛法,就不會成佛。你想要成佛,先要明白虛空。有人問這虛空什麼也沒有,又有什麼可明白呢?就明白一個「什麼也沒有」!這什麼也沒有,你若不明白,那永遠就是凡夫;你若明白了什麼也沒有,這可就是有無窮的受用。

空,什麼是空?以虛空來講,虛空是不取、不捨、不受,這就是虛空。不取,什麼也拿不來;不捨,也沒有什麼可捨的。說「我把虛空捨了。」你怎麼樣捨法?不受,虛空什麼也不受的,它若有所受,就不空了!所以須菩提明白不取、不捨、不受的道理,豁然開悟,他就由這空理上開的悟。

這是簡單來講,若往真實來講,「空」有很多空;像第一義空,什麼也沒有了。這空裏邊,雖然說什麼也沒有,還有一個真的東西;若沒有這一個真的東西來支持虛空,這虛空早就破壞了。我們人,就是沒有本領把虛空來粉碎了;你要把虛空能粉碎了,那你就成道了!

虛老開悟,怎麼開的悟?就是在揚州高旻寺晚間坐禪喝茶的時候。禪堂裏喝茶,拿茶杯有一定的,你往茶杯裏倒茶時,不要倒太滿,倒太滿,會燙手。那麼倒茶的香燈師父來倒茶時,不小心把杯子一碰,就把虛老的茶杯給碰落地面了;杯子一掉地下,啪──!這麼響了一聲。這一聲響,把虛老無量劫以來的業識心就給驚醒了!這一驚醒,「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呀!」他豁然開悟了!所以才說這偈語: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歇!

杯子撲落地下了,響的這個聲音,清清楚楚的、明明歷歷的,啪──!這麼響一聲。杯子打碎了,把虛空也沒有了。那麼虛空跑到什麼地方去呀?到什麼地方去了?問虛老去!虛老知道虛空到什麼地方去。這時候,他這個攀緣心──狂心,就是攀緣心,就是那種種無明的心──當下歇,就停止了;歇,就停止了,休息了。

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楞嚴經》上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的狂心能休息了,你的狂心就是菩提心,你菩提心就生出來了。

須菩提,若是按中文字義來講,這「須」字,當一個「要」字;就是我給你東西,你要不要?也就是「須用」,你應該用它、你應該要它。要什麼呢?要菩提;這個菩提你要不要?你不要,我就要;你要,這個菩提你就拿去。

【摩訶迦旃延】:「摩訶」是梵語,譯為「大」;這叫大迦旃延。這摩訶迦旃延,在前邊已經講過了,我相信有人會記得。「迦旃延」是梵語,譯為文飾,又名好肩,又名扇繩,有這三個意思。怎麼叫「扇繩」?講起他的命運,也不太好。他爸爸很早就死了,他媽媽就想要再嫁人,可是就是因為有文飾,好像有著一條繩把他媽媽拴住了;她走不了,想要再結婚,不可能了。又叫「好肩」,怎麼好肩呢?這位尊者的肩膀長得非常好,也很美麗;所以人人看見,都歡喜他這個肩膀,在後邊一看也歡喜,在前邊一看更歡喜。他在佛的弟子裏邊是最會說的,是論議第一。無論任何人和他辯論,辯論不過的。

有一個斷見的外道,同他來辯論道理。就問他說:「我說人死了,就沒有了!你說人死了,還不是沒有。我有一個很正確的理由。我告訴你為什麼!從古來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死了之後,再回來給你通一封信,或者給你打個電報,或者給你打個電話,說是我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什麼消息都沒有,人一死了,就沒有了,就空了!所以我說這是斷滅了,沒有了!」

你說這位尊者怎麼樣講?尊者說:「喔!人死了,是怎麼樣子,我們先不要講它。譬如活著的人,這個人犯了罪,被人圈到監獄裏了,他還可以得到自由?還可以再回到家裏來告訴家人自己在什麼地方、受什麼罪?有這個道理嗎?人死了到地獄,也就如同被圈到監獄裏,還能自由地回來告訴你他怎麼樣了嗎?」

這斷見的外道聽了,也是有點道理,沒什麼話可講了。但又說:「你說人死了到地獄,他不回來,是因為不自由,就算你說得對。那麼人死了,生到天上去的,他也應該回來給家人通個消息呀!說我現在真好,這個地方真快樂!你們大家都快來!也會叫他的家裏子子孫孫都到天上去才對,天上是自由的啊!」

迦旃延怎麼說?他說:「哦,到天上去呀?我問一問你,人掉到屎坑裏,費了很多力氣才爬出來;他還會再回頭跳到屎坑子裏去嗎?這天上,就等於沒有屎的地方;我們人間,就等於一個臭屎坑子似的。你想一想,出了屎坑,然後再跳落去,有這樣愚癡的人嗎?」

這迦旃延尊者又繼續說:「我還有個道理再給你講一講,你聽一聽,什麼道理呢?天上,這忉利天,一天就是人間一百年。他到天上,這一天的時候,他總要安排安排、要休息休息。過了一天,就是一百年。兩天,他又要等見一見天上的天人,或有人來訪問他,就見一見人客。第三天想要回家,已經過了三百年,你早就死囉,你怎麼會知道啊?」外道一想,沒有話可講。

由這一點,證明這位尊者真會講道理;你若不相信,你可以去同他辯論辯論。「我怎麼能見著這位尊者呢?」這位迦旃延尊者現在就在我們這講法華經的法會上,到我們這個佛堂來了,須菩提也來了,大迦葉也來了!對著你面,你看不見,那你怪誰?你怨誰啊?

【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佛教的初祖。這位老人,到現在還在世上,仍然沒有入涅槃。他要等著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把四大天王所獻的缽,交給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這位祖師,他現在在中國雲南省雞足山那個地方入定打坐呢!在那兒,等著彌勒菩薩出世。

摩訶,是個「大」,就是「大迦葉」。「迦葉」是梵語,翻譯為飲光;因為他身上的光明是紫金光色,能把一切的光都給遮蓋住了!遮蓋住一切的光,所有燈光、日光、月光、星光等等的光,一遇著摩訶迦葉的光,就都變成黑暗,就沒有光了;好像其他所有的光明,都被摩訶迦葉身體上這種金色的光給蓋住,也就如同把其他的光明都給吞了、飲了──這是比喻,並不是真的他天天喝這個光。

為什麼他身上有光?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量劫以前,毘婆尸佛入涅槃之後,在像法時代,毘婆尸佛的佛像所鋪的金就脫落了。當時就有一個女人發心各處去化緣,所化來的錢,就預備來鋪佛的金;鋪金必須要找冶金師,她就和這個造金子的金匠說:「我現在要鋪佛的金,你要多少錢?我現在只有多少錢,我想做這種的功德。」這冶金師一看,這個女人心地這麼好,他也就發了心了,說:「這個功德,不要妳自己做,我們兩個人做好了。我本來應該要多一點錢,但是我現在要一半的價錢,這個功德作為妳一半、我一半。」講明白了,就把佛像的金給鋪好了。以這個在佛的身上鋪金、整理佛像的功德,所以他感到生生世世這個身上都是金色的,都能遮蓋住其他的光明。

這窮女人鋪完金之後,兩個人很有緣的,於是就結婚了。他們發願生生世世都做夫婦,但是生生世世都要弘揚佛法;所以到今生,他們又做夫婦,又一起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我們人不要誤會,他們雖然是夫婦,但是只有夫婦之名,而沒有夫婦之實;因為兩個人都是要修道的,不是像一般的夫婦就隨便動無明、隨便就有不潔淨的行為。有什麼證明他們只有夫婦的名,沒有夫婦之實呢?因為他們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實實在在是夫婦的話,他們都不會有金光了!雖然鋪佛金,但是他們所行所作,若不保持他本有的這種功德,就不會有光明。

摩訶迦葉,「迦葉」是梵語,翻譯為「大龜氏」。因為他的祖先在修道時,見著一隻大龜揹負著一個圖,來令他修道;他祖先就因看見這個圖修道,所以就以大龜作為姓氏。摩訶迦葉又有一個名字,叫「庇缽羅」。庇缽羅是樹名,因為他父親母親在一棵庇缽羅樹的前邊,向樹神來求子,就生了迦葉,所以就以樹為名。

他出生之後,到了二十幾歲,他的父母想給他找一個太太;他就說:「普通的女人,我不能和她結婚;我必須要找著一個和我的身體一樣有光的女子,才可以!」於是他就等,果然在其他的國家就遇著有這麼一個女人,兩個人結婚,就一起修道。修什麼道呢?以前這迦葉也是個外道,是事火外道,專門修火的功夫。好像在婆羅門教裏,有一種說是能在火上走,或者能辟住這火,修這種的功夫,以火為神。他事火,就是供養火、拜火,見著這火,說這火就是神:「你看!什麼東西一到火裏頭,就都死了,這火就是個神!」所以他供養火,見著火就叩頭、頂禮。等到一百二十歲那時候,才遇著佛。

佛成佛了之後,先度五比丘,然後再又一觀察,摩竭提國有個大仙──就是摩訶迦葉,「我如果把他度過來,他這一些個徒弟,就都會變成佛教徒了!」於是他到那地方,就和這個迦葉說法。迦葉總以為自己的功夫很厲害的,但是和佛怎麼樣鬥法,也鬥不過佛;於是就拜佛做師父,他就修苦行,他是苦行第一。

苦行,也就是頭陀行,所以他頭陀第一;頭陀有十二種頭陀,以前講過。這摩訶迦葉因為他修頭陀行,釋迦牟尼佛一看他年紀那麼老了,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麼樣子苦幹,所以叫他不要修頭陀行了;可是摩訶迦葉還是照常修頭陀行。釋迦牟尼佛就讚歎說:「我法之中,有摩訶迦葉這樣行頭陀行,我佛法就能長住於世!」

【摩訶目犍連】:這就是大目犍連。「目犍連」是梵語,翻譯成採菽氏,又叫萊菔氏。萊菔,就是蘿蔔,所以中國人叫他「菔蘿蔔」,說他姓「菔」;其實這個目犍連,姓「採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拘律陀,是樹名;因為他父母親在這種樹神這兒求來的,所以就以樹為名。

目犍連在佛教裏,是神通第一。他雖然神通大,可是他用他的神通向東方去找佛的聲音,經過無量的國度,也找不著佛聲音的邊際──佛的聲音,就像在他耳朵旁邊那麼說法一樣,還是那麼響亮清楚。

我們現在世界上,有一種盂蘭法會,就在農曆七月十五;這盂蘭法會,就是摩訶目犍連尊者興起來的。

目犍連很孝順,因為他在最初得五眼六通的時候──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他開了天眼,就先觀察他父母到什麼地方去了?他一觀,他的母親墮到無間地獄去了,做餓鬼,皮骨嶙峋就瘦得那個樣子。不得了!母親在地獄裏受苦!他就拿著一缽飯去給母親吃。他母親得到飯,一隻手拿著缽,一隻袖子就把這個缽擋著;為什麼呢?她怕其他的餓鬼看見來搶。可是她把飯往口裏一送的時候,這個飯就都變成火碳了,不能吃。為什麼它會變成火碳呢?就因為她業障太重了!一個人所遭所遇,一切都是由業障而顯現的;因為她的業障重,所以本來很好吃的飯就變成火碳,就不能吃。目連再有神通,也沒有法子來救他母親;救不了母親,就趕快回去告訴佛。

釋迦牟尼佛告訴目連說:「你的母親在生前,盡吃魚子吃得太多了,她還誹謗三寶,不敬尊經,所以她墮地獄。你雖然證阿羅漢果,你也沒有法子能救得了你母親,要怎麼辦呢?你想救你母親,你必須要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時,設盂蘭盆供,請十方僧來應供。你預備一點好的齋飯,來供佛及僧,你的母親就會離苦得樂了,就會生天了!」

七月十五這一天,是佛歡喜日,佛歡喜這一天。僧人自恣,自恣就是很隨便了,這天就是放假、放香,就是你願意到街上去也好,你願意睡覺也好,願意坐禪也好,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沒有人管你。這天,佛因為也歡喜了,一歡喜,也就不管這一些個僧人了。本來佛平時都規矩很嚴的,為什麼這一天放香了?就因為所有的比丘,從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的期間是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就是在這三個月之內,所有的比丘不可以外出。那要怎麼樣呢?要常常坐著、或者躺著?不是的!不可以上街去;就是你安居在什麼地方,只在你那一個道場裏,或者到房外邊大小便,但不可以隨便到街上走。等到七月十五解放了,可以各處去了;所以才叫「結夏安居」。

為什麼不准到各處走去?是不是犯了什麼罪?好像人犯了罪,把他放到監獄裏頭,不准各處去,比丘是不是也這個樣子呢?不是的。因為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期間,夏天炎熱,路上有很多的蟲子、很多的生靈;恐怕走路會把蟲子、螞蟻,或者其他這些個眾生踩死。因為不想把眾生踩死,所以就什麼地方都不去;這三個月的期間,是這樣子。

所以目連就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果然他母親就生天了。以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在佛教的寺廟裏都設有盂蘭盆法會,以超度過去七世父母及今生已過世父母;其他眾生的父母,有造罪墮地獄的,也在這一天都可以生天。「盂蘭盆」是梵語,翻譯為「解倒懸」;因為好像人被倒掛起來,他給解開了。人墮地獄裏,所受的痛苦就好像用繩綁上,腳衝上、頭衝下這麼倒著吊起來,這叫倒懸;現在解倒懸,把倒掛著受罪的人給解開了。

【從佛所聞,未曾有法】:這四位尊者,在佛那兒聞得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授給舍利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記。這各位尊者一想,他們和舍利弗都是同仁,舍利弗得到授記了,他們一定也都人人有份;所以就【發希有心】。這就是意念裏邊領解了;解,就是領悟。【歡喜踊躍】:就是跳起來;這時候,怎麼會歡喜得跳起來呢?這都是無量劫的習氣。因為無量劫,人一歡喜的時候,高興得就好像跳舞似的;所以他們這時候都歡喜了,也都蹦蹦跳跳起來,歡喜得就像小孩子似的。你看小孩子走路,腿往前一蹦一跳,就那個樣子。

【即從座起】:這是表示身領解;前邊「發希有心」是意領解。身領解了,【整衣服:這表示放下小乘的道理,把大乘的佛法提起來了。【偏袒右肩】:這表示開權顯實。以前沒有開權的時候,右肩好像遮蓋著;現在偏袒右肩,這叫開權。【右膝著地】:這個「地」就表示「示實」,示實法,示實智。【一心合掌】:表示非權非實,權實不二。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權也就是實,實也就是權;所以開權顯實,在實用於權;為實施權,權含於實──這是佛學的名詞。權實不二,也就是非權非實,也沒有權,也沒有實了。

【曲躬恭敬】:曲躬,身體本來也不是直、也不是曲,但是也能直、也能曲;這也就是「即權即實,即實即權」,權也就是實,實也就是權。【瞻仰尊顏】:這是表示「以我之權,趣佛之實」;我本來以前學的是小乘法,現在我要到佛的面前來學這個實法,來學這個實智,這叫「開權顯實」。【而白佛言】:這是表示「口業領解」,領解大乘佛法。

G2. 自陳領解 分二
H1. 長行重頌正陳得解 H2. 次十三偈歎歎佛深恩 H1. 分二
I1. 長行 I2. 重頌 I1. 分二
J1. 法中略說 J2. 喻中廣明 J1. 分二
K1. 明昔日不求 K2. 明今日慶得 K1. 分三
L1. 標正明不求 L2. 釋不求之意 L3. 徵不喜樂之意
今L1.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等居僧之首】:「我等」,就是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和大目犍連這四個人。居僧之首,他們在僧人之中,為僧人之首。但是為什麼他們以前不求大乘的佛法、不求大乘的佛乘呢?因為他們出家已久,戒臘也很高,是僧人之首與榜樣,所知道的佛法很高的;一般的後學皆以他們為模範。

什麼是戒臘?就是受戒的年頭。所以出家人新受戒的,就叫新戒;受戒久的,就是老戒。戒臘高、戒臘老,就是受戒的時間久、年頭也多了,又稱法臘。法臘很高的,一般的後學、晚學的,都要照著他們去學,以他們作為自己的模範。所以他們覺得如果突然間改變思想,想要「棄小求大」,棄小乘求大乘,改變平時的宗旨,恐怕後人對他們就不相信了,就說他們都不行了!現在他們也不修小乘法,要求大乘法了。他們怕人這麼樣來譏諷,所以「自固」,自己堅固自己這小乘的心理;又叫「護彼」,就是他們怕後人不生信心,想保護著後人,不退他們的道心,所以他不求大乘。可是他們執著這麼一點小乘的境界,對於大乘的佛法就不懂了、不明白了。

為什麼他有不願意捨棄小乘的心理呢?就因為他們不知道這「開三權,顯一實」。三權,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不知道這三個都是「權乘」,可以顯出來這「唯一佛乘」;因為他自固,所以這種小乘的執著就沒有改變。他護彼,想保護後人,令後人有一種信心;可是他這種的思想,就把人都耽誤了。所以這是第一種的錯誤──他知道有這第一種的錯誤。

第二種,他們不求大乘的原因是什麼呢?【年並朽邁】:他們因為年紀朽邁了,所以他們不求大乘。他知道如果行菩薩道,就應該以大道作自己的責任,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要廣度眾生;現在自以為既然年紀也都朽邁了、很老了,就不能做什麼事情了,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他們現在都有自卑感,自己對自己都看不起了,「喔,我現在這麼老了,沒有什麼用處了,年紀太大了!」因為他這種的執著還沒有破除,所以他就有一種妄見,妄見自己不能承當大乘的佛法了!這是第二種的錯誤。

第三種,他為什麼不求大乘佛法呢?【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他自己以為已經得到涅槃了,就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所以不求大乘。但是這一生證果,必須要明白大乘,然後才能證得佛果。雖然他們自己認為已經得到涅槃了,可是這是「偏真有餘」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們的想像是什麼樣子呢?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華」;認為在山上邊、在陸地上,沒有蓮花生的,蓮花要生到水裏。他們已經入到「無為」的證位,已經得到無為、得到涅槃了;就不再發大乘的心,所以他就不求大乘法了。可是因為他在以前沒有明白實教的道理,只明白權法,沒明白實法,所以他就沒有得到真正的究竟涅槃,他以為得到這證位了。就因為有這麼一點執著,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所修的已經是菩薩道了。這是第三種的錯誤。

他們有這三種的錯誤,他們才對佛這樣講,「我等居僧之首」,我們做僧人的首領,「年並朽邁」,年齡都老了,老得不得了了!「自謂已得涅槃」,自己以為已經得到涅槃了,「無所堪任」,再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了。

「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就不再向前去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L2. 釋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這四位長老叫了一聲,世尊!以前世尊常常說法已很久很久;【我時在座】:我們這幾位老人,也常常都是在法會這兒。【身體疲懈】:身體因為老了,所以就很疲倦的;很疲倦,就懈怠了!坐的時間久了,就懶惰了,聽聽經就睡著了,這叫沖盹,這麼晃往前。但是你不要誤會,沖盹並不是入定,入定不會沖盹的。入定,頭也不歪、也不晃盪、也不前仰、也不後合,那才是真正的入定。入定,明明了了;不是一邊睡覺,一邊說我聽經聽得很清楚,這才自己騙自己呢!身體因為老了,就很疲倦了。

【但念空、無相無作】:這時候想什麼呢?想這一切都是空的,沒有相的,也沒有一個所作;無相無作,什麼也都不需要做了,什麼都空了!我若無相,也不需要去行菩薩道或做功德,什麼都不要了、空了!就這麼想。所以,【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於菩薩所行的這法,遊戲人間,以種種神通妙用來教化眾生,乃至【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對於莊嚴清淨其他佛國土,幫助成就一切眾生的願力;這樣,【心不喜樂】:我們心裏也不生一念歡喜心,一點都不動念,也不希望這個了。對於行菩薩道這件事情,我們簡直地就不感覺興趣,就自固,自己認為自己這樣就可以了!這叫「得少為足」,得到很少的,就知足了。

L3. 徵不喜樂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所以者何】:為什麼我們不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妙理呢?【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證涅槃】:因為世尊曾說,我等已經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了,證得涅槃,得到常樂我淨這種的快樂。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又,現在我們已經老了,已經老得邁不動步了,【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對於佛說的教化菩薩法,能再得到佛果;我們一念好樂之心也不生了,我們就這樣了,就可以了,我們已經知足了!我們一念好樂之心都不生了。

K2. 明今日慶得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我等今於佛前】:現在我們在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聞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給聲聞授記,這就是緣覺、菩薩都包括在內了。就授無上正等正覺的記?號。【心甚歡喜,得未曾有】:我們心中很歡喜,得到從來沒有的佛法;因為我們和舍利弗都是同等的,當然舍利弗得到授記,也表示我們也都可以得到佛授記。

【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我們真想不到,現在忽然間就得聞《妙法蓮華經》這種妙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我們也深深地慶幸自己,真是得到最吉祥的事情了;自己非常的快樂,得到這最大的、最好的利益。【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有無量無邊、沒有數量這麼多的珍寶、法寶,也不需要求,現在我們就已經得到了。因為他們知道給舍利弗授記,他們也就都有份了,一定也不例外,都會得到授佛無上正等正覺的記?號。

J2. 喻中廣明 分二
K1. 喻說 K2. 法合 K1. 分二
L1. 咨發 L2. 正立喻
今L1.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世尊】:世尊哪!【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我們現在很歡喜使用譬喻,來說明這個意思、這個道理。

L2. 正立喻 分四
M1. 父子相失喻 M2. 父子相見喻 M3. 遣使追誘喻 M4. 領付家業喻 M1. 分四
N1. 子背父而逃 N2. 父求子中止 N3. 子遂到父城 N4. 父憂家業無傳 N1. 分二
O1. 背父而去 O2. 向本而還
今O1.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譬若有人】:「有人」就是二乘的人,譬喻的「二乘」。【年既幼稚】:年齡幼稚。什麼是幼稚呢?就譬喻善根微弱,這善根很薄的。【捨父逃逝】:善根很薄之人,不是有大乘的根性,又離開他的父親而遠去。這「捨父」是譬喻在二億佛出興那時候,釋迦牟尼佛來教化這一些眾生;等到釋迦牟尼佛那時的應身圓寂之後,這一些眾生就又都退失大乘的心。本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也教他們修習大乘法;但是因為世尊離開了,他們又退失大乘的根性,所以這叫「捨父」。逃逝,「逃」就譬喻無明自覆,用無明把自己都遮蓋住了,這就是逃;「逝」就譬喻趨向生死,往生死的道路上走,這就是逝。

【久住他國】:他國,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三界裏邊有財、色、名、食、睡這五種的欲;在這裏流連忘返,不走了,這叫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十」是譬喻天道,就是三界天上的天人。

「二十」就譬喻人道。「至五十歲」就譬喻五道──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沒有阿修羅道,因為在這五道裏邊,每一道裏都有阿修羅。所以這「至五十歲」這就譬喻這三界的五道眾生,不知道求出離三界的法門。

O2. 向本而還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年既長大】:這是說,這大乘的根性過去受過佛的教化,雖然把大乘的心退失了,可是大乘的種子在默默之中還是生長的,所以這就譬喻大乘的機已經長得差不多。雖然大乘的種子長差不多了,【加復窮困】:但是他大乘的福報也快沒有了。

他這個種子若長成,怎麼他的福報會沒有呢?因為他退失大乘的心,而修小乘的法;所以就越修越窮、越修越困。他的窮困,就因為他福德不夠了。怎麼謂之「窮」?就是在三界裏,受遍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也不知道想法子出離三界,為八苦所逼迫,這就叫「窮」。那麼單單「窮」,還談不到「困」;這「困」就是被「八苦」四面八方來夾攻。前邊也有苦,後邊也有苦,左邊又有苦,右邊又有苦,好像周圍都是火燒著,所以這叫「困」。加復窮困,就是退失大乘的心,時間久了,被三界的火宅所燒。

【馳騁四方】:「馳騁」,就是好像騎著馬各處跑,左跑、右跑,前跑、後跑,四面八方馳跑,各處都跑遍了,這叫馳騁四方。這「四方」也有個比喻,是譬喻身、受、心、法;馳騁四方,言其經歷身、受、心、法四念處。【以求衣食】:這是譬喻求正道的食,求助道的衣──求正道,就好像求食似的;你光正道,還要有助道,助道,就是幫助修道,就好像衣服似的。

【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漸漸」,就是慢慢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一天一天的意思。他本來是捨父挑逝,跑到其他的國家去了;可是他跑得遠了,年紀也大了,今年住在這一國,明年又跑到那一國,輪流輾轉又回到他自己本國了,漸漸就回來了,這叫遊行。怎麼叫遇向本國?「遇」是不期而會;本來預先沒有約會,卻就遇著了!「遇向本國」是表示,一切的外道所修種種苦行,本來是不對的,可是也勉強可以作為所化的機緣。好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就到各處去度這一些個外道;這些個外道,首先得到解脫,也就是這個意思。

N2. 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其父」,就是譬喻「佛」。佛以大乘法教化眾生,但是眾生不修大乘而願意修小乘,就跑得非常遠,跑到其他的國家去了;所以佛先來找兒子,就是找他的徒弟;可是沒有大乘的機緣,沒有大乘的根性,所以遇不見佛。遇不見,這就是求子不得,沒有大乘的弟子。這時候,佛本來要【中止一城】:「中」就是所謂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的中間。「止」就想在這兒停止,不再說法教化眾生了。一城,在一個城市;這個城市,就是涅槃城。佛本來想要入涅槃去,佛不教化眾生了。

【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雖然佛想要入涅槃,但是又一想,「我這麼多的法寶,也沒有找著繼承的人──沒有找著來繼續他教化眾生的人。這麼多的家業,是給誰呢?」大富,就是這三藏十二部非常的豐滿;財寶無量,就是法寶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

【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珠等】:有金子、銀子、琉璃;珊瑚,是從海裏得到的一種寶貝;琥珀,也是一種寶貝;玻?珠,這也就等於如意珠一樣,遂心如意;還有等等其他種種的寶貝。這是表示,佛有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三十七道品,又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等法寶。【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倉庫,所謂「盛米為倉,盛物為庫」。裝米的地方是倉;裝東西、收藏寶貝的地方叫庫;在倉庫裏頭都充滿了。這是譬喻佛有無量的法寶。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不但有倉庫來裝法寶,而且又有僮僕、臣、佐、吏、民。「僮僕」就譬喻方便法;因為僮僕可以做工,做什麼都可以,一切的工作,如掃地、作飯,或者做其他的工作,這就譬喻方便法門,你怎麼樣用,都對的。「臣」是大臣,「佐」就是輔佐的人,「吏」是官吏,「民」是人民。這是譬喻佛有善巧方便法門。

【象馬車乘,牛羊無數】:「象」是譬喻大乘裏邊的一心三觀。一心三觀,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一心三觀,在一心即空、即假、即中,沒有次第;空也就是假、假也就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信圓教大乘的種子,根性來得利,不要一步一步地去修,這叫頓;頓教法門,即刻就證得了,這叫一心三觀。所以這是菩薩所修的圓教法門,是頓悟的,而不是漸修。

「馬」譬喻次第三觀,就要一步一步來修行;先觀空,再觀假,然後再觀中,要次第而觀,次第觀想。所以這是運別教的菩薩,到大乘的果位上。「車乘」是一切的車乘。

「牛」譬喻析空觀,就是分析這個空;這是運通教的眾生到大乘上去。「羊」譬喻體空觀,就是體驗到空理;這是由聲聞乘,可以到大乘上去。羊,就是表示聲聞乘。在有佛出世時,這緣覺也就是聲聞、聲聞也就是緣覺,緣覺與聲聞是成一體,所以在這裏沒有提到緣覺乘。「無數」就是牛羊無數;這譬喻小乘根性的人,是無數無量那麼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一心能生萬法,這是「出」;萬法又歸還一心,這是「入」。「息利」就是教化眾生,眾生都得到利益,就好像在銀行裏存錢得到利息似的;佛度眾生,能把眾生運載到大乘的果位上,所以這好像得到利息似的。由這遍於三界,可以去任何的地方。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商」就是做生意的。商估,是行商各處走,運輸一切的貨物給人家估價,這個值多少錢、那個值多少錢?「賈」是做生意的。這個「賈」應該讀成「古」音。賈客是「坐賈」,就是坐到那個地方不動彈,不到旁的地方去,就在那兒做生意的。商估賈客很多的,這也就是譬喻所有大乘根性的、小乘根性的,和菩薩、聲聞也很多很多的。

N3. 子遂到父城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時貧窮子】:當時這個貧窮子;貧窮子,就是二乘人。【遊諸聚落】:這是譬喻在三界火宅裏頭,跑來跑去。【經歷國邑】:經歷其他的國或者小城市,這就譬喻到很多種道裏邊去。【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不知不覺,就跑到他父親所住的城裏邊去了。

卍    卍    卍

明天是六月初一,快到六月十九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什麼紀念日?觀世音菩薩是成道啊,是出家啊,是生日啊?(弟子:不知道。)你不知道。以前我見你寫,我以為你記得。(弟子:寫了,沒記住。)觀世音菩薩有三個紀念日:生日、出家、成道,我們都應該記得;如果不記得,對於觀世音菩薩就沒有真正的信心。

好像我們在中國有這一句話,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孝順父母的人,父母的年歲應該知道,知道它做什麼呢?「一則以喜」,「我父親活這麼大年紀了,今年有八十多歲了。」這很歡喜的。「一則以懼」,再想深了一層恐怕起來了,怕什麼呢?「喔,八十多歲就快死囉,我的父親就快離開我囉!」所以這叫一則以懼。這是為人子孝順父母的一種的表現。

我們對佛菩薩也應該有這一種表現。佛的生日就是四月初八,佛的成道日就是十二月初八,佛入涅槃的日子就是二月十五,佛出家就是二月初八,那麼這都要記得。

觀世音菩薩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特別有緣,所以我們也都應該常常記得這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出家日和他的生日,並且在這每一個紀念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應該來做功德。在佛菩薩的紀念日或者初一、十五,你做功德,就是供養三寶;或者是造廟宇,或者是做種種的功德,比平時的功德都多百千萬倍。所以這一點,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都應該知道。

卍    卍    卍

這是今年這暑假班的修習。在去年的暑假,常常來參加的人有二十三個,或者有的時候有外邊來聽的,那麼有三十多個人,人是很多的。因為去年有果容在這兒打禪七,才有成立暑假班的因緣。在暑假的時候,有華盛頓大學來了很多學者,和外邊的人也有來的。

去年九十六天暑假班,在前一個半月的時候,禮拜六休息,禮拜天到禮拜五這功課都不間斷。由早晨六點鐘開始,到晚間九點鐘。中間除了吃飯、大小便之外,沒有空閒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這一些個學者都是按部就班的,每天都是這樣來做,參禪,打坐,寫筆記,自己練習功課,沒有休息的時間。從早晨六點鐘到晚間九點鐘,天天是這個樣子。到一個半月以後呢,因為《楞嚴經》這個經典長,恐怕講不完,所以禮拜六也不放假了,那麼天天都來學習。為什麼要這樣子呢?因為我們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必須要下一番苦功,才能有所得。所以在去年這個暑假班結束之後,有一些人從西雅圖就都搬到三藩市來,一方面做工,一方面就來聽經,學習佛法。有一些人學習之後,都能依照經典的意思就可以講解了,定力也比以前充足了,這個慧力相信比以前也大得多了,智慧也增長了。

那麼在今年這個暑假班,就分開兩次,一次六個禮拜,兩次是十二個禮拜,要分開;當時他們一班人向我來提議說分兩次,我說可以的。但是我不知道又有休息的時間,又有其他種種的情形。因為我不懂英文,所以做的那個notice(通知)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所以這前六個禮拜就要過去了。我本人是非常不同意這種的每天的工作。雖然我不同意,但己經發表消息了,也隨它去了。這是第一個班,參加的人在表面上看來是很便宜的,就是好像很容易的,也沒有什麼因難,也沒有什麼辛苦,一切事都很自由的。在實際上看來,參加第一個班這人,有點把光陰都空過了,寶貴的光陰無形中都放過去了,按照我來說,是吃了虧了。這第一個六個禮拜的班,已經快圓滿了。

第二個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從早晨六點鐘到晚間九點鐘,中間不能有休息的時間。放假呢,也只有禮拜六放假,禮拜天不放假的。必須要有重要的事情或者有其他情形,一定要告假的才可以缺席。如果不告假,不可以缺席的。我們在這六個禮拜,一定要不怕辛苦,不怕困難,要為佛法來真正用一番功夫,這是今天我對大家講的。參加第二次六個禮拜的講修班,一定要先告訴明白他,要不怕辛苦才可以的。要怕辛苦,就先退席,不要等參加之後才退,要先說明白了。在第二個講修班,講《六祖壇經》這個時間改到晚間七點到九點。那麼在日間,如果想要講經呢,就果前、果寧、果容或者其他人來輪流著講。這是第二次講修班的大概,我告訴大家。

卍    卍    卍

N4. 父憂家業無傳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歿,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須菩提尊者和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迦旃延尊者他們又說,在這個窮子回來到他父親所住的地方。【父每念子】:這位長者也就是佛,佛常常想念他的徒弟,也就常常想念這大乘根性的眾生。【與子離別,五十餘年】:佛和他所教化的眾生,離別有五十多年了。這五十多年,譬喻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這五道。【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在這麼久的時間,佛也沒有向人去說這件事情;這小乘根性的眾生,現在都捨父逃逝了、都跑了。佛沒有說,那麼一切的菩薩知不知道呢?一切菩薩本來知道,但是因為知道佛沒有說,所以他們也就都沒有問。這是說大乘的菩薩,已經知道這一些個小乘人,越跑越遠,所以佛沒有說這種事情。

【但自思惟】:佛常常自己這麼樣思惟,【心懷悔恨】:這父親自己心裏就生一種悔恨:「啊!我以前為什麼不教他們多一點道理呢?令他們就不會退失大乘的心了!」這是悔;恨,恨這些小孩子太無知識了!這二乘人也不知道回家,也不知道來找佛!【自念老朽】:佛自己想自己年紀這麼大了,教化眾生的時間也快圓滿了。【多有財物】:很多的法財、法寶,【金銀珍寶】:有金、銀、珍珠,這就是譬喻種種的法寶、珍寶。【倉庫盈溢】:倉,譬喻一切的禪定;庫,譬喻實相的智慧。盈,就滿了;溢,就是向外都流了。【無有子息】:我這麼多的法寶,沒有弟子來接承,沒有人來接受。

【一旦終歿,財物散失】:一旦要入涅槃的時候,這個法寶也就都沒有了、都散失了。【無所委付】:我可以給誰呢?這就是佛自歎找不著繼承人;沒有人來繼承,所以就非常擔心。【是以慇懃,每憶其子】:所以常常這麼樣想,常常想自己大乘根性的弟子。

【復作是念】:又作這麼一種想法,【我若得子,委付財物】:我若能得著我的兒子,就是得到大乘根性的眾生;來傳給他們這些法寶。【坦然快樂,無復憂慮】:因為心願滿了,所以就非常的坦然;坦然,就是心裏很開朗的、很快樂的,也就是快樂的樣子。因為繼承有人了,傳法有人了,所以就非常快樂,不再有憂慮了!

M2. 父子相見喻 分二
N1. 子見父 N2. 父見子 N1. 分二
O1. 見父之相 O2. 見父避去
今O1.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世尊】:須菩提、迦旃延、迦葉和目犍連這四大弟子,就稱了一聲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在這時候,這個窮子──這佛的弟子,他跑到外邊去,到這地方做一天的工,到那個地方做一天的工,這叫傭賃輾轉。

表示這一班本來有大乘根性,有大乘種子的弟子跑了,跑到三界裏來受八苦的逼迫;這時候,他想要求出離苦的道,於是跑到這個地方找一找,跑到那個地方又找一找,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出離三界。走到這個地方找,好像在這個地方給人做工似的;跑到那個地方又找,又求出世的道,也好像給人家去做工;展轉,這樣到各處跑,始終也找不著。

【遇到父舍】:那麼走的時間也多了,到的地方也多了,所以就又走到佛所住的地方了。父舍,佛所住的方便有餘土和實報莊嚴土這個地方。【住立門側】:到這地方,窮子一看他父親所住的宅子,房子非常的美麗、非常的莊嚴。立門側,他不敢立於門中間,就站到門一邊。一邊,這就表示的是小乘;二乘人住於兩邊,一邊就是「空」,一邊就是「假」,不是中道。

【遙見其父】:遙,是遙遠;遠遠地就看見他的父親;在遙遠能看見佛,這表示還有大乘的根性,有大乘的種子,才能看見佛。【踞師子床】:這師子座,高大廣飾,皆雕刻得非常好,座底下雕有獅子;這是表示佛坐於法王之座,現千丈盧舍那身。【寶几承足】:寶几,是表示佛的智慧;承足,就是佛的智慧和定慧都圓滿。

【諸婆羅門剎利居士】:「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淨裔、淨行,是修淨行的行者;這是譬喻在華嚴會上,等覺位及法雲地的菩薩。剎利是王種,是貴族;這是譬喻華嚴會上,初地到九地的諸大菩薩。居士,這也是譬喻華嚴會上,這些三十心的法身大士。【皆恭敬圍繞】:這些大菩薩,都恭敬圍繞著佛。【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就是譬喻用實相真實的智慧,有四攝法等等的;這些的佛法是妙不可言,是不可言議的,沒有數量可計算的。【莊嚴其身】:有這種法寶,又有這一些大菩薩來圍繞;用這些法寶、法相,莊嚴其身。

【吏民僮僕】:「吏」是官吏,「民」是老百姓,就是譬喻一些證果的、到菩薩境界上的。僮僕就是用的人,譬喻修行方便法門、方便波羅蜜的。【手執白拂】:就是手拿著白色的拂塵。拂塵,就是有一個把彎著,好像馬尾子似的,可以這麼撢塵的。白拂,在四十二手眼有「白拂手」,也就是這個;這譬喻權智之用。【侍立左右】:「右」是表示入空智,用拂四住塵。智有空智、假智、中智;用來拂去這四住的塵,四住塵有見愛住塵、欲愛住塵、色愛住塵、無色愛住塵。「左」表示入假智,用拂無知塵。「左右」表示拂去兩邊的空塵及假塵;假塵也就是有塵,這表中道方便,所以叫侍立左右。

【覆以寶帳】:這表示一種大慈悲心。

【垂諸華幡】:「垂」是向下垂。「華」是譬喻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就是慈悲的語,也就是柔軟的語,也就是語氣裏邊沒有一種火藥味;火藥,就好像放槍炮那種火藥。火,就是 temper(脾氣)、fire(火)。藥,就好像製造炮仗,那裏邊就是用火藥做的。愛語,要真實的愛語,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悲喜捨。利行,就是你要對人有利益。同事,就是和他做一個同類的人。「幡」譬喻六種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

【香水灑地】:香水,是譬喻法水;這法水灑到所有大乘菩薩的心地上,把菩薩的惑塵都給洗淨了。惑塵,惑就是粗惑、細惑、塵沙惑、見惑、思惑、無明惑。洗淨菩薩的惑塵,所以叫香水灑地。又有一種譬喻,譬喻定水,你有定水灑到你散亂心上,散亂心也不散亂了,這也叫香水灑地。

【散眾名華】:散,是散開;眾,就是很多的;名華,這是最名貴、最有價值的花。香水灑地之後,然後撒開很多名貴的花;這也有一個譬喻,譬喻我們大乘根性的菩薩,有七種的淨華。之前的「華」是譬喻四攝法,現在這個「華」就譬喻七淨華。什麼叫七淨華?七淨華,首先就是戒定慧華,就是戒華、定華、慧華。你有戒華香,有定華香,有慧華香。我們修戒、定、慧,你要持戒才能有定,你要有定才能有慧。如果你不持戒,就不能生出定來;不能生出定,你就沒有智慧,所以,要修道的人,這個持戒是最要緊的。

(一)淨戒:戒,大家熟悉的是五戒,就是戒殺、戒盜、戒婬、戒妄語、戒飲酒。有的人說:「殺生應該戒的,偷盜也應該戒的;邪婬不容易戒,但是也應該戒的;打妄語也不好,也應該戒;唯獨這個喝酒沒有關係嘛,這只是喝一點酒,有什麼問題呢?這何必列到五戒裏頭呢?佛當初立戒立錯了,不應該戒酒嘛!」這個人,你認為他講得對不對呢?看著好像有點道理,實際上完全是錯了!因為酒能亂性。本來不想殺人,你一喝酒,就殺人了;本來不想偷盜,就去偷盜了;本來把邪婬已經都忘了,但是喝醉了酒,就忽天忽地的,婬欲心就增加;你喝醉了酒,也會打妄語了。沒有喝醉酒的時候,還知道自己受五戒,不應該打妄語;喝醉了酒,問你「犯的什麼戒了?」「我沒有犯戒啊!」他也打妄語了!

說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小公案,這是關於五戒的公案。有一個在家的居士,受了五戒;本來他是好喝酒的人,受五戒之後,大約有兩三年沒有喝酒了。這一天他想喝酒,「殺、盜、婬、妄都是很重要的,不可以犯;我喝一點酒大概不要緊吧?」於是買了一些酒到家裏來,就預備喝酒。

喝酒,中國人喝酒,不像西方人就要到酒吧去,拿起一杯一杯的那麼喝,也沒有菜;中國人喝酒,要有點小菜。這個人先喝一點酒,就想要有小菜下酒,「啊,沒有菜!」偏偏的,就很巧的,鄰居有一隻雞跑到他家裏了。他一看,「哦,這是天給我送來一個最好的下酒菜,天賜我也!大約是因為我這麼久都沒有喝酒了,上天都對我都原諒了,所以給我送一隻雞來下酒。這個雞肉,用油一煎牠,你說多香啊,拿牠來送酒,這個菜真是最好了!」

他因為想要喝酒,也就忘了殺生是犯戒的。他因為先喝一點酒,喝得沒有什麼味道,於是就想吃菜;想菜吃,恰巧這有一個小雞子來。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或是三七二十二,拿一把刀,就把這隻雞的頭給砍下來了;用熱水把雞毛給一褪,然後就用點鹽,用點油,把牠煎熟了。煎熟了拿來送酒,啊!越吃這雞肉越香,越飲這酒越甜,越飲越歡喜飲;越歡喜飲,越歡喜吃這雞肉,甚至於連雞骨頭都給嚼碎吃了它,因為很久沒有吃到這個東西了!那麼把酒喝得差不多了,雞也吃得連骨頭帶肉都要吃了了;這時候,大約沒有十分醉意,也已經有九分醉意了,他就聽到鄰家女人叫門;把門打開,這個女人進來,問:「我的小雞子跑到你這邊來了,你看見沒有啊?」鄰居找雞來了,他把人家的雞都吃了,你說這時候他怎麼樣?他若承認自己殺了雞,也吃了!這鄰居一定會不答應的。於是就打妄語了,「沒有啊,我沒看見啊!」

因為喝酒,把殺戒、盜戒犯了!怎麼犯盜戒了?這小雞子雖然是自己跑來的,但是他偷著給殺了,這也等於犯盜戒。所謂「不告而取謂之盜」,你不告訴人家,就拿人家的東西,這就叫「盜」。那麼盜戒也犯了,人家來找這個雞,他說沒有看見,妄語戒也犯了,五戒犯了四戒了!他這時候因為喝醉酒了,婬欲心也生出來了,一看,喔!鄰居這女人生得這麼美貌;於是把門一關,就把這個女人給強姦了。他把五戒都犯了,就因為一個飲酒而把其他的四戒都犯了。因為這個,所以在佛教裏要戒酒的,這酒戒一定不能犯的。

這七種淨華,第一就是要守戒律,第二要修定,然後還要修慧。

(二)楞嚴大定:就是堅固的大定;堅固大定,就是楞嚴大定,就是七淨華之第二。你做什麼事情要有堅固;你要不堅固,就不會長,也不會大。你要堅固,就會大,也會長,這個「定」也就無窮無盡。楞嚴大定是永遠都不會破壞,不能為一切所破壞,而能勝過一切。

(三)實慧:第三種的淨華,就是真實的智慧,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這種的智慧,人人都有,個個不無,可惜我們現在不但不懂得用這種的智慧,而且還都把它忘了。那用什麼智呢?用權智;就是權巧方便的智慧,也就是虛妄不實的智慧,也就是世間的智慧。實智,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你有實智,就能通達一切諸法實相,所有一切法,你都明白了。

(四)斷二諦疑:第四種淨華,能斷除二諦的疑惑。二諦,就講俗諦、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是執著世間一切的相,就是凡夫所見的世間一切事相。真諦,又名第一義諦,就是以出世間的性,就是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這個性、相,也叫覆諦,又叫勝諦,這也是二諦。真諦、俗諦這兩種諦,還不是究竟的。「真諦」也就是空諦,「俗諦」也就是假諦。它不合乎中道,還是落於二邊;所以「斷二諦疑」是斷這兩種諦理的疑惑,這是第四種的淨華。你有這二諦的疑惑,就不淨;斷了,就得到淨了。

(五)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行於非道,就是你所修行的,不合乎正道,不合乎大乘的妙理;譬如所修的小乘法,或者你所修的是旁門外道,或者你所修的是無益的苦行。你雖然走入錯路、走岔了道路,可是漸漸還能回到佛道上,這叫「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將來還通達佛道。

(六)智德圓滿,了了見性:第六種的淨華,是講「智德」。佛有智德,有斷德。這大乘的根性,也有智德的種子、斷德的種子,但是可沒有圓滿。現在這智德圓滿了,智慧的德行圓滿了,明明了了地見到本性;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明明了了,明心見性。

(七)斷德成就,永盡無明:第七種的淨華,是講「斷德」。斷德成就了,無明就破了;無明沒有了,不但暫時沒有,永遠都會沒有了。

「散眾名華」就是譬喻的這七淨華。【羅列寶物】:羅列,就是擺到這兒;寶物,是表示大乘的妙法;大乘的妙法就是寶物。【出內取與】:「內」字讀成「納」音。出,就是支出錢,譬如用出去;內,就是收回來。取,就是拿,取人家的;與,就是給,又給人家。「內」什麼呢?納真實的智慧;「出」什麼呢?出去化所應化的機緣。這都是譬喻所應化的機緣。取與,也是這個;取,就譬喻來攝受二乘的眾生;與,是譬喻給他大乘的佛法。

【有如是等種種嚴飾】:有像以上所看見的這種種莊嚴。【威德特尊】:這表示佛的神通無量、相海無量。如來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種種的相好,叫相海。有無量的這種相海隨好,巍巍堂堂。

O2. 見父避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窮子,就是這個二乘的人,跑到外邊去,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方法,各處跑來跑去;因為跑的地方多了,回來就遇見佛──再見著父親有大力勢。「大力」就是智慧大,「大勢」就是神通大。這二乘的人,看見佛的智慧這樣大、神通也這樣大,以及佛相好莊嚴、威德特尊的這種相海身,他就生了一種恐怖了。為什麼生恐怖?他就想:「我從來所見的,都沒有這麼樣子微妙的這種相好,這超過天人的相好了。哦,這大約是遇著魔王了!」【悔來至此】:所以他就後悔了,「啊,我怎麼到這個地方來了?」【竊作是念】:他自己偷偷地這麼想,不叫其他人知道。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個「王」,不是國王,也不是天上的大梵天王,就是魔王。就好像在前邊舍利弗說的:「喔!這是魔王吧?」「將非佛作魔,惱亂我心耶?」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尚且曾對佛起了疑心,「啊,這佛是不是魔變的呢?他來惱亂我了!」現在這個窮子比較舍利弗,那相差得太遠了,沒有舍利弗那麼大的智慧!所以他疑心這或是魔王,或是這魔王的徒眾、魔子魔孫。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這種地方,不是我可以賺到錢的地方、不是我修道的地方;就是我在這兒修道,不會開悟、不會得到好處的。【不如往至貧里】:不如我再到貧里那個窮的地方去。什麼窮的地方?就還到二乘的人所修道的地方去。【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到那個地方,我又可以修行,可以用功,也可以得到正道的食,也可以得到助道的衣;我在那個地方修行是比較好。【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如果我常常在這個地方等著,或者被逼迫,一定要我修大乘法;這大乘法,我不可以修的,不可以勉強我修行嘛;勉強來叫我修大乘法,這對我都不相合的!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自己偷偷地作這種的想法之後,就跑了;因為他看見大乘法不容易修。菩薩修大乘的法,要入生死;二乘人,就怕生死。大乘人要遊戲人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麼樣子入生死而無生死,在凡塵而出凡塵,大乘的境界,是這樣子。二乘的人他最怕了,「怎麼得了!到那個地方,我不行!我不可以修這大乘法!」他把自己看得像一粒微塵那麼小,不像大乘菩薩境界是包羅萬有的;他因為境界小,所以就怕了,就跑了!跑到什麼地方?跑到小乘的地方去了。

N2. 父見子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當時這個大富長者──就是佛;佛在法王座的上邊,【見子便識】:一看見這二乘人,佛就認識了;現在雖然是二乘的眾生,但是在以前,我都給他們說過大乘的教理,他們都有大乘的種子。

【心大歡喜】:因為眾生得度,佛的願力圓滿了,所以就心裏生大歡喜。【即作是念】:於是乎,這大富長者也就這麼樣想了,【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這種的法財無量;這諸禪、解脫,也是無量。所有的三十七助道品、六度萬行、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的法財,現在都有人繼承了。

【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我常常心裏想念這二乘的眾生,他們離道越離越遠,我看不見他們。【而忽自來,甚適我願】:現在他們都已迴小向大,漸發大乘心了,這是很合我的心願,是可以滿我的願了。【我雖年朽,猶故貪惜】:我雖然是年紀朽邁,已經將要入涅槃了,可是我還有一種貪愛憐惜的心;憐惜這二乘人沒有得度,我這個願力還沒有滿呢!現在他們二乘人來了,正好可以滿我貪惜的這種願。

M3. 遣使追誘喻 分二
N1. 即遣旁人追 N2. 密遣二人誘 N1. 分四
O1. 強追將還 O2. 執急悶絕 O3. 暫放得喜 O4. 喜往貧里
今O1.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愈急,強牽將還。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大富長者見著這個窮子跑了,就派遣人去追他回來。佛因為認識這二乘人,看他已經回來而又跑了,於是就派遣菩薩到那兒去教化他;就派個法身大士──這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去把他度一度,叫他回來啦。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當時這位菩薩去教化二乘人,他心用得太急了;到那地方,就趕快叫他回來行菩薩道啦。趕快給他說大乘法,說菩薩道才是成佛之道啊!給他講大乘法怎麼樣好、怎麼樣好。往捉,就用法寶把他度回來。【窮子驚愕,稱怨大喚】:二乘人一聽,從來也沒有聽見這種大乘法,在這一生之中,盡學小乘,所以他就驚愕:「啊,還有這種法?沒有吧?沒有這種法門哪!」他因為懷疑,這叫稱怨;覺得自己不能修這種法,這叫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我不想修這種大乘法,你為什麼一定強迫叫我修這種大乘法呢?

【使者執之愈急】:這個派去度二乘人的菩薩,因為佛叫他去度,他就著急了,「不行,你要修啊!你一定要修大乘法,要迴小向大。你不修大乘法,怎麼能成佛呢?你不要再這麼樣子不明白道理、不明白大乘佛法。你趕快來修大乘佛法吧!」菩薩愈急,他愈不聽大乘法;菩薩愈要叫他聽,他愈不聽就愈生一種恐懼的心。【強牽將還】:強牽,就勉強把他抓回來;甚至於用繩把他綑上,那麼樣子把他牽回來。這就是想用大乘的法來把他度回來。

O2. 執急悶絕

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於是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愈想叫他回來,這個窮子就愈怕,他自認為也沒有犯什麼罪,如果被捉住的話,這一定就死了。這就像二乘人,他想:「你這不知道有什麼埋伏呢?你當然不是真的叫我修;真的叫我修,你為什麼這麼緊張?我從來都不想修這個法,你為什麼一定叫我修?你這麼勉強我,你這麼樣子令我不自由;我歡喜修什麼法就修什麼法嘛,你豈可以一定叫我修你那個法呢?我要是修你那種法,這一定就完了,什麼也不成功了!」這「死」了,就什麼都修不成道了。【轉更惶怖,悶絕躄地】:這個時候,菩薩愈要度他,他愈想跑;愈想跑,他愈惶怖,就恐慌上來了;把這個二乘人就嚇得昏死地上了。

O3. 暫放得喜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大富長者在很遙遠的地方,看見這窮子嚇得昏死了,就對使者說;這表示佛看見這二乘人不受菩薩的教化,於是佛就想用方便法門,就對這菩薩說了,你現在不要同他講法了。

好像有遊客到這地方,你儘量給他講真的,說我們這兒佛法好,佛法是最妙了!又能了生死,又能生智慧。什麼是了生死?什麼是增智慧?他根本就不懂;你和他講得太多,他就跑了,也就是這個道理。你要會看他歡喜什麼,不管他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給他一點甜的吃。今天這小孩子,果修先給他一塊糖,「哦,這個佛教講堂有 candy,有甜的東西。」他心裏歡喜吃糖的,就高興了。若一來,你就給他苦瓜吃,他就「喔,不行,不行!不願意去,不願意吃這個!」一來你就對他講我們這兒很苦的,修道很不容易的。他就怕了:「唉,我可不修道了!」一個樣道理。

卍    卍    卍

我相信要是果寧他一來的時候,知道要這麼辛苦,一早起就要早起身,晚間又睡得很晚的,他一定早就跑了。不過現在他得到一點味道了,現在想要跑,但是又覺得還是在這兒試一試,不跑了。可是你和果前兩個應該換一換,換什麼呢?把他的記憶力給你一點,把你這種打坐的功夫給他一點。你的慧力不如果前,果前的定力不如你。果前的慧力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他這個打字——轉法輪那來的。你的定力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從你懶得做工,就願意坐著。你們兩個人應該互相change(換)一下。

至於這位小沙彌,現在戒也談不到,定也談不到,慧也多多少少有一點,什麼慧呢?自私的慧,很歡喜要獨善其身,這叫自私,selfish。你們三個人應該要互相合作一下,沒有的給有的一點,有的給沒有的一點;高的給矮的一點,自己不要那麼高,矮的也接受再長高一點。這個意思呢,就是大家互相來合作。

本來果某對著我打妄語,說是告兩個禮拜的假,然後五個多禮拜才回來。這叫打妄語了,犯戒了。不單打這個妄語,他還打了很多妄語。有幾個人對我講,說這樣人不能收他出家的,你收他出家,將來他也不守規矩,也不守戒律,那麼叫他走了最好!我又一想,人從來都是從那個不明白的地方走到明白的那條路上。現在他肯發心修道,這也是不容易的。在美國這種天堂的地方,人人都不願意下地獄。做出家人,吃得也不好,住的地方也馬馬虎虎,比起一般的人就等於在地獄一樣的,可是這個地獄是了苦的地獄,不像那個無間地獄是沒有了的地獄。因為佛教裏要有一種慈悲心,所以我想給他留一個修道的機會。

卍    卍    卍

【不須此人,勿強將來】:這大富長者說,我現在不要這個人了,不要勉強叫他來;這表示佛告訴菩薩說,不要勉強叫這二乘人來修大乘佛教,等一等!【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這個窮子因為怕被捉住,而嚇得昏死了;長者又叫人以冷水灑面,令他醒來。冷水灑面,這是人昏死的時候,你用涼水給他一噴臉,他那個八識因為突然間有涼的水到面上,這麼一機靈,這三魂七魄又回來了,所以就會活過來。這也表示這個二乘人,因為怕大乘的佛法,而嚇得悶絕躄地;所以佛就叫菩薩以冷水灑面,令他自己明白。

什麼叫冷水灑面?就是教他四諦法,用四諦的水,來令他修行得到證果;得到證果,這叫醒悟。「令得醒悟」,這就是「你等一等,叫他自己想一想,然後再說」;我現在也等一等,想一想再說。

【莫復與語】:又告訴菩薩說,你不要再和他說大乘的佛法了!【所以者何】:什麼原因你不要給他講大乘的佛教了呢?【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佛知道小乘的人,他的志向和意識都非常的下劣。下劣,就是很沒有知識的;也就是因為他是小乘的根性,不可以給他講大乘的佛法。【自知豪貴,為子所難】:佛知道自己豪貴有大威德力,法身周遍一切處,報身及應身都是特別殊勝尊貴;為小乘的人所不容易信受的。

【審知是子】:可是佛觀察這種的機、這種的因緣,知道這一類的眾生,都在二億佛那時候已經受過大乘的教化,有這大乘種子,所以他知道這實是佛子。【而以方便】:這個大乘法,他既然不能接受了,所以就用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教化這小乘的眾生。【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從近來說,在以前所說的權法,沒有說二乘人也都是佛的子;往遠了說,就是從鹿苑那兒開始,所說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在阿含時和方等時,佛都沒有說二乘人是佛子。從來都沒有講,這叫不語他人。好像在這法華會上,佛給舍利弗授記將來是華光如來;在以前,佛沒有說聲聞緣覺是佛子,只有說菩薩是佛子。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佛用佛的智慧、佛的教,也叫「使者」,菩薩也叫「使者」。使者就告訴這個窮子,我現在把你放開,隨你自由了。這表示菩薩告訴這小乘人,說我現在不一定勉強叫你修大乘法了,你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了;你願意修小乘法,你就修小乘,隨便!

O4. 喜往貧里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這個小乘的人一聽說「隨便」,還讓他修小乘的法了,於是就歡喜得從來都沒有這麼歡喜。【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因為前邊說窮子悶絕躄地,已經嚇昏了,現在用涼水把他沖醒過來了,所以就從地而起;從地而起,就是表示已經想要不修行了,現在又起身修行小乘法。又到這個貧里,就表示是二乘的境界,修小乘的道。以求衣食,這表示修正道和助道,比方也就好像求衣食是一樣的。

N2. 密遣二人誘 分四
O1. 誘雇除糞 O2. 知子先心 O3. 親勸安意 O4. 欣遇久住
今O1.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爾時】:在二乘人修「見道位」和「修道位」的時候──就是初果、二果、三果;這就是譬如窮子在貧里的時候。【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這位長者,就是佛;將欲,就是將要這樣,還沒有這樣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打算。這就是佛觀察機緣,是應該怎麼樣來教化這一類的眾生,所以用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來誘引其子。

【密遣二人】:這「二人」是哪兩個人呢?這是佛使令菩薩化作聲聞緣覺兩種人,這也叫二人。要是往「法上」來講,也就是四諦法、十二因緣法;用四諦法、十二因緣法來教化這一類眾生,這也叫「二人」。密遣,若按著「教理」來講,滿字教就是「密」,半字教就是「遣」。佛說法,有半字教、滿字教之分。滿字教,就是圓教,如《法華經》;半字教,就是三藏教及通教。若按著「人」來講,內秘菩薩行是「密」;外現聲聞身是「遣」。若按著「權實」來講,實教就是「密」,權教就是「遣」。所以,菩薩就是「密」,聲聞就是「遣」;密遣二人,就是用菩薩來化聲聞身。

【形色憔悴】:小乘人不修相好,他只修苦、空、無常、無我、不淨這種法。修這苦、空,為什麼他修?因為他覺得這一切真苦,苦得不得了!這麼苦,啊!我要修行了!這一切也沒有什麼可執著的,都是空的,沒有什麼意思!於是他修行了。無常,他又想了,唉!這十二因緣,一切法都是無常的,有什麼可貪戀的?於是他修行了。無我,小乘人也講無我,要破執著、沒有我,這也是他修的。又修不淨觀,他看這五濁惡世,一切都是很骯髒的,身體也是骯髒,什麼都是骯髒、不潔淨的。他看一切都是不潔淨的,於是他就想求淨。他看不常,他就想得到常樂我淨,修這個偏空的理。

這個小乘的人,他沒有悟得中道的理,所以他不求相好;好像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他不修這個,所以這叫「形色憔悴」,因為他不修相好。你要是現一個千丈盧舍那身,他簡直的不相信了。現在佛叫菩薩變成聲聞緣覺的樣子,所以「形色憔悴」。

【無威德者】:「威德」就是譬喻佛的十力與四無所畏。無威德者,就沒有十種的智力及四無所畏這種的威德,所以和二乘人是一樣了。

【汝可詣彼】:佛叫菩薩化裝;本來是菩薩相,他化裝變成窮子,化裝變成和這個窮子是一樣了。化裝化好了,佛說現在你可以到哪個地方去了!就到貧里那個窮子的地方去。【徐語窮子】:你不要像以前,很著急去給他講大乘法;現在你慢慢地講,不要那麼著急了。你慢慢對他說,說什麼呢?【此有作處】:作處,本來是做工的地方;在這兒就譬喻是修道的地方。修什麼道?修「見道」和「修道」的位,就是修初果、二果和三果的羅漢位。在這個外道,他修這種苦行,只可以伏惑,而不能斷盡惑。伏,是降伏,言其把這個惑可以降伏了;但是降伏並不是斷了,他這種惑還有。惑,有粗惑、細惑、塵沙惑、見惑、思惑、無明惑;惑,就是不明白。叫你斷見惑、思惑,這就是此有作處。你慢慢給他講苦、集、滅、道四諦法,這叫徐語窮子。在這裏有修道的地方、有見道的位置,叫此有作處。

在外道所修的苦行,他可以伏惑,不能把惑斷了。他伏了這惑,可以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好像現在一般的外道,說生到天國樂園去,就是這一類的。他僅僅能伏惑,把惑降伏了,而沒有斷惑,也可以生天。但是生天並不是究竟,因為沒了生死,沒有出三界,還是在三界裏;在三界裏頭,就等於處在火宅一樣。

【倍與汝直】:使者就告訴窮子說,就是給你兩倍的價錢。什麼叫兩倍的價錢呢?在這裏就是譬喻你能證到四果阿羅漢。現在給他說四諦、十二因緣的法,依照這種的法去修行,能證得四果阿羅漢,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可以了生脫死;這了生脫死,就是「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就是有這種的機,有這種的眾生可度,你就度;若沒有這種眾生可度呢?就停止。【將來使作】:他要答應了,你就帶他來,叫他做工;也就是叫他修道。【若言欲何所作】:如果這個窮子問你叫他做什麼?

【便可語之,雇汝除糞】:你就告訴他,就是除糞。除糞,就是掃糞,就是收拾廁所。什麼叫廁所呢?這也是個比喻,就是譬喻四諦之中的苦集二諦,除見惑和思惑。你若修見道位、修道位,都要斷見思二惑,就是斷你的無明,這也叫除糞。因為這個二乘人他修苦、空,他不願意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不願意行菩薩道,只可以叫他除糞。所以你就對他講,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表示菩薩所化現的二乘人,也和你一起修小乘法;這個「二人」,就是小乘的和大乘的。因為這個大乘人,在這兒來領導小乘人轉到大乘的裏邊;所以菩薩和聲聞在一起,權機和實機一同修行,這叫共作。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在這時候,菩薩化成聲聞緣覺這兩個二乘人,到小乘人住的貧里這地方。【既已得之,具陳上事】:到這兒一看,果然就有這種小乘的眾生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就是「得之」;就對這些小乘人,講前邊佛告訴他怎麼樣去和小乘人講小乘法。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這大富長者密遣兩個人,對這個窮子來商議,請他去除糞。這時候,窮子恐怕受人的欺騙,於是就要先問明白了多少錢。這譬喻這些個小乘人,就問修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能得到有什麼好處、什麼利益呢?【尋與除糞】:價錢講明白了,於是這個窮子就去幫著這位長者做工了。除糞,就表示除去苦諦和集諦的糞,也可以說除見思惑的糞。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這位長者看見二乘人,就憐愍他;愍,是憐愍、可憐。可憐他什麼呢?說是我這兒有大乘的法寶,為什麼你不修,你專門修這小乘的果呢?這叫憐愍。怪之,怎麼叫怪?怪,就譬喻他不求大乘的佛果,這很奇怪的。這個人怎麼不修大乘法,就專修小乘的法呢?所以叫「愍而怪之」。

「先取其價」這個「價」,我們《法華經》裏邊也有一種價;什麼價呢?多少價錢?這部《妙法蓮華經》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價值,非常微妙不可思議。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的時代,有一位曇翼法師;那個「翼」,當小鳥的翅膀子講。這位法師前生是一隻山雞,就是在山上飛的那種雉雞。他怎麼樣的來源呢?以前在餘杭那地方,有位法智大師專門講《妙法蓮華經》。每逢他講經,總有一隻山雞來聽經,牠就落到一邊聽;一聽就聽了七年,這山雞就死了。

在這兒聽聽經,聽得就死了!這死了可是死了,這天晚間,法智法師就作了一個夢,看見一個童子來對他講:「我就是聽您講經的那一隻山雞,現在我死了,但因為聽《法華經》的力量,我就不再做山雞了,要來做人;我明天就托生到山前有個姓王的居士家裏,將來我還要跟您出家的!」

等過了幾年,大約三、四年的時間,這個王居士請法智法師去吃齋。法智法師一進門,這個小孩子就說:「啊,我的法師來了!」法智法師因為有作過那麼一個夢,也知道這就是那隻山雞,就對王居士說:「你這兒子,就是山雞來的。」於是把這小孩子衣服給脫下來,看他的背,果然有三條像三根山雞的毛印子。這證明是不錯了。這個王居士就說,喔!原來他是隻山雞!好了,這回可以修道了。所以在七歲的時候,就叫他出家了。

出家之後,他也學著誦《法華經》,後來也在那個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華精舍」。曇翼法師在這兒念誦《法華經》,持誦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來一個女人,提著一個籃子,裏邊裝著一隻小白豬,還放有兩顆蒜頭,用籃子這麼拎著;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綠綠的,好像很不守規矩的這麼一個女人。她說是因為到山裏採藥,也沒有得到藥材,山裏頭狼蟲虎豹這野獸很多,這麼晚了,要是回家去,一定會被狼蟲虎豹吃了,所以無論如何,就要在他這個精舍這兒住一宿。曇翼法師就拒絕她:「我這兒不能留女人在這兒住,妳到旁的地方去了!」但是附近也沒有其他住的地方;這個女人無論如何也不走,你怎麼樣攆她也不走。

你看,她就放賴了!曇翼法師也沒有法子了,就叫她在草堆上睡,她晚間就在這兒住下了。這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晚間半夜,這個女人是又哭又喊就說肚子痛,一定要曇翼法師來給她按摩肚子。這個法師,你說怎麼辦呢?遇到這麼一個魔障!他就用布把一根錫杖包上,離著很遠,就用錫杖給這個女人按摩肚子,沒有用手給她按摩;大約過了一個時候,這個女人就好了,不痛了。

第二天,天一光的時候,曇翼法師就看見這個女人所穿的花花綠綠衣服,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隻小白豬變成了一頭白象,這兩顆蒜就變成兩朵蓮華。一朵蓮華是在大白象腳下站著,另一朵蓮華是這個女人站著;這個女人在空中就對曇翼法師說:「我是普賢菩薩,你修道不錯!因為過幾天,你就應該到我的法會裏來,所以我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你的道心果然不錯,堅固!現在我這個試驗,你已經合格了!passed。將來你就可以作為我的眷屬。」在這個時候,整個虛空大放祥光;當時的皇帝也看見這種的祥瑞,所以就在這兒建造了一座「法華寺」。一隻山雞聽《法華經》尚且都有這樣的感應,我們身為人,若聽《法華經》,那感應更大了。

我再講一個公案,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名道濟,別號總持,是菩提達摩祖師的徒弟。她自己結一個茅菴,一生就專門持誦《法華經》。等以後圓寂了,人就把她埋到她修行的小茅蓬旁邊;過了七、八年的時間,她這墳上竟然生出一朵青蓮華來。這件事情也就奏明皇帝,皇帝到這兒一看,令人把墳刨開看看這蓮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刨開墳一看,這朵青蓮華是從比丘尼口中生出來的;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她會生青蓮華在口裏頭呢?就因為她在生的時候持誦《法華經》;這是給人一個證明,證明你誦持《法華經》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位比丘尼,叫華手尼;她持戒律非常清淨,專門修持戒律而不犯,又誦持《法華經》。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卷,在手紋上就有一朵蓮華現出來;她一生,把整個兩隻手都生得滿是蓮華。皇帝知道之後,特別召見,看她手上生滿這麼多蓮華,就封她為「華手比丘尼」。這都是在中國誦《法華經》,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法華經》,不要說能聽我講,你就聽一聽《法華經》的名字,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麼說,我們現在聽《法華經》這些個人都是有善根的囉?當然!你若沒有善根,你連這個門都進不來的;你就或者進來,也不會長久,又要跑了!所以不是這麼容易的。這部《妙法蓮華經》,它的價值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現在能講《法華經》,這一種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以前,有一位法雲法師,也是專門講《法華經》的;他非常聰明,辯才無礙,講經講得非常之好!當時就有一個和尚,發願供養這位法師,又發願要生生世世和這位法師一樣──相貌也一樣,辯才也一樣,願力也一樣;他發這麼一個願,要學這位法師這個樣子。在發願的這個晚上,這和尚作了夢,夢見有人告訴他,說是你不容易學的!這位法雲法師在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已經就講《法華經》了,不是現在才講《法華經》,所以他講得這麼樣子微妙不可思議;你若想學他,那要慢慢才可以學得到的。所以講《法華經》,也是一種難遭難遇的妙法。

O2. 知子先心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又以他日】:「又」,是一個很鄭重的事。他日,怎麼叫「他」?怎麼又叫「己」?二乘人以權教的理作為「自己」,而將實教的理,認為是「他」。他,就譬喻實教的道理。這個「日」可以當時候的「時」字講,也可以當智慧的「智」來講;就是佛以實教的智慧,來照一切的機。

【於窗牖中】:在屋前邊是「窗」,在旁邊牆上是「牖」;於窗牖,就是不在中門這兒,是在一邊來看。為什麼在一邊來看呢?是不是這位長者去偷偷看這個人呢?不是的。佛為了教化二乘人,如果在中道來看,這二乘人又會生一種恐懼心,因為他怕佛的威德;所以佛在旁邊偏空的地方,來看二乘人。【遙見子身】:長者遙見著這窮子的身體;這表示小乘對著大乘來說,這很遙遠的,小乘看著大乘也是很遠的。

【羸瘦憔悴】:「羸」在這兒是沒有智慧,沒有修出大智大慧;沒有福報,就是「瘦」。這二乘人,他沒有「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以就表示他的身體羸瘦。在三界裏,內被五蘊所燒,所以叫「憔」;外被八苦所燒,所以叫「悴」。【糞土塵坌】:在這兒,是以見愛住煩惱、欲愛住煩惱、色愛住煩惱、無色愛住煩惱,這四住的煩惱為糞土;無明煩惱為塵坌。有這種的四住煩惱及無知塵所纏繞,所以就【污穢不淨】;也就是「沒有斷惑證真」,沒有把這種的妄想、這種攀緣心停止。你有妄想,有攀緣心,這就是污穢不淨;你沒有妄想了,沒有攀緣心了,這就是清淨了。

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向人借錢,你一借錢,就是不乾淨了!不要打妄想叫人供養,你一叫人供養,那也是不乾淨了!不要向任何人來攀緣,你一攀緣,那更是污穢不淨了!知道嗎?所以真正修道的人,餓死就餓死了,沒有什麼問題的,早晚都有這麼回事嘛!何必看得那麼嚴重呢?死了就死了,為什麼又要去念那麼一個歌、又要找神來幫助呢?不要怕!韋馱菩薩曾發過願,說是你要有三分的修行,就有七分的感應,他會幫助你的;你不修行,當然就沒有感應了!你一分修行都沒有,他怎麼感應你?

所以,你無論多多少少,一天都要修行、用功。什麼叫修行?你拜佛也是修行,念佛也是修行,看經也是修行,拜經也是修行;總而言之,你不要給自己講道理:「啊,我要休息休息、睡一睡;或者躲躲懶、愉愉安。我懶一點,這是最好的事情。」這是躲懶偷安,你不要那樣子!你修行,韋馱菩薩就保護著你;你要是盡躲懶偷安,那就不是修行。不是修行,也就沒有人供養;你怎麼攀緣,那就是污穢不淨了!

有一次,我沒有飯吃,因為本來有人供養我,被一個人給破壞了,叫他不要供養我。為什麼不要供養我?說我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他有道德,應該供養他,不應該供養我。這個供養我廟上的,就不供養了;沒有道德,當然就不供養了。那麼沒有人供養,這時差不多就要餓死;我在那兒,我就自己很愚癡的,餓死就餓死,隨它去!就餓死,我也不告訴人沒有東西吃!這樣一來,韋馱菩薩就忙起來了;他就到一個居士那兒托夢,叫他去供養我。所以你若有真心,不怕死的心來修道,韋馱菩薩一定來幫助你的,不要憂愁沒有人供養!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瓔珞,就譬喻佛的諸法,也就是戒、定、慧、陀羅尼等等的法門。這是說除去如來的千丈盧舍那身,把威德尊特的相隱藏起來,這就叫即脫瓔珞。細軟上服,是最名貴的衣服,這是譬喻佛的大莊嚴身和相海隨形好。相海,佛有無量相海身,身體是無量的,都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威德莊嚴畢備。現在把這種的身給隱起來,為什麼要隱藏呢?就因為二乘人不認識這尊特身,也就是二乘人不認識佛,不認識父親。佛本來是他的父親,但是他不敢承認,因為佛太富有了;二乘人就好像這個窮子,他窮得不得了;如果佛還用這種的報身和應身去度二乘人,二乘人就會恐懼起來、就會怕了!為什麼呢?就因為小乘人沒見過這種尊貴的相海身。

所以佛才把瓔珞細軟的服都脫去,【更著麤弊垢膩之衣】:而穿上粗弊垢膩的衣服。「麤」,佛隱蔽起來千丈盧舍那身,而現丈六的老比丘相這麼一個身體。什麼叫弊?這是小乘法的生忍、法忍。生忍,就是眾生的忍;法忍,就是對一切法也要有一種忍。垢膩之衣,就是好像很多油,很邋遢、很不潔淨的衣服。

【塵土坌身】:什麼叫不潔淨和塵土坌身?有為、有漏,這就是不潔淨;有為法和有漏的因,這叫垢膩之衣;有煩惱,這叫塵土坌身,煩惱就好像塵土似的坌身。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怎麼用右手呢?用右手,是表示「權的用」,用權教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教化二乘人。什麼叫除糞之器?就是譬喻破見惑和思惑的法門。因為佛以這種的法,斷除見惑、思惑、無明惑,而成佛。所以佛又用這種的法,來教化一切眾生、教化這二乘人,令二乘人也依照這種的方法來斷除他的惑,而成就佛道,所以叫執持。佛自己用這種方法成佛,也用這種方法教化眾生,所以叫執持。執持除糞之器,就是拿著除糞的工具。

【狀有所畏】:佛為了教化二乘人,就示現二乘人的樣子,有時也就示現恐怖生死之相。菩薩是在生死而了生死,他也不怕苦,也不怕生,也不怕死;二乘人是又怕生、又怕死,又怕無常、又怕苦。所以佛也示現這種怕生死、怕無常、怕苦這種的樣子,這叫狀有所畏;也就是佛示現有「金槍馬麥」之報,這也叫狀有所畏。

怎麼叫金槍馬麥之報?佛在因地的時候,就很久很久以前,正逢這一個國家裏飢饉,沒有飯吃。沒有飯吃,人就吃海裏的魚;就有一條很大的魚,被人從海裏拖到岸上來了。釋迦牟尼佛當時只是一個小孩子,他就用一條棍,向這魚的頭上打了三下;所以乃至於成佛,佛的頭也痛了三天,這就叫金槍之報。

馬麥,這也是佛在過去生中,沒有成佛以前,在修道的時候他看見一個比丘托缽乞食,向人化緣,他就說:「這等比丘只可以吃那餵馬的麥子!這一些人布施給他們這麼好吃的東西啊。」在因地只說了這麼一句話,所以到成佛之後,有一次,他到一個國家那地方去結夏安居。本來這國王說要供養他來著,但是到那地方之後,就退心了,說:「這些比丘就給他們餵馬的麥子吃就可以了!」所以在三個月之中,盡吃餵馬的麥子,這叫馬麥之報。

以佛的威德,尚且要還報──要受這種的果報;這也都是一種示現,所以這叫狀有所畏。

金槍、馬麥之報,這都是屬於一種因果。所謂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在過去生中,種的什麼因,今生就要受什麼的果報。當時釋迦牟尼佛打這個魚頭三下,所以成佛之後,這頭也痛了三天。釋迦牟尼佛的種族,就是當時吃魚這五百人,他們把魚的肉給吃了;這琉璃大王就是當時那一條大魚。所以這一班人吃他的肉,他也要喝這一班人的血;一定要把這一些個人都殺盡了。所以有琉璃大王滅釋種的事。

琉璃大王當時在印度是一個國王,他把釋迦佛的種族完全都要給殺了。釋迦牟尼佛有一切的神通變化、妙用無窮,也救不了他的釋迦族。可是目犍連就忍不住了!用神通來救釋種。佛為什麼不救呢?佛知道這前因後果,一定要受這個果報;目犍連就不知道這種因果,因為他是阿羅漢,阿羅漢只能觀八萬大劫以內的因果,超過八萬大劫就不知道了。

因為不知道,所以他說:「啊,這是我師父的種族,都要給這國王殺了!我要顯神通來救釋種!」目犍連有神通,他的神通第一,於是念了咒,把五百的釋種都裝到缽裏頭,就送到天上去,心想你琉璃大王沒有辦法殺了。等到目犍連把救出來這五百個釋種拿回來,怎麼樣呢?雖然救了,但在他缽裏都變成膿血了,已經都沒有生命了。

目犍連尊者就問佛說:「憑我這種神通的力量,怎麼救不了這五百釋種呢?」佛就告訴他說:「這個因果是不能避免的。如果能避免、能救得了,我早就救了!怎麼又要等你來救呢?」因果難逃!在過去生中造惡業,今生業報循環來到了,一定要受果報的。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來一個公案;這也是一個因果的公案。在中國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皇帝拜他做師父,賜給他一個沉水香木的寶座,他就生了一種驕傲心。他坐到這個沉香寶座上,覺得很神氣:「你看,我這多光榮!皇帝親身賜給我這樣的寶座。喔!大約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而外,沒有第二者有這種的光榮、有這種的修持!」認為自己有修行、有德行了,所以皇帝才賜寶座給他。所謂「一念驕心起,八萬冤業來」,他這個驕傲心一生出來,冤孽就都找上來了。

什麼時候的冤業?原來是在漢朝時,當時有個叫袁盎,和有個叫晁錯的,這兩個都是將官。袁盎因嫉妒晁錯,於是就把晁錯給殺了;殺了之後,袁盎很後悔:「哦!我的心這麼樣不好,把人家給害死了,這將來的果報不會好啊!」於是就生了一種懺悔心,要改過自新。怎麼樣呢?就去出家做和尚。他這一生了真正的懺悔心,做和尚修行也很有進步。因為他是大將軍出家,又精進修行,所以皇帝拜他做國師,他這做了一世高僧了;以後生生世世,他都發願出家,都很有修行,做了十世的高僧。因為他有修行、有道德,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都很用功修行,也不生驕傲心;所以晁錯的靈魂雖然想要報仇,常常想要和他算生命的帳,也沒有方法接近他的身。

等到第十世,這一生,他叫「悟達」;坐上沉香寶座,生了一種驕傲心。晁錯這鬼,就得機會了!他因為一生驕傲心,護法神就都退了、跑了,不管他了:「你這個法師,現在這麼驕傲,沒有什麼大意思了!

我們也不護持你了!」晁錯這個冤魂就來把他捉住了,在他的腿上面就生了一個人面瘡,也有眼睛、也有耳朵、也有鼻子、也有嘴,不單有,而且會說話,在他腿上生的人頭瘡還會說話。這個人頭瘡一天到晚都要吃肉,他若有一塊肉給它貼到嘴上,這痛會減輕一點。你看!一個法師天天要用一塊肉來貼人頭瘡,這就很多的麻煩!為什麼他生人頭瘡?就因為生一念的驕傲心。

O3. 親勸安意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語諸作人】:語,就是說話。諸,就是很多,也可以當「一個」來講。作人,就是在這兒做工的人。「語諸作人」是譬喻四念處法,就是宣說四念處的法門。四念處,是身、受、心、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我們一般人都認為這個身體是最重要的,所以就把自性忘了。其實這個身體,並不是真「我」,只是「我的」身體。你如果對這身體生了一種執著心、愛戀心,那一天就比一天迷、一天比一天愚癡。

你要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我的」身體,是「我」暫時住的一個房子。好像我們住到一個房子裏,這個房子只可以說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說這個房子就是「我」;你若說這個房子就是「我」,恐怕人人都認為你是一個愚癡人。我們的身體,也就是個房子,這個房子是暫時歸我所管理,我在這兒住;所以你就不必對這個房子,生出太執著的心了。

這四念處,以前講過很多次;不過你聽多一次法,有多一次的受用,種多一點菩提的種子。

(一)觀身不淨。我們這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在活著的時候,九孔常流不淨──眼睛有眼淚、有眼眵,耳朵有耳屎,鼻子有鼻涕,口就有痰、有口水;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這九孔,常常所流出來的,都是一種不淨的東西。你幫著這個身體,給它吃點好東西、給它穿一點好衣服、住一個好房子,令它得一點享受,感覺很舒服的;可是對身體舒服,對你就不舒服了!你自性就不清淨了、有了染污了!縱欲恣情,就是把慾念放鬆開,這種情感也非常豐富;可是你對這個身體再怎麼樣好,到死的時候,這個身體壞了,它就要攆你搬家了!那時候,它也不留你,就要死了;死了,並不是就沒有了,不過是搬一個地方,看你今生做的什麼事情。你做的好事情,搬到好的地方去;做的事情不好,種不好的因,就搬到一個壞的地方去,或者搬到畜生、地獄、餓鬼裏邊去,這都沒一定的。

無論男男女女,生得再美貌,到死的時候,都是臭不可聞的。死了幾天,這個身體就膨脹了;很瘦的人也變胖起來,然後又變得一種青色、瘀色,紅一塊、紫一塊的,變了樣子。再美貌的男子、再美貌的女人也壞了,由青瘀變成爛壞了。這一壞,身上就有血水流出來,流得什麼地方都是。這時候,再美貌的男人也沒有人愛了,再美貌的女人也沒有人愛了!一樣也還是那個人啊!就是父子、夫婦,誰也不管誰了。你看看!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說是夫婦感情好,丈夫死了,太太活著鑽到棺材裏跟著去;有沒有這樣的?或者太太死了,丈夫最愛這個太太,也沒有見著這丈夫鑽到死太太的棺材裏頭去,陪著她一起死。沒有人肯去跟著死的。以前不講過「金子、銀子」都不肯跟他父親去?當你死的時候,他再愛你,也不會再陪著你了。

死了,這個身體爛壞了,身上就有血水流出來,流血了之後,你說怎麼樣啊?在死屍上,就生了蟲子,不知道多少!甚至於每一個毛孔,都生一個蟲子;這八萬四千毛孔,就有八萬四千蟲子。在身上鑽來鑽去的,從頭上跑到腳上、從腳上又跑到頭上,來回跑,互相都在死屍去找牠們歡喜吃的東西;所有的血、肉,被這一些個蟲子給吃喝了。死屍若在露天上,沒有什麼遮蓋的,這時候,不但蟲子來吃,小鳥也來吃;那些個大鵰、大鵬鳥,都來吃這個東西──大鵬鳥沒有龍可以吃,死屍牠也一樣吃的,就把死人的肉都給吃了。被鳥囓啃之後,就剩一堆白骨;這時候,在生前最愛他的人,見著這骨頭,他也不愛了、不要了。把這堆白骨用火燒了,都化成灰了;你說,這身體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這麼愛惜它,現在也沒有了!

(二)觀受是苦。你這個享受,不一定是好的事情,享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念念遷變,不停的,這個心是無常的。

(四)觀法無我,這一切法也無我。

修四念處,就可以斷除你這種染愛的執著。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汝等,是這一些個做工的人,也就是這一些個修道的人。勤作,這是說的「四正勤」。四正勤: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修四正勤,要時時刻刻地念玆在玆,不要忘了。不要忘什麼?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令你的善根增長;未生惡令不生,沒有生出來的惡事、惡念,不要叫它生;已生惡令斷滅,已生出的惡事和惡念,不要叫它長起來,叫它滅。

在講《楞嚴經》的時候,不有講「煖、頂、忍、世第一」?這叫「四加行位」;這「四正勤」在《法華經》,屬於「煖位」,有一點煖的意思。好像鑽木取火,有一點火,熱了;這時候,你修四正勤用功的人,這有一種煖意時,不要停止,要勤加精進,天天要用功,切記不要懈怠;在這個地方一懈怠,又涼了,又沒有煖意了。得著一點功夫,不要就自己以為足了,喔!這大約就這麼多了!

其實你越用功,那個境界越不可思議,所以才說「汝等勤作」,你不要懶惰,你要勤勤去做!就是你用功修道,勿得懈息;這「懈息」本來也就是「懈怠」。就是你不要懶惰,不要盡任著你的昏沉、睡眠這種的情形,你要勤加精進。好像鑽木取火,你這麼鑽,鑽來鑽去,這熱了;你一停止,沒有火出來了!你如果繼續地努力,這有火出來了,就有煖。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因為修四正勤,能漸漸與真如接近,和真如作為鄰居,和真如的理接近了,所以叫得近其子。

【後復告言】:那麼得接近了,然後又告訴這修道的人,【咄!男子】:「咄」是驚歎之詞、驚覺之詞,就叫你覺悟:「喂!嘿!」叫你趕快地醒悟,不要這麼迷。什麼是「男子」呢?你要有男子漢大丈夫的志氣,就是女人也應該像有男子。不要自己認為:「唉,我是女人,我要找一個男人哪!」不要有這種的思想!你就是男人嘛!還再找什麼男人呢?真是!本來修道無男無女,男人也不要想我是個男人,女人不要想我是個女人;沒有男女這種的思想,這就是真正的清淨了。這四正勤,是修道要有男兒的志氣。那麼有沒有女人呢?也有,四如意足,就是像女人似的。單單修四正勤,不能發真,不能得到真正的妙處,還得要配合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告訴窮子,你常常在這個地方做工,你不要到旁的地方去,你不要再跑了,會加價給你。「常在此作」這一句是表示「頂位」。你到頂了,就不要動了,不要再走了,這頂位,已經到那最高峰了,你還往什麼地方去呢?沒有地方可走了,沒有地方跑了;再跑,就要墮落了,要下地獄了!

在這頂上,你不要跑,要有一種忍力;在這個地方,就有一點不好受,也要忍耐。雖然覺得不太自由,可是這是最高的地方;你要想自由,就到那最下流的地方去。最下的地方,不是地獄,就是餓鬼,或者是畜生。這「煖、頂、忍」,你想要在這個「頂」位,到最高的地方,你一定要有一點「忍力」。所謂「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你要不受一點寒冷,那梅花就不會香的;梅花在冬天開,因為受過凍,所以它就香了。

「勿復餘去」就表示不要去修外道法。你要是跑到外道裏頭去,或者跑到世俗間去,或者又跟著你的欲念跑、跟著你這種私欲跑、跟著你這種不當的心跑,這都叫「餘去」。你不要再生這個不正當的心了!你一定要存一種正心修身。你本來是有漏身體來著,九孔常流不淨,這都是漏;現在你修正道法、修助道法──修正道的食、修助道的衣,這樣子,你能得到無漏。你依這個法修行,一定會證果的,一定會破你的見惑和思惑;你可以「見道」,可以得到「修道」,可以得到「無學位」。你得到無學位,這叫「無漏」;得到無漏,這就是當加汝價。

在前邊所講「煖頂」的位,這是修四正勤;然後要修四如意足。「後復告言」是說的四如意足。因為四正勤是屬於智,好像男子似的;四如意足是屬於定,猶如女人。定慧相資,智來幫助定,定來幫助智,互相幫助,方能生出一種無漏的智慧,所以就叫男子。「汝常此作」,在這個地方作,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就表示已經到了頂位,不要向外馳求。「當加汝價」,加價的時候,就是得到無漏,證了四果了。

【諸有所須】:所須什麼呢?就是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需要這個,就得到這個。【盆器米麵】:盆器,是譬喻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米,是譬喻生空;麵,是譬喻法空。得到生空的智慧,這是粗的智慧;得到法空的智慧,這是細的智慧。米、麵,就譬喻生空、法空,也就是人空、法空;生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所以這就是人空。我們為什麼事事都放不下?就因為人沒有空。為什麼也捨不了什麼?就因為法沒有空;法沒有空,所以什麼都放不下。人沒有空,就有種種的執著。人空、法空,這不是就是說的,真要空!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就有居士請佛去應供;所有的菩薩、大比丘和佛都出去應供,只留下一位小沙彌在看門口。這時剛巧又有一個居士也來請僧人去應供,給孤獨園沒有其他僧人,於是就請這小沙彌去應供。到那兒,這個居士設備得非常豐富的齋飯,小沙彌吃得非常飽,這個「苦行」行得也很圓滿;可是受人的供養,不是白白受供養,要用法來換、要用法來布施。居士用的是財施,出家人就要用法施,布施法。佛和菩薩、大比丘到外邊去應供,吃完飯之後,一定要給說法,以法布施給眾生。

可是這個小沙彌,他也不會說法,應供是應了,作法布施,他就沒有「咒」念了;但是這個在家的居士,不知道這小沙彌不會說法,就跪著請求這小沙彌給說法。在印度的規矩,居士聞法,要跪到那個地方叩頭,五體投地。這個居士跪到那個地方也不抬頭,這個小沙彌「神通廣大」,怎麼樣啊?他就從法座上下來,偷偷地跑了。

這個居士跪了很久,在那兒五體投地,等著說法;等,也聽不見法。大約跪的時間最低限度有半點鐘了,他偷偷抬起頭望一望,看看怎麼這個小沙彌不說法呢?他一望,看見法座上,啊!人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即刻悟到「人空、法空」這個理,就開悟了,證了初果。證了初果,就得要謝法;於是就跑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這個小沙彌,準備向他叩頭頂禮來謝法。

小沙彌跑回去,你說怎麼樣啊?把自己關到房裏,把門鎖上;這個居士到這兒,就敲門。小沙彌嚇得不得了,「我沒有說法,他跟著我到祇樹給孤獨園,同我要法來了!這怎麼辦呢?」這個居士在外邊敲門,他就在裏邊害怕,用手這麼頂著門,不叫他進來。這一生恐懼心,著急到極點了,他也開悟了,證得初果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的,居士也證果,沙彌也可以證果,都可以得到人空、法空;可是現在到末法的時候,很少人能明白這人空、法空的道理了。

這個「米」就是生空智,比較粗一點;「麵」就是法空智,比較細一點。得到人空、法空這種的智慧,這叫「米麵」;米、麵,也是譬喻「正道」,得正道。

【鹽醋之屬】:「鹽」是譬喻無常,要修無常觀,觀一切都是無常;「醋」譬喻苦觀,觀一切都是苦。為什麼要鹽、醋呢?因為正道的食,也就比方米、麵,若沒有鹽和醋來調和,就不容易吃的;這也就譬喻這個正道雖然是應該修,但是也應該有助道的因緣相助。就是修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這都是助道品。

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就是:

(一)欲如意足:這個「欲」,不是那種貪欲、婬欲;就是你要修行、願意修行、非常歡喜修行,修行的欲望增加。

(二)精進如意足:修習一切諸法就不懶惰,晝夜六時常常地精進。

(三)念如意足:你能有精進心,就會生出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也就是定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這思惟,也就是禪,以思惟的功夫來修禪。怎麼叫思惟呢?也就是參悟話頭;好像參悟「念佛是誰」,或者參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這都是一種思惟。

用這四如意足來觀,這叫「四如意觀」;觀,是觀想。由這四如意足的觀,才能生出來種種的定;所以這四如意足,也就是幫助四正勤的。若單單四正勤,是不能發真正的無漏;由這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行,能發出真正無漏的智慧,這叫鹽醋之屬。之屬,這包括其他的法,也就包括五根、五力都在內。【莫自疑難】:對這些個法,你不要懷疑,都應該深信不疑。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譬喻修四如意足,就會生出一種神通來;這神通能代替你的手足,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可以免去很多的行動,所以叫使人。可是為什麼說老弊?因為所發的神通,非常的劣弱、非常的軟弱,就好像老了、壞了,所以叫老弊。修四如意足,能得到神通,因為這個神通還不健全,所以就譬喻老年的人。如果你需要這神通的話,就可以有這個神通;你只要修四如意足就可以了,這叫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這就是到「忍位」;要安忍,在這個地方,不要打妄想。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佛自己稱說,我就好像你的父親似的。這個地方還沒有直接說我就是你父。本來佛就是眾生父,但是因為這個窮子,這二乘人,他自己是小乘,所以不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佛子,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成佛,所以現在只可以說,我好像你的父親似的;你不要憂慮,不要多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你不要擔心,也不要到旁的地方去,因為我年紀已經老大了。因為佛居道終──道的最後終點,智德、斷德都已具足圓滿,所以譬喻「老大」。汝,就是對二乘人講的。二乘人居道始──修道的開始,他的智德也不足、斷德也不足,智德、斷德都不圓滿;不單不圓滿,根本就沒有,所以這叫少壯,就是年少。

【汝常作時】:在你常做工時,也就是譬喻你修道的時候。【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說的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因為有信根,所以就不欺騙;因為有精進根,所以就不懈怠;因為有念根,所以就沒有瞋恨;因為有定根,所以就不恨;有智慧的根,所以就不怨,沒有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都沒有看見你有這些欺誑、懈怠、瞋恨、怨言,不像其他做工人似的。這是譬喻你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種種的法門,你就沒有這些欺、怠、瞋恨、怨這一切的惡。你沒有這一切的惡,具足五根,而生出五種的力量。這「餘作人」就譬喻的外道,外道修無益的苦行。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位長者就對這個窮子說,從今天之後,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給他另外起個名字,作為長者自己的兒子。「更與作字」,就譬喻在四加行中,是屬於「世第一位」,得到世第一了;名之為兒,也就是轉凡成聖。

O4. 欣遇久住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這時候,這個窮子雖然很快樂的、很歡喜遇著這種的奇緣,但是【猶故自謂客作賤人】:他還認為自己不是真正長者的兒子。這是譬喻在這時候,二乘人雖然很高興遇著大乘的佛法了,但是他還認為自己是個小乘人。賤人,言其小乘人不是大乘的根性。【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因為這種緣故,所以這個窮子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頭,常常除糞。這是譬喻除去見惑和思惑之糞,這是需要二十年。

「二十年」,還可以譬喻「無礙義,解脫義」這兩種──在思惟道中,有九種無礙,又有九種解脫,再加上一種見諦,一種無礙,這合起來是二十。

M4. 領付家業喻 分二
N1. 領家業 N2. 付家業 N1. 分二
O1. 心相體信 O2. 命領家業
今O1.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過是已後】:過了除糞之後,就是修到見思二惑除淨了。然後,【心相體信】:這個二乘人對於修道也有所得了,也相信大乘法了。【入出無難】:這時候覺得修大乘佛法也不是什麼困難了。【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可是他所住的地方還在本處。這說的二乘人雖然知道大乘佛法,對於自己也有份;可是自己還住在小乘這個地方,還是捨不了小乘的教,還是在那個小乘的境界上,不容易改變他的思想。這就是人的習慣不容易更改,不容易改變的。

你看佛教化眾生,希望眾生迴小向大,修習大乘法,眾生還不願意改。所以佛在講演《法華經》的時候,一開始就有「五千退席」,五千比丘都跑了;由此可以知道,佛法是不容易聞的,不容易修行的。佛悲心切切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個個都成佛;可是眾生總好像往下墜似的。佛用佛法來提拔眾生、教化眾生、度脫眾生;眾生總是往後退,總是說自己不可以成佛,這也叫猶在本處。這個「本處」,就是還在他二乘那個地位,那個境界上。

O2. 命領家業 分二
P1. 命知家事 P2. 受命領知
今P1.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世尊!在這時候,這位長者有病了,【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這位長者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死了,就這個窮子說;這是說佛教化眾生之機將要畢了,將要入涅槃了!就對二乘人說,【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我現在所有的法寶,諸禪、解脫等等的,是無量,內外盈溢充滿。【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所有的法寶有多少,現在已經都傳給你們了;所以你們所應該修的,你們自己就應該去修。對這個大乘的佛法,你已經都知道了。【我心如是,當體此意】:佛自己認為,我這個心,就是要把我所有的法寶都交給你們了;你們應該可以體會我這個意思。如是,就交給你們。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是什麼緣故呢?【今我與汝,便為不異】:佛說,我現在與你們沒有什麼分別;你們都是佛子啦!都是我的真正的兒子一樣。【宜加用心,無令漏失】:你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特別用心,不要再失去大乘的教理,不要失去菩薩道;你要心心念念來弘揚佛法,不要把佛法斷滅了!

P2. 受命領知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當爾之時,這個二乘人就領受佛的大乘教法、佛的這種命令。【領知眾物】:於是他把這一切的寶物、財產就都接受了。領知,就是接受。【金銀珍寶,及諸庫藏】:金,譬喻中道理;銀,譬喻真諦理;珍寶,譬喻佛一切的智慧、功德。以及諸禪、解脫、三昧等等的法門,這叫「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在這時候,這個窮子不像以前就為著得到小乘這個除糞的價錢,做一天,就有一天的飯吃,就得少為足。這個時候,他的心量就大了起來了,不是單單為小乘法而修道,是為大乘法了。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然而這個窮子所住止、所居止的地方,還是在二乘的境界上。因為他總以為是大乘菩薩而不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雖然在方等會上,佛「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彈偏,佛說證到偏真理的小乘,是不對的;斥小,呵斥小乘人,說小乘人是焦芽敗種;歎大,讚歎大乘的法;褒圓,褒獎圓教,說圓教是最最妙的大乘法門、圓頓的教法。雖然二乘人聽見佛以前說過這種種的法門,讚歎大乘;但是他還自認為自己是小乘,所以「故在本處」。

【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二乘人得少為足的心,就是證到「偏真」那種有餘的涅槃,他就認為是可以了。也沒有能捨去、放下他這個小乘的心理,而勤修大乘的法門;還沒有發這種的心。

N2. 付家業 分二
O1. 正付家業 O2. 得付歡喜
今O1.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復經少時】:又過了一個很少的時間;這就是由阿含時到法華時,經過這些個時間。佛成道後,先說《華嚴經》,這是華嚴時,「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之後講《阿含經》,這是阿含時,就譬如巳時,「次照幽谷」。太陽先照高山,幽谷的地方照不到;次照幽谷,高山一樣也可以照得到。所以佛在華嚴法會中,是教法身大士、教菩薩;等阿含時,這菩薩也都參加這個法會。經過方等時,到般若的時候,叫「轉教付財」。

轉教,就由小乘教轉到大乘教上;付財,就是將要把佛所有的家業都交給弟子,可是還沒有正式實行呢!到法華會上,這才正式付財;所以「復經少時」,就是經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這些個時候。

【父知子意,漸以通泰】:佛知道二乘人的意思,他們漸漸都知道大乘的佛法了,也不驚,也不怖了!最初的時候,一聽見大乘佛法,以為是魔王說法;現在時間久了,他心通泰了。通泰,就是明白了,心裏也明白大乘的佛教怎麼樣修行了。【成就大志】:都存要修行大乘的佛法、要求佛道的心了。【自鄙先心】:他知道自己以前那種小乘的境界,是太沒有價值了,太可憐了!所以現在才三請大乘的佛法。

【臨欲終時】:這位長者不久就要圓寂了;這是譬喻佛因為化緣已盡,所度的眾生,已經度完;度完了眾生,無機可度,所以就將要入涅槃了。【而命其子】:就命令這個窮子,也就是這位二乘人。【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叫他的兒子,請所有的親戚;親族,就是他方的菩薩。請十方的菩薩到這法會來作影響眾,來影響一切的聽眾。什麼是「國王」呢?佛說的三藏十二部經,部部不同,都是第一;每一部都是屬於一國,每一國都有國王,所以這十二部經就有很多的國王。「大臣」也就是等覺的菩薩,「剎利」是十地的菩薩,「居士」是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皆悉已集】:大家都聚到一起了。

【即自宣言】:這位長者在這集會中,就宣說,【諸君當知】:諸君,就是前邊所有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佛對這一些個法身大士、等覺的菩薩、十地菩薩,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這一些個菩薩就說了,你們應該知道,【此是我子,我之所生】: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從大通佛那時候,我就教化他們佛法,令他們明白佛法;這等於由我生出來的一樣。

【於某城中,捨吾逃走】:這個窮子,以前在某一個城裏,他捨棄我這大乘法,就逃走了,而修習小乘的佛法。【?竮辛苦五十餘年】:?竮,就是很辛苦、很孤獨的樣子;所有的行李也沒有多少,就是很窮的樣子。這「五十餘年」,就表示在五道裏頭,由凡夫到佛,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位子。也表示「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道眾生;阿修羅在這五道裏頭都有,所以這兒沒有講。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我這個兒子,他本來叫什麼什麼名字,我自己是某某名字。【昔在本城】:在以前我本來所住的城裏,【懷憂推覓】:因為這二乘人跑了,不學大乘的法;所以我心裏就有所懷念、有所憂慮。我看這大乘法,人不相信,就不得不再找個方便權巧的法門。推覓,就是尋找。【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忽然就在這個地方,我就碰見他了!碰見這二乘人了;於是我就設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教化他。

【此實我子,我實其父】:現在這二乘人,也是佛的真子;不像以前,在方等會上、般若會上、阿含會上,都沒有說二乘人是佛子。佛,也的的確確是二乘人的父親。

【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佛說我現在所有的一切財物,就一切的法寶、功德法財、智慧種種的,都是給二乘人了!二乘人也都是佛子了,將來都成佛。【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我以前所出內;「出」什麼呢?出小乘;「內」什麼呢?就歸於大乘。就是佛在往昔所說的法,由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乃至於到法華涅槃時;在往昔所說的小乘法,現在已歸於大乘法,迴小向大。這些二乘的佛子也都知道,現在都完全明白了。

O2. 得付歡喜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世尊】:摩訶迦葉等這四大弟子,又稱了一聲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在這時候,這個二乘人,這個窮子,聽見佛這樣一說,給二乘人都授記作佛。【即大歡喜,得未曾有】:即刻就都生大歡喜;他們從來也沒有得到這種的快樂、這種的歡喜。現在真慶幸自己特別幸運、特別有這種好的機遇。【而作是念】:他就作出這種的想念。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我本來沒有心行菩薩道而得到做大乘的菩薩,也沒有希求而就做了佛的真子,沒有這種心、沒有這種希望。【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可是現在佛所有的寶藏,這種智慧、功德、法寶的法財,一點也沒有費什麼力量,也沒有怎麼樣受到困難,自然就都得到了;這真是特別幸運了,真是遇著好的機會了!

K2. 法合 分三
L1. 合父子相失相見 L2. 合追誘齊教取意 L3. 合領付家業歡喜
今L1.

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世尊】:這四位大弟子,都稱一聲世尊,說【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們所譬喻的這位大富長者,就是佛。【我等皆似佛子】:我們這一切的聲聞眾,現在才知道是「似佛子」。本來佛子就是佛子,為什麼說一個「似」字?似,就是好像,並不是真正就是佛子。菩薩是真佛子,聲聞就是「似佛子」;所以現在這些聲聞,他還不知道自己就是行的菩薩道。所以說自己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如來在方等會、般若會、阿含會、華嚴會,常常都這樣講;說一切眾生皆是佛子,都是佛的兒子。

L2. 合追誘齊教取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這四大弟子又稱了一聲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我們就以這三種苦的緣故,在這兒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輪迴不息;在三界火宅裏頭,受五蘊火所燒的熱惱。這三種苦,就是身上所受種種的苦。這個身本就苦了,有身就有苦,又受種種的苦,所以這叫苦苦。那麼在苦苦,身體漸漸的就衰老了;人漸漸衰老,這叫壞苦。壞苦遷流運行不停,這變成一個行苦。遷流,好像從這兒搬到那兒去,從那兒又流到那個地方去,這種的運行,所以叫行苦。

【迷惑無知,樂著小法】:都是認賊作子,背覺合塵,所以說迷惑無知。無知,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愚癡。為什麼沒有智慧?就因為被這無明煩惱迷惑得太深了!本來有一般的講經法師,這個「樂」字讀「勒」音,這是讀「要」音。樂,是好樂、歡喜;歡喜著住到小的法上。小的法是什麼呢?就是小乘法;歡喜這小乘法,不明白大乘佛法。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今天在這法華會上,世尊在這時候,令我等再詳加考慮,【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把以前所學的小乘法蠲除;以前所學的小乘法,都叫「諸法戲論之糞」,也就是見思惑的這種煩惱。

【我等於中,勤加精進】:我們這些聲聞人,在小乘法裏邊,勤加精進,天天修行。我們因為懼怕這個生死,怕這個苦,怕這個無常,所以就很用功來修行。【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只為了得到這個「偏真」的有餘涅槃、不究竟的涅槃;這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日的價錢。【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既然得到這個偏真的涅槃了,心裏就生出一種歡喜來;自己就得少為足了,得未曾有,以為這個就是這樣了。所以修行、參禪,你要有一點境界,就更應該往前去精進。【便自謂言】:所以自己就說了,【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我們這些個人,是在佛法裏很精勤的、很精進的緣故,所得的這可太多了!其實這才是得到佛法的一點點哪!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雖然是這樣子,可是世尊以前已經就知道我等心裏所執著的,是一種世間粗弊的五欲──以為財、色、名、食、睡是好東西,就著住這種粗弊的五欲上,歡喜著住到小乘的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佛看我們只知道好樂小乘法,所以隨便就縱捨。縱,就放縱開來;捨,就不講大乘佛法了!不分別演說大乘佛法怎麼樣子可以成佛、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不講這個了!不為分別大乘的境界了。【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不給分別說,你們將來都有如來的智慧與知見這種寶藏;所有的佛的寶藏都是你們的,都是你們這一班聲聞人的。因為佛知道我們是歡喜小乘法,所以也就不分別,以前就不告訴我們都是真正的佛子。

L3. 合領付家業歡喜 分二
M1. 合領家業 M2. 合付家業
今M1.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世尊縱捨大乘,不為我等分別;以方便權巧的力量,來說如來方便權巧的智慧,也就是說小乘的道理。【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我們這一些聲聞眾,跟著佛學佛法,得到偏真有餘的涅槃;也就好像做工的人得到一天的代價,【以為大得】:以為這回可得的太多了!【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們小乘的人,對於大乘的妙理,沒有志向想來求取。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我們又因為佛在演說般若的時候,以佛的般若智慧,來加被須菩提和舍利弗,來為菩薩開演大乘的佛法。雖然佛是加被舍利弗和須菩提(空生)能說大般若;可是舍利弗和須菩提兩個人,以為這不是自己的力量,這是佛的加被、是佛的力量,使至他們才能說這個般若法。所以【而自於此,無有志願】:就是說的須菩提和舍利弗,沒有志願自己去行菩薩道。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緣故是什麼道理呢?【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因為佛知道我們小乘人的心裏,是歡喜著住到小乘法上,所以用方便權巧的力量,隨我們的根性,而為我們說法。【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而我們這些二乘人,自己不明白大乘的道理,不知道自己雖然是聲聞人,原來也就是真正的佛子。

M2. 合付家業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因為我們小乘人在以前,不知道小乘人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我們等到這法華會上,才完全知道,【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世尊於佛真實的智慧,本來也不是捨不得教我們這些二乘人。【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呢?

【我等昔來,真是佛子】:我們這一切二乘人,雖然在無量劫以前,已經就受過佛的教化,大乘種子已經種下,所以我們本來就是真正的佛子,就好像那個窮子捨父逃逝一樣。本來是他的真兒子,但是自己不敢認這位父親;我們也是這樣,現在才知道。【而但樂小法】:我們不知道修大乘法,而只好樂這小乘的佛法。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如果我們二乘人,有好樂大乘佛法之心的時候;佛就會和盤托出所有的大乘佛法、大乘的妙理,都會跟我們講。【於此經中,唯說一乘】:在這《法華經》裏所說的,說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就說成佛的道理。【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而以前在方等會、般若會的時候,佛「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就訶罵這二乘人,說你們這一些學聲聞的,這是偏見,這都是沒有出息的人──就是沒有什麼前途、沒有什麼光明;說這一些個聲聞就好像焦芽敗種一樣,就著住到小法上了!【然佛實以大乘教化】:然而佛實實在在的,為實施權,是因為大乘才說小乘。現在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把權教小乘法都廢棄不要了;把權法放到一邊,顯露出真實的妙理來。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因為這個,所以我們自己就說了,本來自以為是小乘人、是小乘的根性,佛是深深知道我們歡喜小乘的佛法;【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佛觀眾生的機緣,是哪一種的根性,說哪一種的佛法。這個根性有的成熟,有的沒有成熟。現在到法華會上,這個法王也就是佛;大寶,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佛開權顯實,為唯一佛乘,分別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現在到法華會上,又會三歸一,把三乘都會為一佛乘;所以這叫自然而至,也一點力量都沒有費,就得到佛的家業、得到佛整個的法寶。【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好像佛子所應該得的這種財產,也就是這個法寶,現在統統自己都得到了。

卍    卍    卍

在明天,我們今年暑假的講修班,第二個六個禮拜開始。這一次和第一個六個禮拜是大不相同的。第一個六個禮拜,所謂悠遊自在,沒有認真去修行。第一個六個禮拜,今年人雖然不多,如果不是這樣懈怠的話,可能有幾個人開悟;可是這一懈怠的話,就是將要開而沒有開,就差多少呢?差一根頭髮那麼多,沒有得到這相應。還有,這果寧現在用功的境界不錯,三關已經破了;三關雖然破了,但是五眼還沒有開。五眼,如果在第一個六個禮拜的時候,你不那麼懶惰的話,也可能開了。但是因為怕辛苦,歡喜自在,所以到現在沒有正式開,恍恍惚惚有這麼一點的境界。如果你想要功夫有進步,一定要苦幹,不怕苦,不怕難,來去認真用功,才能有所成就了。

那麼這第二個六個禮拜,凡是來參加這六個禮拜講修班的人,都要修這種的忍。忍什麼呢?忍苦。耐,耐什麼呢?耐勞,就不怕勞苦。你要知道你來參加,是想要得到好處。什麼好處呢?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真正的明白佛法,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那麼你就要在這個六個禮拜不要怕苦、不要怕難、不要躲懶、也不要偷安,要時時刻刻來用功,到參禪的時候就參禪,到研究佛學的時候就研究佛學,到聽講的時候就認真聽講。每一個人都要寫筆記,寫你個人所懂的這個筆記,一天也不可以懶惰,一個時候也不可以懶惰,要在這個六個禮拜,把時間不要空過了。如果你悠悠晃晃啊,就是悠閒,不認真去修行,那未免太可惜了!為什麼呢?你要不認真修行,你到各處去旅行,參觀一切的名勝;這很好玩的嘛,何必又到佛教講堂來,在這兒混時間呢?所以我們這個時間不是空混的,要認真去用功的!

在上個六個禮拜,沒有認真,我非常不滿意。我也不知道這個時間是誰訂的,竟然把晚間講經這個時間沒有放在那個 notice,所以我在前六個禮拜非常沒有興趣。這個六個禮拜我是認真,其他的工作我都放下了,來陪著你們大家。我研究佛法,給你們大家講,講給你們大家聽,你們大家不要辜負我對你們這種的意思。

也不可以講話的,如果隨便講話,就要攆出去佛教講堂。因為什麼呢?因為你一個人歡喜講話,把所有的人的定力都給打失了,都給破了。所以,不能因為你一個人歡喜講話,把其他人的定都給破壞了。那麼如果有特別重要的話講,要向這果前或者果寧說明白了,說〔我有特別的情形,想要和某一個人談一談話〕,才可以。如果這個小沙彌歡喜講話的話,講一句話要跪二十四個鐘頭;講兩句話要跪四十八個鐘頭;講三句話要跪一個禮拜。再要不去跪呢,不去跪一個禮拜就要拿針線,把他嘴給縫上它,再想永遠都不會說話了。我這個法這回這樣訂的,你小心一點。

裏邊的人不要聽外邊的新聞,外邊的人也不要聽裏邊的新聞;我們也無所無聞,也沒有外邊的新聞,也沒有裏邊的新聞,一切都停止了。

那麼方才說這個法律訂的要把某某人嘴縫上。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過去在禪定的時間,他很多時候講話,講得人都不定了。尤其在坐禪的期間,他公然去打電話,所以現在我要為過去這種的毛病,發表這種談話。不准講話在什麼時候呢?就是在坐禪的時候。那麼在平時可以講話的時候,我們這兒有幾次lecture(講課)談,這可以講話。你講多多都不要緊,但是不要罵人,不要去破壞人,不要說是說非,這就可以了。

這個電話並不是外邊打來的,是由裏邊往外打。打電話的聲音非常大。有一次由外邊打來電話,他慌慌張張就去接電話,回來就:「You, telephone!」。正在坐禪的時候,他就這樣子,所以這次犯了毛病,就要把嘴給縫上。如果再有這個情形,那就是不能饒恕的。

卍    卍    卍

I2. 重頌 分二
J1. 頌法說 J2. 頌喻說
今J1.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踊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在當著這四大弟子摩訶迦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提等,現在單單說【摩訶迦葉】:這大迦葉就是代表那四位了,【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他願意再說一說這個道理,所以用四個字一句的偈頌,把所說的意義再重說一遍;就是把它再說詳細一點,也可以說,再把它說簡單一點。怎麼叫說詳細一點呢?就是前邊說得很簡單的,現在又詳細說一說;怎麼叫說得簡單一點呢?就是前邊說得詳細,現在重頌上就說得簡單一點。那麼你歡喜詳細的,聽著那個意義就詳細了;你歡喜簡單的,聽了重頌之後,意義就簡單,所以這是應眾生的根性而說這個重頌。

【我等今日,聞佛音教】:摩訶迦葉就說,我們今天聽聞佛所說的聲音和教化眾生的教理,【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我們都歡喜得跳起來了,就因為歡喜太厲害了;從來就沒得到這個法寶,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什麼是從來未曾有的法呢?因為在以前,佛沒有給聲聞人授記;現在,【佛說聲聞,當得作佛】:聲聞人也都有機會作佛了,將來都可以成佛。【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沒有比這個再寶貴的,再有價值的了;這種的無上的法寶,沒有求,自己就得著了。

J2. 頌喻說 分二
K1. 頌立喻 K2. 頌法合 K1. 分四
L1. 頌父子相失 L2. 頌父子相見
L3. 頌追誘僱作 L4. 頌領付家業 L1. 分四
M1. 頌子背父去 M2. 頌求子中止
M3. 超頌其父憂念 M4. 追頌遇到父城
今M1.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譬如童子】: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似的。【幼稚無識】:在年幼的時候,沒有什麼知識,【捨父逃逝,遠到他土】:這個「捨」是捨棄、離開,離開他父親,跑了!為什麼離開他父親呢?就因為小孩子不懂事情,所以就跑了,到其他遠的國家去了。【周流諸國,五十餘年】:從這一個國流浪到那一國去,從那一國又流浪到另一國;就像流水似的,從這個河流到那個江裏去,從那個江又流到另個海裏去,這麼流。「周」是周遍,他所有的國家都到過了,走了五十多年。這「五十餘年」就是表示六道。本來「五十」說的五道,因為修羅在每一道裏都有,所以這兒沒有修羅;就說是「五道」,有天道、人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五道,其實還是六道。

M2.頌求子中止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磲瑪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其父憂念,四方推求】:他的父親生了一個兒子,本來預備養老來著的;現在這兒子跑了,他就憂愁了、想念了,所以到各處去找。憂愁得一天比一天就老了,想念得一天比一天面上就有皺紋了,這是父母憂心子女的表現。這一些聲聞人,就好像小孩子,離開佛跑到外邊去;佛就想要度這一些聲聞人,於是各處找所應度的眾生,所以這也就好像其父憂念似的。【求之既疲,頓止一城】:因為各處去遊走找兒子,尋找的時間久了,也疲倦了,所以停留在一個城裏邊;這就表示佛各處找眾生來度,到娑婆世界就頓止了。

【造立舍宅】:在這城裏邊就建造很多的房子。【五欲自娛】: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說是佛也貪五欲,以五欲自娛嗎?不是的。這「五欲」是譬喻眾生在五道裏頭;佛要度這五道的眾生都成佛,所以就好像以五欲自娛似的。你不要有誤會,說釋迦牟尼佛都要著住到五欲上,那我為什麼要離開這五欲呢?

【其家巨富】:佛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巨富的人。【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很多的金銀,有硨磲、瑪瑙、真珠、琉璃的寶貝,有多少?沒有數量那麼多。又有【象馬牛羊,輦輿車乘】:輦,是皇宮的車,但不是皇帝坐的,是娘娘坐的;這個「輦」大約比坐現在這種的自由車還舒服,因為它用人來抬著的,所以也沒有顛簸的苦惱。顛簸,就是這個輦不會跳起來。中國北方的鐵車有一礅,車往前就一顛一顛的,人坐在裏面,覺得很不舒服,把你屁股都礅得直痛,比坐禪還痛得厲害;這個輦,沒有這種的毛病。「龍車鳳輦」,皇帝坐的就叫「車」,娘娘坐的就叫「輦」。輿,也是個車的名字。車,就一般的車。

乘,四匹馬拉的一輛車,叫「一乘車」。這個大富長者,輦輿車乘都很多,因為他有錢,所以什麼都有。

【田業僮僕,人民眾多】:有田產,又有僮僕;所有的人民,也都非常之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他的錢,出入的財產,在其他的國家也都有。【商估賈人,無處不有】:商,是走路做生意的,這叫「行商」;賈,讀成「古」音,是「坐賈」,坐那地方做生意的賈人。這行商坐賈的生意人,所有的地方都有。【千萬億眾,圍繞恭敬】:有千萬億這麼多人,圍繞恭敬。【常為王者,之所愛念】:常常為其他的國王之所愛念;就很愛念他。【群臣豪族,皆共宗重】:大臣和豪族,大家都共同來恭敬他,來崇拜他。【以諸緣故,往來者眾】:以這種種因緣的緣故,所以來往的人,都非常多。【豪富如是,有大力勢】:他的豪富是這樣子,還有大勢力。

這一段偈頌,大意就是說:佛具足諸法,所以佛是諸法中王;佛有種種的法寶,所以一切的大菩薩、聲聞、羅漢都恭敬圍繞他,佛的地位是最尊貴的。又有十方諸佛也都來擁護這位佛,十方的菩薩也都來護持道場,所以佛轉無上的妙法輪,來教化無邊的眾生。

M3. 超頌其父憂念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而年朽邁】:「而」是轉語詞,就是接連上邊沒有說完的意思。這位長者他有大勢力,然而他這個年齡已經朽邁。朽,就是不健康了;邁,就是老了。怎麼樣不健康?因為憂念兒子憂得多了,他精神用得也多了,所以精神也不具足了,身體就不健康了、朽了。好像木頭,木欠缺堅固性,就因為時間久了,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幾百年的朽木頭,想給它雕上花、雕上東西,可是你一碰,它就碎了,不能雕刻;用土和馬糞和的泥坯當牆,你就畫上什麼名貴的山水畫在那牆上,也不好看。圬,就是粉刷塗飾來畫上一輻好畫。人年紀老了,也就慈悲心多了;慈悲心一多,想起兒女來了。想起我有個小兒子,他小時候不知道跑到什麼方去了?找也找不著。父母想念兒子、想去找兒子,不容易找;兒子要是想父母的時候,只要回到家裏就可見著父母,很容易的。

所以年紀老邁的人,【益憂念子】:益,是增加,由這個「益」字,就知道天天都這麼憂念兒子、天天都想這個兒子。【夙夜惟念】:夙,是早,每天早晨。不單是白天憂念這個兒子;在夜裏也睡不著覺,又想起自己的兒子來了!很辛苦地生出這麼一個兒子來,他又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一想起兒子,也變成失眠了,睡不著覺;相信那時候也沒有地方去買安眠藥,所以這個父親整夜睜著眼睛看房子的脊樑。又想起,啊!我的年紀這麼老了,兒子也不回來;【死時將至】:我不知道哪一天就死了!

有三個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或者是喝茶;不要一講起喝酒,那好喝酒的人,口裏的口水又流出來了,所以就說喝茶好了!喝咖啡?不是!在一起吃齋;有一個八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一個七十多歲。

這六十多歲的老年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歡喜講話,他說:「喂!老兄!我們今年在一起吃齋,等到明年,不知道我們三個人會是誰沒有了?」言中之意,我們三個人都是這麼老了,不知道誰會先死。

七十多歲的老年人一聽,這話簡直沒有道理!我一定要把你這個理由給駁倒了,令你不成立!就說:「老弟!你不要妙想天開了!怎麼呢?今天晚間,我們把鞋和襪子給脫了,到明天早晨不知還會不會再穿上了?」他這麼一講,把六十多歲這最年輕的老人說得沒話講了。

八十多歲的老年人,他最愛惜六十多歲的這個老弟,一看老弟被老二給批倒了,他也放不下了,他說:「喂!老二!你說的以為就是很合乎邏輯嗎?這也是不合現實的!」老二一聽,我說的是很合乎道理,他說還不合邏輯?就問:「那你怎麼說?」這個老兄說:「我這一口氣出去,那一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了?」這八十多歲的人,他是最明白生死的問題,所以他說得這麼透徹;老二、老三一聽,喔!這是危險!這口氣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

我們現在沒有其他的途徑可做,只可以埋頭苦幹、用功修道,參禪、打坐、念佛、誦經,做這一些工作。那麼做這一些工作就可以不死嗎?不可以的。既然不可以,又有什麼用呢?雖然不可以不死,但是此死與彼死不同。以前你這口氣一出去,那口氣就不知道回來不回來;你若能用功修道,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你這口氣出去,你叫它回來,它就要回來;你若不叫它回來,它可以不回來,你自己也可以拿得主意。說:「我不願吃了!這一些東西,沒有什麼大意思!令這個臭皮囊要做很多工;最低限度,天天要去廁所,又要搬出去、又要搬進來,搬進來、又要搬出去,這個新陳代謝很麻煩,所以不要它!」就放下了!所以主意已定。

【癡子捨我】:你這個傻孩子太愚癡,太愚癡囉!還不回來呢!你還不想想爸爸這麼大年紀,就快要死了!【五十餘年】:你呀,在這五道裏頭輪迴,不知道回來,你離開我五十多年啦!【庫藏諸物,當如之何】:我的倉庫裏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值錢的東西,這怎麼辦呢?

M4. 追頌遇到父城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前邊說,這位大富長者想兒子,想得睡覺也睡不著,吃飯也不香。為什麼?就因為自己財產太多了,這庫藏諸物怎麼樣處理呢?所以就在憂愁。

【爾時窮子】:在這時侯,跑到外邊的窮子;這個窮子,就是阿羅漢,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們為著求法,經歷過十二處及十八界。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見色,耳聽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緣法,這是十二處。十八界,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對著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對著六塵、六塵對著六根,中間生出一種分別的識。眼見色時,就生出一種眼識,起了好壞的分別;耳聽聲時,就生出一種聲音的耳識,起了分別作用;鼻嗅香時,生出一種香的鼻識;舌嚐味時,就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時,就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時,就生出一種意識。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種識;識,就是分別。在沒有境界現前的時候,沒有分別;一有了境界現前,就有了分別,所以這十二處,就變成了十八界。因為這個二乘人,在這十二處、十八界裏邊,走來走去、轉來轉去的,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從邑至邑,從國至國】:就是從眼走到耳,從耳走到鼻那地方去,從鼻又走到舌那兒去,從舌又走到身,從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這叫「從邑至邑」。那麼從眼到眼觀色中間,生出一種眼識;耳聽聲中間,生出一種耳識;鼻嗅香中間,生出一種的鼻識;舌嚐味中間,生出一種舌識;身覺觸中間,生出一種身識;意緣法,中間生出一種意識,這叫「從國至國」,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去。也就是從你眼識那個地方,到你意識那個地方去,這都叫「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這是指「有漏的善根」說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徹底,也就是做一種皮毛的善事。【或無所得】:這表示「無漏的善根」,你做無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雖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實無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轉過來,就是涅槃,你轉不過來,就是生死;所以這叫或無所得,也沒有所得。

【飢餓羸瘦】:什麼叫飢餓?說是「我知道這個人沒有吃飯,就是飢餓了」。這個「飢餓」不是沒吃飯,而是沒吃法。你沒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飢餓。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這才叫「飽」了。二乘人,他沒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飢餓。「羸」就是沒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沒有得到大的功德。

【體生瘡癬:這位窮子他的身體生出來瘡和癬。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呢?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認假為真、認賊作子、捨本逐末──捨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個末梢;你因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見惑和思惑。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心、生出一種愛心。為什麼你就有一種貪心、為什麼你又有一種愛心呢?這就是見惑;見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見著就不明白了!所以這個見惑,從無明生出來;因為你那根本無明沒有破,對境就生出一種貪愛。見惑是眼睛看見的,思惑是眼睛沒有看見,而在你的心裏不明白;不明白,就用這第六的意識來分別,分別善惡、是非、長短、好壞,分別這種種的情形。一般人認為這個分別心是最好的,實際上,這分別心是最壞的!分別、分別,就分別得迷惑了;這一迷惑,就有糊塗事發生了!所以這叫思惑。生出來見思二惑,這就是體生瘡癬;一般人不明白,以為這是好,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見惑、什麼叫做思惑,就往前去。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這個窮子,那麼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漸次,就是那麼一點一點的;經歷,就是從這一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到父親所住的城市。這表示這二乘人跑到外邊去,各處去求法訪道,訪來訪去,也沒有究竟的法可訪;於是又走回來到佛這個教,他就進來了!【傭賃展轉,遂至父舍】:這個窮子,用給人家做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覺地,就到了他父親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L2. 頌父子相見 分二
M1. 頌子見父 M2. 頌父見子
今M1.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當爾之時,這個丟了兒子的大富長者,在他住的房子裏邊,【施大寶帳,處師子座】:設備一個大寶屏帳,他坐在最有價值的師子座上。師子座,就表示他所坐的座位,特別名貴、特別有價值。【眷屬圍繞,諸人侍衛】:他家裏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在他身邊圍繞著;所有服侍保護他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的。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出內財產、注記券疏】:或者有的人在那兒給他計算數目,譬如所有金銀和寶物,或者出納從外邊支出的和向裏邊收入的財產,或者登記一些券疏。「注」是譬喻以廣顯略,以廣泛的道理,來講明簡略的道理;好像我們經典不明白,我們寫出來一部註解,人一看註解就明白了。「記」就是把它記出來;記出來不要忘了,就是告訴你,你一定要把它記起來。「券」是譬喻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有這四種弘誓願,就可以有成佛的一個券、一個證據了。「疏」表示修行。

【窮子見父,豪貴尊嚴】:這個跑出去很窮的兒子,見著他父親這樣的富有,啊!這簡直的富貴到極點了!【謂是國王,若國王等】:他一看見他父親這個樣子,喔!這大約是國王吧?或者是和國王同等尊貴的人吧?

【驚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就驚怖,就生出一種驚惶、恐懼的心;怖,是恐怖。又責怪自己怎麼到這個地方來了?這個地方怎麼可以來?你現在是一個窮人,這是國王的地方,你怎麼到這國王的家裏,不可以隨便來的,你不可以進來啊!

【覆自念言】:這個窮子又給自己下註解了,他就想,【我若久住,或見逼迫,強驅使作】:我不要在這地方再站著了!我如果久留在這個地方,他們這麼有勢力,一定會來逼迫我,一定會要給他們做苦工來罰我。【思惟是已,馳走而去:想到這個地方之後,還是趕快跑;不要在這地方,會生出是非來!【借問貧里,欲往傭作】:他到窮人住的貧民區那地方,就想要找工作。他看有錢的人,不敢和人談話,就跑到沒有錢的窮人所住的地方去,和窮人是一黨,去問人家有什麼工可以給他做。

M2. 頌父見子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這位大富長者,就是譬喻的佛;這個時候,在師子座這個最高貴的座位上面。【遙見其子,默而識之】:遠遠的就看見他這個兒子來了。他一看見就認得,這是由很小的時候,就跑到外邊去的這個兒子。「默」,就也沒有出聲,從來也沒有對人說這件事。這個「識」字,有的時候讀「志」音,也就是認識。這位長者也不用人對他說,他自己就認識他這個兒子。

L3. 頌追誘僱作 分二
M1. 頌即遣旁人追 M2. 頌密遣二人誘
今M1.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這位長者,即刻使令兩個使者去把他抓回來;這就是他跑出去那個兒子,現在回來了,你看,他還在那地方看著呢!趕快把他抓來。【窮子驚喚,迷悶躄地】:這兩使者到了那地方,也不由分說,什麼話也不講,就把他捉住了。以前他這個窮兒子回來的時候,本來就怕有人來抓他,這回果然就如他所料,現在真有人來抓他來了!窮子就大叫起來,說:「你們抓我幹什麼?我沒有犯罪呀,你不可以抓我啊!你抓我,你是不是想要殺我啊?我給你做工可以,但是你不給錢!你的勢力這麼大,你們來抓我幹什麼?」他怕得厲害,就嚇昏了。躄地,就倒地昏死了。這就是譬喻二乘人不懂得大乘的佛法,生起恐懼心,就說為什麼要強迫我學你這個法呢?我不想學這個法,你一定要我學,啊!嚇死了!

【是人執我,必當見殺】:這個窮子這麼想,這個人來把我捉去,一定是他想要來殺我的。【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那麼把我殺了,我還怎麼辦呢?我也沒有法子吃飯,也沒有法子穿衣服了,這可是糟了!你們為什麼這麼勉強來捉我呢?自己這麼想。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這位長者一看這種情形,就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在外邊盡和窮人在一起慣了,也沒有什麼知識,也沒有讀書,就愚癡得這樣子,一點智慧都沒有。狹,就是很窄狹的;劣,就是很壞的;狹劣,就是一點知識都沒有。【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因為他沒有知識,我現在若告訴他,說「我是你的父親」,他一定認為我是欺騙他;我告訴他真話,他不會相信的。他怎麼樣也不相信我是他父親。你看!這個父親把兒子丟了,兒子窮,父親有錢,雖然是真兒子,也不敢認自己的父親。這個父親還是有智慧的,所以就用方便法來認他這個兒子;如果當時他就對他講,說「我就是你的父親」,這個窮兒子不會相信的,因為距離得太懸殊了!

有的人就說:「兒子跑了,不認識父親,父親認識兒子,這是人間很普通的事情。」可是這個父親,不是一般的父親;這個兒子,可就是一般的兒子。怎麼說這個父親不是一般的父親?一般所有的父親,是世間的父親;這個父親,是出世的父親,是一個大慈悲父,對於一切的眾生都有真正的慈悲;這個真正的慈悲,就是一點自私心沒有。一般人對於兒子有一種慈悲心,這是有一種自私心;什麼自私心?我生這個兒子,將來我老的時候,還可以照顧我,養育我!說:「法師!你講這個法,在美國用不著的!我們美國這兒,都不要兒子養;到年老了,國家養著。所以生兒子,不是為著養老,沒有自私心!」沒有多,有少,絕對不會一點也沒有。這是世間的父子,談不到真正的慈悲;佛是我們出世的父親,他就想度眾生都成佛。

我們現在所講的「窮子」是誰呢?就是所有的二乘人和這一切的眾生,都是譬如窮子一樣;不認識自己的父親,跑到外邊來流浪生死。

在這生死苦海裏頭,頭出頭沒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死了生、生了死;生死多少次,也不知道怎麼樣生的、怎麼樣死的?這就是「從邑至邑,從國至國」。糊塗生了,又糊糊塗塗的就死了!說是我讀書得到一個 PH.D (博士);但是得到之後,沒有幾年,也死了,把所讀的書又忘了!來生再讀過;再讀過,又是沒有好久,又死了!所以,你看,讀得很辛苦,才勉強把它記住,但是死了又忘了。你說這個怎麼辦呢?

佛就是教我們如何把生死了了;佛又用種種的方便法,使令我們明瞭人的生死──是怎麼樣生來的?怎麼樣死的?這個人怎麼就那麼樣富貴,那個人為什麼那麼窮呢?這個人長得相貌那麼美麗,那個人長得相貌那麼醜陋?是什麼道理呢?是誰給他安排這個樣子呢?有說是父母,父母也不知道這個孩子生出來是美麗、還是醜陋。這是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際遇因緣,乃至於往昔業的關係;也就由無明而造出來這個行為,由行為也就生出來一種的名色,名色有六入,六入緣觸法,有了觸就有了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就是由這十二因緣成的,好像十二連環似。

所以佛就想把眾生的這種迷夢給喚醒了!這就譬喻小孩子從很小就跑出去,不認識父親;這個父親用種種的方法,來叫他認識自己是他本來的父親。佛也是這樣子,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子,但是跑出去時間久了,願意做窮子,不肯回來;現在佛想往回找他這個窮兒子,這個窮兒子駭得要死,也不認父親。這真是很難辦、很難辦的,你說怎麼辦?

M2. 頌密遣二人誘 分二
N1. 頌僱作 N2. 頌教作
今N1.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這位長者知道窮子的心卑劣,沒有高貴的思想,他要說自己是他的父親,窮子也不會相信;【即以方便,更遣餘人】:所以佛用方便法,就是派遣菩薩化裝成【眇目矬陋,無威德者】:眇目,就只有一隻眼睛;這譬喻小乘的偏空小智,如一隻眼睛。怎麼叫矬?矬者豎短,也就是矮小;這是譬喻二乘人不窮徹實相法的源頭、不追究實相法的來源。什麼叫陋?陋者橫狹,也就是不太好看;這也是譬喻人不具足萬善的莊嚴,沒有萬善的莊嚴,看著就不太好看。沒有四無所畏,這是無威;沒有常樂我淨四德,這是無德。

四無所畏,有佛的四無所畏,還有菩薩的四無所畏。

佛的四無所畏是:(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菩薩的四無所畏是:(一)總持不忘,說法無所畏;(二)盡知法樂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所畏;(三)善能問答,說法無所畏;(四)能斷物疑,說法無所畏。

這一次,佛派遣菩薩化裝成沒有威德的二乘人,去見這個窮子。【汝可語之】:你可以對他講,【云當相雇,除諸糞穢,倍與汝價】:就說我要雇你做工,就是收拾糞、收拾這不潔淨的東西。你平時掙多少錢,我可以給你兩倍的價錢。譬如你可以賺五塊錢一天,我就給你十塊錢。這「倍與汝價」,是表示你可以證果,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證四果阿羅漢;你又可以行菩薩道。

【窮子聞之,歡喜隨來】:窮子聽見這樣講之後,很高興的,就隨著來了。【除諸糞穢,淨諸房舍】:在這兒就給做工,就專門除糞,把一些房子屋舍都收拾乾淨。怎麼叫除糞?這就是二乘人修除見思之糞;見惑、思惑,這就屬於糞。「淨」是清淨,就是把它收拾乾淨。「房」就是我們的六根,「舍」就是我們這個五陰。清淨這六根的房、五陰的舍。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著到色塵,耳朵著到聲塵,鼻著到香塵,舌著到味塵,身著到觸塵,意著到法塵上;著住到六塵上,這就沒有乾淨。現在「淨六根房」,把六根好像房舍一般都收拾乾淨;眼不為色塵所轉,耳不為聲塵所轉動,鼻不為香塵所轉動,舌不為味塵所轉動,身不為觸塵所轉動,意不為法塵所轉動。你能以淨六根,這就是能轉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譬如不乾淨本來是一種塵相,你能把它變成清淨,就不為它所轉,就清淨了!五陰舍,色、受、想、行、識,叫五陰。淨六根房、五陰舍,叫淨諸房舍。

N2. 頌教作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並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於牖,常見其子】:長者,就是佛;在窗牖之間,常常看見那個窮子。【念子愚劣,樂為鄙事】:心裏就想,這個孩子太愚癡了、太沒有智慧了!就是願意修二乘的法門。你不修行大乘的佛法與教理,願意修行這個除糞的法、修二乘的法門。

【於是長者,著弊垢衣】:在這時候,這位長者;就是佛。佛最初為大菩薩演說《大華嚴經》的時候,二乘的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所以佛才隱大示小,把千丈相好的身體隱藏起來,而現出丈六老比丘之相;這現丈六老比丘相,這就是著弊垢衣。【執除糞器,往到子所】:拿著除糞的這個東西;就是現的相和二乘人一樣,也修行二乘的法門。佛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相,持除糞器,到窮子所住的地方。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因為他不可以突然間就到這窮子跟前,用種種的方便,才得以接近這個二乘人。這個「語」,是包含了「身、受、心、法」四念處。身,觀身不淨;受,觀受是苦;心,觀心無常;法,觀法無我;要修四念處。令勤作,表示四正勤,就是修行「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既益汝價】:給你兩倍的價錢;這就譬喻「四如意足」。【並塗足油】:塗油能以驅風,這表示禪定。塗油又可以涉水;腳上有油,你走到水裏邊,也可以的,這表示神通。

【飲食充足】:飲食,就是米麵鹽醋。「米」譬喻生空智;生,是眾生,也就是人,是人空的智慧,這是粗。「麵」譬喻法空智,法空的智慧,這是細。這就屬於正道法。「鹽」是譬喻無常;「醋」譬喻苦;苦、空、無常、無我。正道需要有助道來幫助它,才究竟;所以要有無常觀、有苦觀,觀一切是苦、觀一切都無常,這是助道。米、麵,屬於正道,鹽、醋,屬於助道。好像我們吃米、麵,單單米和麵是不容易吃,必須要用一點鹽醋之類的,特別有不同的味道。所以這譬喻正道必須助道,好像我們這米麵要有點鹽醋來調和味道一樣。【薦席厚煖】:薦席,是睡覺的床。厚,就是被褥子很厚的;煖,很溫暖的。這譬喻人修種種的觀,來熏修、練習禪定。

【如是苦言,汝當勤作】:像這麼樣子苦口良言來對窮子說,你應該不要懶惰,好好地做工,要勤儉,不要躲懶偷安;勤作,就是要修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的法。【又以軟語,若如吾子】:這位長者就以軟語,就是安慰他的話,很柔和的聲音,來對他說,你就好像我的兒子一樣,不要有其他的心!你安心在這兒做工,不要打其他的妄想,不要往旁的地方跑了!你就在這兒做囉!你就好像我親生的兒子一樣。這長者對他這樣子說。

L4. 頌領付家業 分二
M1. 頌領業 M2. 頌付業
今M1.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玻?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長者有智,漸令入出】:佛以大智慧,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從二乘法明白大乘法;就是由二乘法到大乘法,又由大乘法到二乘法。【經二十年】:在出入──修行,做除見、思二惑的糞,經過二十年。【執作家事】:在這二十年期間,長者家裏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來做。【示其金銀,真珠玻?】:指示他有多少金子、有多少銀子、有多少真珠、有多少玻?,這些個寶貝。【諸物出入,皆使令知】:所有金、銀、珠寶,這一切的寶物的出去和進來,都令這個窮子知道。這就是所有一切的佛法,都令這二乘人也明白。

【猶處門外,止宿草?】:雖然令這個窮子都知道這一切的寶物,可是這二乘人還是在門外,沒有來到大乘門裏邊來,還在茅蓬那地方住著。草?,就是還仍然在二乘人的境界上。【自念貧事,我無此物】:這個二乘人,自認為自己是二乘人,對於教化眾生、淨佛國土,這一些個大乘菩薩所行的道,都認為與我沒有什麼關係;這些個大乘的佛法,都於我不太重要。

M2. 頌付業 分二
N1. 頌正付家業 N2. 頌得付歡喜
今N1.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欲與財物】:這位長者──佛,知道這個窮子因為時間久了,也就沒有自卑感了,心量也廣大了,所以想把所有的財物,都賜給他;就想把所有的佛法,都授給這個二乘人。

【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於是就召集所有的親戚族人,還有國王、大臣;國王、大臣,這就表示一切的大菩薩;還有這一些有地位的剎利和大居士。【於此大眾,說是我子】:在大眾中,宣說這是我的兒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他因為在小時候就離開我,到其他的國家去,經過有五十年這麼久的時間。這五十歲,就表示「五道」,在三界火宅裏頭,在五道生死輪迴之中。

【自見子來,已二十年】:現在我找著這二乘的人了!這二乘的人,因為在往昔也都聽過大乘的佛法,雖然現在他忘了,但是他可沒丟這種的志願還是有的;所以佛看見這個窮子來,在這兒修行已經二十年了。這二十年,捨小向大,修習除糞的工作,又學習菩薩的法。

【昔於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來至此】:我以前在某一個城裏,把這個兒子丟了;我各處去找這個兒子,於是就到這裏。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凡是我所有的財產,和所有的房子、人民,都交給我這個兒子,隨便他願意怎麼樣用、就怎麼樣用。這隨便他用,就是佛把所有的家業法藏,全都交付給二乘人;這也都是他們自己本來應該得的這種佛的法寶。

N2. 頌得付歡喜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貧】:這個窮子回想自己以前是非常貧窮的;二乘人獨善其身,就等於貧窮一樣。【志意下劣】:沒有遠大的志願,沒有遠大的志氣,心裏頭所想的,都是很下劣的。【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現在我在父親的房子這地方,把父親所有的財產都得到了,並且還得到所有的房子和一切東西。【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所以心裏非常歡喜,從來未曾有的歡喜。

K2. 頌法合 分二
L1. 頌合相失相見並追誘 L2. 頌合領付家業
今L1.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摩訶迦葉說,【佛亦如是,知我樂小】:世尊也像這位長者一樣,知道我們這一班人都歡喜小乘。【未曾說言,汝等作佛】:從來就沒有對我們講,你們聲聞也應該作佛的。【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而佛說我們可以證得無漏的四果,得到這有餘的涅槃,成就小乘法。【聲聞弟子】:這屬於聲聞乘;聞佛聲音而悟道的聲聞。

L2. 頌合領付家業 分二
M1. 頌合領家業 M2. 頌合付家業 M1. 分二
N1. 頌合受命領知 N2. 頌合心無希取
今N1.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佛敕令我等二乘人,演說最上的佛法。【修習此者,當得成佛】:若是修習這種最無上道法的這一類人,應該成就佛果。【我承佛教,為大菩薩】:我們二乘人承領佛的教化,說大菩薩法。【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以一切的因緣,種種的譬喻,很多種的言語,演說無上的道法。

【諸佛子等,從我聞法】:這一切的佛弟子,從我這兒聽聞佛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白天和晚間都思惟佛法,很精進地、很勤勞地來修習佛法。【是時諸佛,即授其記】:這時候,一切諸佛就給他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你在未來世的時候,應該成佛了。【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為菩薩演其實事】:所有一切佛秘密的法寶,這都是為大乘菩薩來演說這種的事實;【而不為我說斯真要】:而不是為我們小乘人,說真實的法。首先對我們小乘人就說權法,不說實法。

N2. 頌合心無希取 分三
O1. 正明無希取 O2. 釋無希取意 O3. 結無希取
今O1.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我們就好像那個窮子一樣,他雖然得到親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雖然知道有一切的財寶,但心裏還不希望成為自己的。【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我們二乘人,雖說自己沒有求菩薩大乘佛法的志願;【亦復如是】:就像那個窮子,雖然知道這些寶貝家財,但以為不是自己的,還是心存著意志下劣,沒有廣大的心。那麼現在才知道,這一切佛所有的家業法藏,我們二乘人,每一個人也都有份的。

O2. 釋無希取意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摩訶迦葉說,【我等內滅,自謂為足】:我們修行這二乘的佛法,已經得到內裏邊的妄想沒有了,所以自己覺得這已經夠了;因為自己不生妄想了,常常都在定中。沒有妄想,這叫內滅;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上,我一切的妄想都不打了,【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修行修的什麼呢?修的不打妄想,就修的這一件事。我已經把煩惱都斷了、無明破了,內裏常常地生智慧,所以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我們二乘人,如果聽見說是要莊嚴諸佛國土、清淨諸佛國土,來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教化眾生;去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令一切眾生也都明白佛法。對這事情,【都無欣樂】:都不感覺興趣。在我們的心裏,我們認為這事情都是多餘的,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怎麼還要再去教化其他的人呢?這真是沒有事情來找事情做!

他所以都無欣樂,因為二乘人是自了漢,就自己顧自己。我自己修行成了,我還理那麼多眾生幹什麼?不理眾生了!誰管他墮地獄、是轉畜生、是做餓鬼?他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去,這與我沒有關係!我已經得到覺悟了,我已經破無明,見法性了!他就不顧眾生,所以說你若給他講「淨佛國土」──莊嚴十方國的諸佛國土,他沒有興趣。「這真是的,諸法是空寂的嘛!什麼都空的,你要那個做什麼?」他又誤會了!雖然諸法是空寂的,但是你行菩薩道,都利益眾生;這個雖然是空寂,但是還要做去。

那二乘人就不做了,就懶了!一天到晚坐那個地方,所謂「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自己管自己,也不管其他人了!你受苦是你的事,我沒有苦了,這是我的功夫!我沒有苦就可以了,不管他人;你願意怎樣受苦,與我沒有關係!他認為本來諸佛和眾生都是一個的;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這二乘人到化城這地方,他就這麼想:「啊,這個地方不錯!我就在這個地方等著,不做了!」本來二乘人精進修行佛法,可以得到有餘涅槃的境界;現在他又懶了,覺得已經夠了!

好像有的人,還沒出家的時候,精進修道,想要出家;出家受戒之後,覺得:「我已經受了戒,修行、不修行,都沒有問題了!懶一點,又有什麼關係!」所以也就再犯這個老毛病,這二乘人也就這樣,得少為足;他修行得到好處了,沒有無明,沒有煩惱了,他認為這地方真妙!所以他就光顧享受這個「妙」,就不想教化眾生了,所以「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他也不歡喜,說這本是空寂的,一歡喜,那又著住了嘛,又生出執著了嘛!其實,他不歡喜,這也又何嘗不是執著呢?你歡喜這個不歡喜的,這還是個執著。他就像這灰燼、枯木一樣,那灰裏沒有火了,木頭乾了,還是在這個境界。你說有什麼用?沒有用!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呢?他想,【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什麼都是空的嘛!我還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做什麼呢?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也是空的!他不知道行菩薩道,這才是能成就自己的功德。他認為成佛的道理是空的,這就錯了!【無生無滅】:一切法,也不生,也不滅。既然不生不滅,我又何必在這個沒有生滅的上面,再另做一個生滅法呢?所以他就在那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到這個不生滅法上。

【無大無小,無漏無為】:一切法,也沒有大,也沒有小;也沒有漏,也沒有所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二乘人就這樣想;所以對行菩薩道,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感覺興趣。

【我等長夜】:我們就像在長夜裏邊,【於佛智慧】:對於佛的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在長夜黑暗裏,佛的智慧雖是光明;而我們對佛的智慧也不貪著。也就是說不執著了,就「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上也不希望成佛了,下也不希望度眾生了。你說,這是叫個什麼!這真是沒有事情幹了!這就是為什麼佛罵二乘人說:「你們是焦芽敗種!」焦芽,這個芽生出來就乾了;敗種,這個種子已經壞了,不會出芽的。因為若都是二乘人,也沒有人成佛,也沒有人教化眾生,都在那兒枯乾了!所以佛就罵他們。他們對佛的智慧,也無貪、無著,也不貪佛的智慧,也不著住到佛的智慧了;也沒有志願再想成佛,求佛的智慧。

【而自於法,謂是究竟】:而自認為自己對於這個法,得到內滅了,破無明、斷煩惱,已經夠了!修行就修的是什麼呢?就修行破無明;我這無明已經破了、煩惱也沒有了!你罵,我也不管;打我,我也不管,怎麼樣子,一切我都能忍。我在這一個境界,這就是諸法究竟的一個法門,所以他就在這個地方。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我們就好像在長夜裏,修習這空寂之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所以把三界的煩惱、苦惱,這一些個禍患也都斷了。【住最後身,有餘涅槃】:得到最後身,住在有餘的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佛所教化,得道不虛】:我們認為這是佛教化我們,得到這種真實不虛的道果。【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我們得證這個有餘涅槃、證得四果,就以為自己是得了,以為這已經就是報佛恩了。但是這不是真正報佛恩;因為二乘人不修菩薩道,不莊嚴佛國土,不教化眾生,只是一個自了漢,所以談不到真正的報佛恩。

O3. 結無希取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我等雖為,諸佛子等】:我們二乘人,雖然全是諸佛的佛子,都是佛的弟子,【說菩薩法,以求佛道】:可是世尊說大乘行菩薩道這種法,才能成就佛道、上承佛道。【而於是法,永無願樂】:而我們二乘的人,對於行菩薩道、修大乘的佛法,我們永遠都不感覺興趣,永遠也沒有這種希望;也不想行菩薩道,就是得少為足。住到這個化城裏,已經就覺得非常快樂了,所以也不生貪心了,也沒有執著心了!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

【導師見捨】:導師,就是佛;因為我們不願意修大乘的佛法,佛知道我們志願沒有大乘的思想,所以也就不給我們說大乘的佛法。【觀我心故】:佛觀察我們二乘人的心裏,都是歡喜小乘的;【初不勸進,說有實利】:所以在最初給我們說法的時候,只說修四諦、十二因緣法,不勸我們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可以成就佛果,只說得到真正的實在利益。我們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羅漢果,這就是得到實利了。

M2. 頌合付家業 分二
N1. 合付家業 N2. 合付歡喜
今N1.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如富長者,知子志劣】:好像這大富長者,知道他這個兒子跑出去很久了,也沒有什麼知識,志願也非常的卑劣,非常的不高上。【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所以才用種種方便的方法、方便的力量,那麼一點一點的接近這個窮子,和他談話;自己又要著弊垢衣,現丈六老比丘相,來和二乘人接觸,一點一點的把他心給降伏了。【然後乃付一切財物】:然後才把整個佛的家業財產,都給這個窮子。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也就像這位大富長者,把整個如來的家業交給二乘人一樣,現出一種從來就沒有的這種法。【知樂小者】:佛知道我們二乘人都歡喜小乘,所以就給我們說小乘法。【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以種種權巧方便的方法,來調伏二乘人的心,然後才說大乘的佛法,令他心才能接受。

N2. 合付歡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們今天,得到從來也沒曾得到過的。【非先所望,而今自得】:這不是先前我們所期望的,而今天自自然然就得到這種的未曾有法。【如彼窮子,得無量寶】:好像那個窮子一樣,本來也沒有希望得到長者的財產,但是長者的財產全都交給他,他得到無量的財寶。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世尊!我們今天得到這個無上的道果。【於無漏法,得清淨眼】:對於無漏的佛法,已經得到清淨的佛眼。這清淨眼也就是佛眼,也就開佛的智慧了。【我等長夜,持佛淨戒】:我們就像在長夜之中,受持佛所說的清淨寶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我們在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果報了。【法王法中,久修梵行】:在法王的佛法裏,我們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修清淨行,已經修四十餘年了。【今得無漏,無上大果】:現在才得到無漏的果位,沒有再比這種果位再高上的了。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們這些聲聞的二乘人,現在真真正正的,才是正式的聲聞人了。【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佛所說法的道聲,令一切眾生都聞到佛法。【我等今者,真阿羅漢】:現在我們二乘人是真正的阿羅漢!是真正的應供、無生、殺賊了!【於諸世間,天人魔梵】:在一切的世間,天上的人、人間的人,以及魔王、大梵天王這梵天的天眾,【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普遍在這個三界一切的世間眾中,我們現在才真正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可以說是受這供養,無愧於心了!

我們出家人,受人的供養,也不容易的,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什麼叫三心不了?也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能沒有。在《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是不可得,但是你得了沒得呢?你是可得、是不可得呢?

說是,以前聽你講《金剛經》的時候,你說這是「過去」?這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你說是現在?這個「現在」又不停,這現在心不可得。說是未來?那個沒來的,還沒有來呢!這是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心不可得!

不錯!講是這樣講;但是行,可不是這樣行法,這講和行是兩個。你說過去的過去,現在的不停,未來的沒來,「三心不可得」;可是你過去心,你想不想呢?過去的事情,你忘了沒忘?沒有忘;你過去沒有忘,那你就得了,不是不可得。現在你心裏空了沒空呢?你現在心裏是不是想:「哦,我銀行現在有多少錢?」或者「我等一等去買點什麼東西。」這都是現在心。你有沒有這種心?有這種心,這還不是不可得,這還「有得」了。「啊,明天我應該做什麼呢?哦,明天去打針去,還有一針沒有打呢!」那麼這是得沒得呢?這也得了。所以你要能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就忘了;現在心不可得,現在也不想;未來心不可得,未來也不計劃它。不是說:「喔!我翻譯一部《法華經》,可以在那個洛基斐勒基金的地方得到多少錢?」啊,這都是三心沒有空!

所謂「掃三心,非四相」。掃,就是你把它乾淨了,那根本就沒有。你有三心,不要說吃飯,你就喝一口水,也消化不了。這一罐汽水不知哪個護法買來的?這喝了,就消化不了。

「五觀若明金也化」,五觀是什麼?我看各位吃飯的時候,也沒有觀。我看到很多人都講話,講一些個散心雜話,所以我知道這五觀都忘了。三心應該忘,不忘;五觀不應該忘,忘了!可是五觀你不忘、明白了,不要說那個紙造的錢,就用金子,也可以把它化了。這五觀是什麼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算計算計,我這功德有多少?供養的來源,是怎麼樣來的?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也要忖度忖度,就是想一想自己的德行。全,是德行圓滿;不全,就是缺。我是不是有德行?我德行夠不夠?人家來供養我,我是受得了,受不了呢?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要防備自己的心,離開過錯。離開過錯是什麼呢?就不要對好吃的東西,生出一種貪心;對不好吃的東西,就生出一種討厭的心來。好吃的和不好吃的,平均都要吃。

(四)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吃東西,這就是吃藥,這是正視良藥。為療形枯,如果我們不吃東西,身體就乾枯了,就會不能生存,所以才吃一點東西,給它一點藥吃。好像機器,必須要給它上一點油,它就可以做工了;若不給它上油,這機器就會銹了,就不能做工了。我們身體也像是一個機器,它幫我們做工,那就要給它一點油吃;這吃東西、吃藥,都也好像機器上油一樣的。不過人是一種生物,有知覺性;機器沒有知覺性,它是一個死物。人是一個活物,雖然活物,這個理都差不多的。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呢?我要藉著這個東西,來保持我的生命,讓我修道。如果我不吃東西,就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生存了,所以這叫助道食。

修道有正道食、助道衣,這也叫助道食,幫助我們修道的。人都要吃飯,所以「正視良藥,為療形枯」。我們現在是真阿羅漢,才可以真正的應供;假阿羅漢不可以應供。所以都要做真阿羅漢,不要做假阿羅漢!

H2. 次十三偈歎佛深恩 分三
I1. 歎佛大恩莫能報 I2. 歎佛實智不思議 I3. 歎佛權智度眾生
今I1.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世尊大恩】:佛在一開始的時候,以大慈悲心,指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門,拔除六凡眾生的痛苦,給眾生修四聖諦所證得的快樂;又在十法界裏,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入四弘誓願,成就無上菩提的妙果。這種的恩是最大的!

這就是在過去生中,佛用大乘法教化我們這一切眾生;可是我們眾生經過時間久,就把這種大乘法門都忘了,染苦為樂。雖然忘了,可是這種的願力、這種大乘的種子,不會丟、不會沒有的;所以佛現在用大慈,給我們一切眾生快樂,令一切眾生得到清涼、得到溫暖,這都是一種佛的恩。又者,眾生在受苦的時候,就好像小孩子受了委屈,就要找父親;眾生受苦了,沒有法子脫離這苦,所以就要找佛法,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將來好成佛。

佛成佛之後,本來應該享受寂滅的快樂,不做一切的事情;因為佛不捨棄一切眾生,所以他施以權巧方便法門,說法教化眾生,教以五戒十善,令人依法修行。佛以大慈悲心演說《大華嚴經》,但是眾生的根基尚淺,機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佛就隱大示小,現丈六老比丘相,著弊垢之衣,來接近一切眾生,這也是佛的一種大慈悲恩。在接近眾生,眾生漸漸地就和佛熟悉了;所以就生出一種信心來,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

佛把所有的財產,都交給二乘人,使令二乘人來承擔如來的家業,這也是佛的大恩之一。佛大肆會親友,聚集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在一起來開會,通過把所有的家業都交給這二乘人了;這就是佛所說的法,二乘人都可以接受了,要二乘人將來也可以作佛。作佛,就是坐如來的寶座位上,然後也是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來廣度一切有情。這都是屬於佛大恩之一,所以說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世尊以最稀有的這種事,對一切眾生,都生出一種慈悲憐愍的心,來教化一切眾生;對我們二乘人,都有很大的利益。【無量億劫,誰能報者】:世尊對我們這樣好,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是生生世世無量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在無量億劫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要怎麼樣子呢?【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我們二乘人,甚至於用手和足來供給佛,乃至於把佛頂戴到頭頂上,這樣來恭敬禮拜。所有一切的供養,我們都不能報答佛的恩。這個「手足供給」,也就是給佛來做工、做事情。那麼獻出我們的手和足,來給佛做事情,也不能報答完佛的恩。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如果用頭來頂著,用兩個肩膀來荷負,【於恆沙劫,盡心恭敬】:以恆河沙數這麼長的時間,盡心竭力,盡上我的心,把我這恭敬心盡到極點了,再沒有比這個恭敬的了。【又以美膳,無量寶衣】:或者以美好的飲食,再用無量這麼多寶貴的衣服;【及諸臥具,種種湯藥】:以及臥具、睡覺時用的這些個東西,和以種種的湯藥──湯藥是醫病的;【牛頭栴檀,及諸珍寶】:或者以牛頭栴檀香,和所有的一切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或者造起一座塔、造起一間廟,以寶貴的衣服佈滿地上。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像這樣子,這一些等等的事情來供養於佛。【於恆沙劫,亦不能報】:在恆河沙這麼長的時間,也不能報答佛的恩。

I2. 歎佛實智不思議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和十方的諸佛,都是非常稀有的,是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佛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是不可思議的;有這種【大神通力】,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無漏無為,諸法之王】:佛又是得到無漏了,也親證得至無為的妙理,所以是一切法中的法王。【能為下劣,忍於斯事】:那麼諸法之王,這是最高上了,可是佛還能做最下劣的事情。佛是最高的,最無上的,有大乘的佛法;但是佛不說大乘的法,為實施權,說權教權巧方便的法門,這叫能為下劣。下劣,就是權法。佛所做這種的方便法,這也是佛以一種忍耐的心,來這麼樣做,說權教的教理。

【取相凡夫】:佛取相於凡夫;怎麼叫取相於凡夫?就是凡夫歡喜什麼,他就用這個來度他。凡夫歡喜吃甜的,就給他一點甜的東西吃;歡喜吃鹹的,就給一點鹹的;歡喜吃苦的,就給一點苦的;歡喜吃辣的,就給一點辣的。酸、甜、苦、辣、鹹,眾生各有所好,佛就給他這種的法。應該以苦法度的,就給他說苦法;應該以樂法度的,就給他說樂法;應該以慈法度的,就給說慈悲法;應該以悲法度的,就給他拔苦。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喜、捨,喜就是歡喜。

佛看見哪一個眾生,都生一種歡喜心,對於所有的眾生,生一種愛護的心,慈悲愛護,拿眾生都當自己的子女一樣。佛視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子女似的;佛又看一切眾生,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所以佛才說:「是男子皆我父,是女子皆我母。」那麼看見男人都像自己的父親似的,就應該行孝順;看見女人,就像自己母親一樣,也應該行孝道。所以一有這種的思想,就不會有一種邪知邪見的邪念,也不會有那種的欲念了;你行孝道,就不可以有一種欲心。所以佛對一切眾生,都是一律平等的相待。

又有這麼一句話說:「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好像我們一般人,有釣過魚的,都懂得釣魚。釣魚,你必須要在鉤上拴上一條蟲,或者一塊什麼魚歡喜吃的東西;你把這鉤放到水裏有魚的地方。等一等,魚就來吃這個東西了;你往上一釣,把牠釣上來了。所以我對你們講,你有的時候,有親戚朋友不相信佛法;你請他來到這兒,吃多幾次齋,儘量作點好東西給他吃。他吃得很不錯的,「那一趟我去吃齋,很好吃的,有機會再去吃一次!」那麼他就又來了!你就可以說:「上次給你作的還不太好吃呢,我還有比這個更好吃的東西!我給你說一點法,那個法味比這個食味更好!」你這給他一說法,把他就度了。

【隨宜為說】:隨著有什麼機會,隨時隨地,你應該說的,就給他說。這個宜,也就是機會,也就是應該。你應該給他說什麼法的時候,你就給他說什麼法。應該說什麼法?你看他需要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好像前幾天這果前的爸爸來了,我給他隨便答覆他幾個問題,想不到這果瞻他在旁邊偷偷地把它記下來了,好像有人偷著影我的相片一樣的。所以我有一次我說,你不要影我的相片;影我的相片,影一次就要少活十年。你願意我少活十年呢?願意我活長命一點,就不要影我的相。那麼這是真的假的,我也不知道。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I3. 歎佛權智度眾生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諸佛對佛法上,佛得最自在;最自在,也就是最自由,也就是最適中、最適宜。最自在,就是恰到好處。怎麼叫恰到好處呢?好像你吃東西,吃得也不要太飽了,但是也不要吃得不飽。你要是吃得不飽,等一等這個肚子裏邊就和你作戰了,就向你來請願了,說你為什麼今天不給我吃飽呢?它向你來交涉了!你要吃太飽了,肚子裏邊也沒有地方放,它又要遷移,辦理搬家的手續,也是很麻煩的。這就是不適中了!

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佛知道一切眾生有種種的欲樂;這個歡喜這個事情、那個就歡喜那個事情,這個就歡喜聽佛法、那個就歡喜看電影、那個就歡喜去跳舞、那個歡喜去打球,各有所好。有一個就歡喜睡覺、有一個就歡喜吃飯、有一個就歡喜去到街上跑跑。這眾生,各有各的樣子,你歡喜什麼,你所有的欲望,佛都知道。【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及眾生他這種志願的力量,他願意什麼事情,佛就隨眾生所能接受的。堪任,就是他能接受的。【以無量喻,而為說法】:佛以無量的譬喻,而給眾生說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眾生宿世有什麼善根,佛就給說什麼法;說什麼法,就是由於宿世善根。我們眾生在這世界上,今生和這個做朋友,來生又和那個做朋友;今生這個人是我的爸爸,來生那個人又是我的爸爸;今生和這個人做夫婦,來生又和那個人做夫婦;今生和這個人做父子,來生又和那一個人做父子,這都是宿世的業障,隨業受這種果報,我們現在在世間就是受果報。人不要太愚癡了!自己本來修道學佛法,已經清淨了,不應該再往那個不乾淨的地方跑了。所以思想方面,行為方面,一切一切都要清淨。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又知道眾生根性成熟了沒有?沒有種善根的,就給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就令他善根來增長;已經增長的,又令這個善根成熟。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就要等一等,到秋天才能割穀呢!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的方法來籌量,分別知道眾生的根性。【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隨著眾生的機緣,權巧方便來分別說有「小乘、中乘、大乘」,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經文上一頁目錄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