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總會•DRBA Logo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玄談淺釋

化老和尚講述

第三門目錄第五門

第四門 教所被機

◎ 唐清涼國師沙門澄觀造疏
◎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一日至六月十五日
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禪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4.  教所被機 分二
B1.  舉意總標  B2.  依門別解
今B1.

第四,教所被機者。夫教因機顯,離機無言;上說義理[1]弘深,未委被何根器。若明能應者,十身圓音;今直彰所被。

【第四,教所被機者】:第四總門,是講教所被機的道理。在前邊的第三「義理分齊」時,還不知道所被的是何機。

【夫教因機顯】: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機;若沒有一切的機,一切法都沒有用了。所以有機,這個法才能有用;若沒有機,這個法就沒有用了。好像我們在佛教講堂這兒講經,這是有經了;若沒有人來聽,雖然可以說給桌子講、給板凳講,但是也好像沒有一種活潑的樣子,所以必須要有人來聽。有人聽到這個法,「哦,那個法師講經講得好!」把這個法就顯出來了;「那個法師講得也很普通的!」這個法也顯出來。所以,【離機無言】:你沒有這個機,「機」就是眾生。沒有眾生來聽,你說法又有什麼用呢!所以,離機無言。

【上說義理弘深】:上邊所講的義理雖然很弘大、很深廣;【未委被何根器】:可是還沒說明所教化的是哪一類根性的眾生。「根」就是根性的眾生。「器」就是載道之器;載道之器就是他能接受這個法來修行。這個器,並不是說像個茶杯,只可以裝茶來喝水;不是像這鈴子,打它就響,只有這一種的用途。這個「器」是指法身之器──法器。

【若明能應者,十身圓音】:你要是明白「能教化」的眾生,以及「所應該教化」的機宜,那麼你也就能明瞭、證得,佛的十種身和佛的圓音。佛所說的音聲,是圓音。【今直彰所被】:現在就很直接地彰明這所教化的這個機宜。

 [1]上說義「理」弘深:《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理」;《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深」,誤。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理」。

B2.  依門別解 分二
C1.  標二門  C2.  別釋相
今C1.  

通有十類。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

【通有十類】:所教化的眾生,按照通俗的說法,有十類的機宜。

【前五,揀非器】:在這十類裡邊,有五種就是「非器」,就不能受這種法;有五種就是根器,就可以接受這種的法。前邊這五種的器,就是無信、違真、乖實、狹劣、守權,這五類是屬於「非器」;揀非器,揀擇他不是載道之器,不能修道的。

【後五,彰所為】:後邊這五種的器,就是正為、兼為、引為、權為、遠為,這五類是屬於根器;彰所為,彰明他是載道之器,是可以接受這種法而修行。

C2.  別釋相 分二    
D1.  揀非器  D2.  彰所為  D1.  分二
E1.  三凡愚  E2.  二權小
今E1.  

前中,一、無信非器;以聞生誹謗,墮惡道故。

【前中】:在前邊所說有五種「非器」中,【一、無信非器】:第一種非器,是指沒有信心的眾生,他們不能接受佛法。第一要有信心,你要是沒有信心,這就不是「器」,不能接受這種法。

佛法好像大海似的,無量無邊,莫知其源,難窮其底,所以很不容易明白的。但是有一個方法,你要是有信心,就可以到這佛法的大海裡邊去;你要是沒有信心,就不是「器」。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有信心,可以到這個佛法的大海裡邊,又可以增長你的善根,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你聽再好的佛法,你若不相信,這是一點好處也沒有。你必須要生出信心來!

不信,怎麼就是「非器」了呢?這說了,【以聞生誹謗,墮惡道故】:因為你沒有信心,所以你一聽佛法,就生出一種誹謗的心來;你這一誹謗,就會墮落惡道裡頭去,墮落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所以聽佛法,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信心。

二、違真非器。依傍 [2] 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故。下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

【二、違真非器】:第二種非器,是「違真非器」。「違」就是違背,違背什麼?違背這個真如自性,「真」是真如自性。「非器」,這就不是載道之器,不是可修道的根器。這也就是說,違背真如自性,這樣的眾生不是可修道的根器。怎麼樣說是違真呢?

【依傍此經,以求名利】:他就是依靠著《華嚴經》,假藉《華嚴經》的名義,來求名求利。《華嚴經》這是經典裡頭的最大一部經,我們現在講這一部經,你們大家都要拿錢來,要供養這個講經的法師。

以前我聽說有位老法師,他在沒講《華嚴經》之前,前三年就宣傳,各處去通信,向人化緣,說:「我們這兒成立華嚴法會了,你們要來做護法。」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要來做他的護法,都要給拿錢來。出家人呢,你一個人供養多少錢;在家人,那更要供養。在三年以前就發表這個消息。那麼要講三年經,所以三年以前發表消息,過了三年講《華嚴經》,這又是三年,前後就六年。講完了經,說我們這個法會還不夠多少錢,差多少錢,你們居士要拿出來的,你們這要供養的。這就是以《華嚴經》來「依傍此經,以求名利」,為著求名求利。

說講《華嚴經》,這是最大的經典了,普通的法師講不了,這一定得要有大學問的人才能講這個經。誰不知道,我們現在講這個經,我一點學問都沒有,聞而不學。所以我們現在也不宣傳,說講就講;我們辦雜誌也是,說辦就辦。要辦,有人就問這個 magazine(雜誌)有錢嗎?這果瞻也答得很好:「不管!要辦,說辦就辦。」可是說辦就辦,我們不要辦得拖拖拉拉的,拖泥帶水的,要做得很迅速,很漂亮的;裡邊也漂亮,外邊也漂亮,叫他外邊的人也找不出毛病來。我們這也不是求名,也不是求利,所以不用這個法。

【不淨說法,集邪善故】:怎麼叫不淨說法呢?好像這一次我們去加拿大,那一班人,那就叫不淨說法。他還認為這個法是好了,但是可惜他不會說《華嚴經》;他要會說《華嚴經》,那更不得了!他只說一個四諦、八正道,這就是認為很微妙了。那麼,以這《華嚴經》來求名求利,有不淨說法。「集邪善故」,這也有點好處,可是這好處不是真正的好處,這叫邪善,就集聚一些不正當的善。所以我們修道人,要修清淨行,不要修邪善業。「不淨說法」,說法不清淨,令人入邪知邪見,令人打妄想。本來沒有妄想,他一講這個經,講得把人妄想給講出來了;人家思想本來很清淨的,他一講,把人講得有一種染污的思想了,這叫不淨說法。

【下經云】:所以下邊經文,〈離世間品〉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說你修行,必須要發菩提心,你不能把你菩提心忘了;忘了,忘失菩提心,也就是不淨說法。你要是不忘失菩提心,怎麼會說這不清淨的法呢?怎麼會說這染污法呢?不會說這個染污法,不會的!我再說清楚一點,什麼叫染污法?就是講情講愛的這種法,這叫染污法。不淨說法,用這種情感來控制著人,叫人生出一種的染污想。不淨說法,就是忘失菩提心。你要是忘失菩提心,縱使你修一切的善根,雖然你行五戒、修十善,這都是魔業,魔王所造的業。魔業是什麼?就是專講這個情情愛愛的,專講這個染污法,這講得多邋遢!這就是不淨說法。雖然說修一切的善根,但這都是天魔的種子。

 [2]依「傍」此經:《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傍」;《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謗」,誤。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傍」。

三、乖實非器。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論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

【三、乖實非器】:第三種非器,是「乖實非器」。「乖」就是錯了。前邊那是「違真」,違背真了;這是「乖實」,是乖錯真實的道理。於真實的道理,於實相的理體,他錯了,弄錯了。弄錯了,這怎麼樣呢?

【謂如言取文】:就是說,他在講經沒有得到經中的道理,就是照著皮毛上那麼說,真理顯不出來,所以這叫「如言取文」,像經上所說的話來取文,依文解義,沒能再真正深入一層。

好像道生法師,他講經就不是如言取文;《涅槃經》上說:「闡提無佛性。」他就一想,闡提也是眾生之一,怎麼會無佛性呢?絕對不是這樣子!他就說闡提是有佛性!這就叫不是如言取文,他明白這個真正的經中道理,所以他在虎丘山講法時,講到頑石都點頭。

【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超情,超出這種的情情愛愛的道理;這種大慈大悲的,不是在情感裡邊包著。至理,至極無以復加的這種真理,也就是實相理體。不入心故,你就是這樣如言取文,人人都明白那個道理,但你卻沒有講出一種高深的道理來。高深,就是超情;至理,就最玄妙的道理。這種超情至理,是不能入非器的心裡;非器也不會領會到,所以他不能是載道之器。

【論云】:在《十地論》裡,有一段經文說,【隨聲取義,有五過失】:你要是隨著文字聲音來斷章取義,就只是照意思來講,就有五種的過失。這五種的過失,就是:(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誑他:(四)謗佛;(五)輕法。

(編按:《華嚴疏鈔》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者,即《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云︰一不正信,隨言生解,不稱實故。二退勇猛,不能亡相,趣實理故。三誑他,以己謬解,為人說故。四謗佛,指己謬解,是佛說故。五輕法,以淺近解,解深旨故。)

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經不入餘眾生手。」

【上三皆是凡愚】:「凡愚」就是凡夫和愚癡的人。因為在上邊所講的無信非器、違真非器、乖實非器這三種非器,就是凡夫和愚癡的人。

【故下文云】:所以下邊經文,〈如來出現品〉裡說,【此經不入餘眾生手】:這部《華嚴經》是不能入於凡夫和愚癡人的手,他得不到這部經典。為什麼?因為他是非器之人;假如他得到,他也不明白。那麼,我們現在得到這部經了,又可以講這部大經,又可以聽這部大經,大家一點一點地把這部經的道理能明白了;這都是在無量劫以前,和這個大乘的種子有大因緣,和這部大乘經典有大因緣,所以現在你們才能聽這部經、學習這部經。

E2.  二權小

四、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座,如聾如瞽。

【四、狹劣非器】:狹,就是狹小;劣,就是壞劣,就是不好的了。第四種非器,就是心量狹小,沒有廣大菩提心,只知道自私自利;所以這不是一個載道之器,不是能修道的一種根性。這是說的什麼呢?【謂一切二乘】:這是說的心量很小,沒有廣大菩提心的二乘人,也就是聲聞和緣覺。

【〈出現品〉云】: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所有二乘的聲聞和緣覺,都聽不到這《華嚴經》,更何況是受持這《華嚴經》呢?談不到的!【故雖在座,如聾如瞽】:所以他雖然在華嚴法會這個座裡邊,但是他好像一個聾子似的,又好像一個瞎子似的;他「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他就如瞽如聾。

在前幾年,我記得果容(Ron Epstein)說:「二乘的聲聞都不能聞這個大乘的經典,怎麼我們現在凡夫都聞到這個經典了呢?」我們雖然是凡夫,但是都在無量劫以前已經種下這個大乘的種子,所以和這個大乘經典有密切的關係。二乘人,他為什麼不聞呢?他在往昔沒有種這個因,所以就在這個法會也如聾也若啞,聽也聽不懂。佛現千丈盧舍那身說的這《華嚴經》,這二乘人看見佛還是丈六老比丘相,而大菩薩就看見佛是千丈盧舍那身;所以《華嚴經》就教化菩薩的,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的。

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下經云:「設有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故。」

【五、守權非器】:第五種非器,就是權教菩薩。權,就是權教,不是實教。權教菩薩所修的是六度行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非器,就不是載道之器。

【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所說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等。這三乘是菩薩共二乘,所以稱為共教。【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他隨他自己所宗所趣的法而修行,修行這個次第法門的階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他不相信這種圓融無礙,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一證一切證,他不相信這種不歷僧祇獲法身的法門。他不相信這種頓教的法門,不相信這圓融具德的法。

【下經云】:在下邊經文〈如來出現品〉又說,說什麼呢?【設有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假設有這一類的菩薩,他在無量億那由他劫裡邊行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修這種六波羅蜜法。「波羅蜜」是梵語,此云「到彼岸」。【不聞此經】:他雖然修六度法門,可是他也沒有聽見過這《大方廣佛華嚴經》;【或時聞已】:或者他有一個時候聽見了這個經,但是,【不信不解】:他不相信有這種圓融具德的法,也不明白這種境界;【不順不入】:他也不順著這種法去修行,也不入這種無礙法界的這法門裡邊來。【不得名為真實菩薩故】:這種菩薩不是一個真實的大乘菩薩;他雖然叫菩薩,只是一個權乘菩薩,不是摩訶薩的菩薩,所以不叫真實的菩薩。因為以上這個緣故,所以也是非器。

D2.  彰所為 分二
E1.  二別示  E2.  三牒前  E1.  分二
F1.  正為  F2.  兼為
今F1.  

後五顯所為中:一、正為。謂是一乘圓機故。〈出現品〉云:「此經不為餘眾生說」,即通指前五;「唯為乘 [3] 不思議乘菩薩說」,即正為之機。謂一運一切運,圓融行位,即深不思議;又能遍達諸教,即廣不思議。故文云:「非餘境界之所知,普賢行人方得入」等。

【後五顯所為中】:在前邊已經講的是五個非器,現在後邊講的是五個法器;這五個法器是彰顯所為的機──彰顯所為的是什麼機?

【一、正為】:第一種是正為。正為這種機,是哪一種機呢?就是乘不思議乘的菩薩這種機。【謂是一乘圓機故】:說這種機是唯一佛乘的圓機,是一乘菩薩所具有的,而不是前邊所說三乘的機。

【〈出現品〉云】:在本經〈出現品〉裡邊有一段經文說,【此經不為餘眾生說】:這一部經,不是為其他的眾生說的,是專為具足佛乘根性的這個眾生說。【即通指前五】:這是指「不為餘眾生說」;什麼叫「餘」?就是泛指前邊那五種非器。【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這就單為這個乘──不思議乘,修不思議這六度萬行的菩薩所說的。【即正為之機】:這正為對這種機來說的。

【謂一運一切運,圓融行位】:你要是一運──運,就是將眾生由凡夫地,載運到佛的地位上──你一個要是去了,一切眾生都會去的。這是說的,一個眾生要是能去佛地,一切眾生也都會去佛地。這種法,就是不可思議的圓融法;這是圓融的一個修行果位。【即深不思議】:這就是深不思議的法。這深不思議的法,是一運一切運,是由這個凡夫到佛的果位上,都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又能遍達諸教,即廣不思議】:再者,這種法又能遍達諸法,通達一切諸教,一切教都明白了;這就是廣大不可思議的法。前邊是深不思議,這裡是廣不思議。

【故文云】:所以在經文裡說,【非餘境界之所知,普賢行人方得入】:不是前邊那五類非器眾生的境界所能知道的,這是要修普賢菩薩大行的人,才能證入這種不可思議的解脫般若門。【等】:還有其他的經文沒說完,所以說「等」。

[3] 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乘」;《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大乘」。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乘」。 

F2.  兼為

二、兼為。謂即時雖未悟入,而能信向成種;如〈出現品〉食金剛喻。故地獄天子,十地頓超;大海劫火,不能為障。約未悟入,故名為「兼」。

【二、兼為】:第二種是兼為機。兼,就不是專為這種機來說法,是附帶的意思;附帶,就是正化菩薩,旁化二乘。說菩薩在這個法裡頭包括著,那麼二乘度不度呢?也是一樣度的。前邊說,菩薩雖然經過無量無邊那麼多那由他劫,修六度──六波羅蜜;可是他沒有聽過《華嚴經》,或者曾聽過但他不相信。所以這一類的眾生是不容易度的。

現在「兼為」這一種曾聽過《華嚴經》的人,他沒有明白,也沒有悟入;可是,他雖然沒有信,他也沒有不信。好像把金剛石吃到肚裡頭去,始終不會消化的,一定還會在肚裡;這就是說,聽了大乘的佛法,雖然當時他這種菩提心沒有發,可是將來一定發。這一段文就是為的這一類眾生說;他已經種了大乘的種子,將來他會結菩提果的。所以這叫「兼為」。

【謂即時雖未悟入】:說是在他聽《華嚴經》的時候,雖然沒有悟入;就好像我們現在講這《華嚴經》,雖然沒有完全明白,但是也不誹謗,也不會說:「這個法,沒有這麼回事!這都是談玄說妙,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不是真的!」如果這樣講,這就誹謗佛法。我們雖然不太明白,但是也沒有誹謗;這叫沒有悟入,當時沒有悟入。【而能信向成種】:可是,有多少信心,又有多少這迴向的心;將來一定會成就這個菩提種子,成就這個金剛的種子,這叫「信向成種」。【如〈出現品〉食金剛喻】:好像在〈出現品〉上的一個譬喻,說:「好像吃了金剛石,始終不會消化的,始終它會出來。」

【故地獄天子,十地頓超】:所以地獄天子,他能十地頓超。【大海劫火】:等到火災這個劫的時候,把大海水都燒乾了,把水都燒沒有了,空中現出七個太陽來──現在人造衛星探月球,將來人可以造月,又可以造日。那麼空中現出七個太陽,把大海水都給照乾了,龍都死了,這叫大海劫火。【不能為障】:你就是要有一種信──信大乘《華嚴經》──你這大乘的種子種下去,就是劫火燒也燒不壞你這種子,大海劫火也不能障礙你的修道。

【約未悟入,故名為「兼」】:這是約略著,為還沒有開悟、沒有深入這個《華嚴》經藏這一類的眾生機,說這種的法,所以名為「兼」。

E2.  三牒前 分三  
F1.  引為  F2.  權為  F3.  遠為
今F1.  

三、引為。即前權教菩薩,不受圓融之法。故十地之中,寄位顯勝;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彼謂同於我法;後因熏習,方信入圓融。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無實事故。

【三、引為】:前邊那五種非器,「非器」就不是可載道之器;這五種人他不能修行。後邊有五種法器,彰顯出來他能修行。第一種是「正為」,第二種是「兼為」,第三種是「引為」。「引」是接引,也就是一種影響,所以影響眾叫「引為機」。無論什麼事情,一定要有一個因由,引為也就是因由,這麼來引導他們信受圓融無礙的法門。

【即前權教菩薩】:這就是前邊所說的守權那一類菩薩。剛才不說是那一類菩薩是非器嗎?不是載道之器嗎?現在怎麼又要引為呢?就因為他不是載道之器,所以現在要接引他成為載道之器;能以修行,能以迴小向大,發大菩提心。不像以前那個樣子,所以說「即前權教菩薩」。

【不受圓融之法】:他不接受這個圓融之法。權教菩薩他說:「這個圓融之法,太玄妙了,怎麼又可以一悟一切悟、一通一切通、一運一切運、一證一切證,怎麼能這個樣子呢?這豈有此理呢!」在他的腦筋裡頭,就不相信這種法。也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以前科學沒有發明的時候,你要是對他講,說是將來人類可以到月球去旅行,他不相信的。好像兩三百年以前沒有飛機的時候,你要是對人說,將來的人會坐到飛機上在空中飛,宇宙間就好像三五步這麼近,盡虛空、遍法界也都不是很大的,他不相信!他不相信人會坐到飛機上去飛。這也就和權教菩薩他不懂這個圓融的法,是一樣的;對他講,他也不明白,不明白什麼叫圓融。

【故十地之中】:所以在十地裡邊,【寄位顯勝】:本來十地的菩薩都是實教的大菩薩了,他卻寄到權教菩薩這個位上。權是權巧方便。他寄到這個位,他寄到這個權教上,顯出這圓融的法是特別殊勝的、特別圓滿的。【借其三乘行布之名】:所以他就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次第的名,來修圓融的十地法門。

【彼謂同於我法】:那些權教菩薩,他說了:「這個圓融無礙的法門,我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嘛,怎麼還另外有圓融無礙的法呢?這豈不是頭上安頭!這太胡鬧了,我們不要相信那個,我們修聲聞、緣覺、菩薩,這已經都是圓融了。」他說,那個圓融無礙的法和他修的是一樣的,不必再修圓融無礙的法。

【後因熏習,方信入圓融】:權教菩薩他先先是不信的,後來因為和大乘菩薩在一起來熏習,就好像點著香來熏。好像我們在佛堂裡邊,有這種檀香味,常常這麼熏,久而久之,都變成有一股檀香味了,這叫熏習。那麼,他們本來是修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他沒有修這種圓融的佛乘。現在和大乘菩薩在一起「熏習」,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常常和紅色的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覺就變成紅色了;你常常和黑色的東西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不知不覺也就變成黑色了:這都是熏習的關係。這個小乘的人和這個大乘的菩薩在一起,久而久之,也就變成大乘的菩薩了,這就是熏習。他熏習時間久了,他就相信這種圓融的法門了,信這種圓融具德的圓教道理了,也就會深入這種圓融無礙的法門。

【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他相信圓教了,於是就捨棄以前所修的聲聞、緣覺、菩薩這種普通的法。因為他要不離開這個法,他就無所歸,不能成佛。所以他就要離開這種普通的法,他就有所歸了,為什麼呢?

【權教極果,無實事故】:權教的這種教理就是到了最高,不過也只是權教菩薩;他雖然修的是六度,卻沒有真實的果位。

所以我們人修行,一樣的菩薩,又有權教的菩薩,又有實教的菩薩。古人有一首偈頌說得很好:

魚子菴摩羅,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魚子,這魚子雖然是很多的,但是能變成魚的也不太多,有的就不能變成魚。菴摩羅果,也是開的花很多,它結的果是很少;這叫因中多,魚子也是因中多。還有初發心的菩薩是很多,可是真能證到大菩薩的果位也是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現在我們所講的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前邊四教都是在因地的修道位,唯獨圓教才是在果地的證道位。所以,現在用「引為」,就是引權教菩薩來歸於實教,成為實教的菩薩。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你們現在是個影響眾一樣。本來你們各位都很明白佛法了,也願意做影響眾。影響眾,就是當作還沒有明白佛法,常常聽經,常常學法,這是為什麼?就為的接引那些個還沒有聽過經的,也沒有學習過佛法的人。

好像今天來的這位謝教授和這位甘太太,還有這位小姐,她們也常常研究佛法,對佛法都很明瞭,恐怕比我知道的更多;她們都來這兒聽經,實際這就叫「引為」,做影響眾。

你們各位在這兒的美國人,都是以前發願來的,要到美國弘揚佛法,要做影響眾;本來都很聰明的,現在也就把這個聰明都收起來了,就要來學。真的!這你笑,我不是給你們戴高帽子,的確是這樣情形。

你看!又有做博士的,又有做碩士的,又有做學士的;我什麼「士」也不是,我是叫「無士」。那麼沒有「是」就是「非」了。所以我給你們講的──這不是我給你們講的,這叫「非」了。那誰講的呢?這是以前清涼國師講的、以前佛講的。我不過就好像收音機一樣,把這個聲音再給放出來;又像廣播電臺似的,把以前人所說的道理再給廣播出來。所以你們信,是要信清涼國師,要信釋迦牟尼佛,不要信我。我因為是個無士,沒有「士」的,我所講的都是不對的;不對,為什麼又要講呢?我講出來不對,你們就會找著這個對的,所謂「道找一面,理論兩平」,因為我講一個無是,你們就會找著一個是!

所以這也好像那個《涅槃經》上半部說「闡提無佛性」,道生法師說這不對的,他就說:「闡提有佛性!」一些出家人都反對他這個說法,說:「經典上說無佛性,你怎麼要說有佛性!你是標異現奇,大家都要反對你!」就把他遷單了。遷單,他跑到虎丘山上,自己給這個石頭講。他對著石頭說:「你們雖然都是石頭,但是你們都『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你們將來都是有辦法的。你們說我講這個闡提有佛性,是不是這樣子呢?」啊!你說這些個石頭怎麼樣呢,它就都點起頭來了!石頭怎麼會點頭呢?也沒有風來颳它,它怎麼會點頭呢?這就是證明他說的對,這是一種感應。頑石能點頭,這無情也會聽法的;無情既然會聽法,那麼「無是」當然也就會有個「是」了。為什麼?因為沒有白天就沒有晚間,沒有善就沒有惡,沒有是就沒有非;那麼我這「沒是」也「沒非」了,沒有是也沒有非了。無是無非,這就是佛教的真實道理。有是有非,都是對待法。

卍      卍      卍

我們這個金山寺成立了一年多了。從來就很少人寫文章到外邊去作宣傳,我們就等著等著,現在就把謝教授給等來了。她在佛教界寫了很多的文章,現在她要把美國這個佛教來幫著提倡起來,所以這是機緣成熟了。以前我們為什麼沒有什麼宣傳?如果我們自己來宣傳,這簡直的是自誇其德。現在有這個謝教授,她雖然現在已經是我們《金剛菩提海》的顧問。她是從臺灣來的,是一個最聰明的人,也作了很多書,是一個作家。這個作家現在幫著我們來寫一些文章,介紹美國的佛教,這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我們這大約機緣成熟了,諸佛菩薩把她催到這個地方來了。

以前有張太到這兒給我們包餃子吃,我對她講,叫她趕快來包餃子。我等吃這個餃子等了兩年了。兩年,一個餃子也沒有吃著,這太可憐了,我怎麼能會講對!方才我說我是無士。我這一講要吃餃子,這一些個徒弟就都笑起來了:「哦!原來我們拜一個饞鬼做師父啊!跟著他學什麼?就是學吃!」你可以不學我這個饞鬼,你可以學一個饞佛。你們可以學吃這個佛法,好像我想要吃餃子那麼樣子有力量,那就成功了。

卍      卍      卍

F2.  權為

四者、權為。即是二乘。謂既不聞,況於受持?故諸菩薩,權示聲聞;或在法會而聾盲,彰其絕分;或示在道而啟悟,知可迴心。

【四者、權為】:第四種是權為機。怎麼叫權為?就是「為實施權」。這個「權為」也可以說是「為權」,為著權教的菩薩而示現權教的這種身份,所以叫「權為」。權為,就不是真正的權,是故意來現這麼一個權乘──這是實地菩薩為二乘而示現的這種權乘菩薩的身。這是說的什麼呢?【即是二乘】:就是說的二乘。二乘就是聲聞、緣覺。

【謂既不聞,況於受持】:這是所說的二乘人,他們對於這《華嚴經》,既然「絕分」,就沒有緣份;所以他們「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既然他聽都不能聽,你叫他怎麼樣去受持呢?怎麼樣去依法來修行呢?他根本也就不明白這個法,你叫他怎麼樣修行呢!所以,實教菩薩就也示現權乘的樣子。

【故諸菩薩,權示聲聞】: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十方一切諸佛慈悲,使令一切的大菩薩示現聲聞身。他雖然是外現比丘相這聲聞身,可是他內裡是修的菩薩行。

【或在法會而聾盲】:或者在某個法會上,他就示現如聾若啞的。「盲」就是眼睛看不見,也就是瞽;「聾」就聽不見。在法會中,他本來是明白這種法,但他還示現聲聞身,叫自己不明白這種法。【彰其絕分】:「彰」是彰明。這就彰明出來,使令一般人看見他,以為他和大乘法沒有什麼緣。「絕分」,就沒有他份了。

【或示在道而啟悟】:或者示現在修道的時候而啟悟;啟悟,他修修就開悟了──本來他沒有份的,但是他又開悟了。【知可迴心】:所以令權教的二乘人也知道能以迴小向大,發這個大菩薩心。

F3.  遠為 分四
G1.  立理正明 G2.  引經證成 G3.  會釋前文 G4.  明惡是所為
今G1.  

五、遠為。謂諸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今雖不信,後必當入。

【五、遠為】:第五種是遠為機。遠為,就是經過無量劫、無量劫,佛都不捨棄這類眾生,還要度這一類的眾生。

【謂諸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這是說的,這一切的凡夫和外道,還有這個闡提──就是信不具,沒有信心的這一類眾生。雖然這樣,但他們都是有佛性的,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闡提雖然是暫時信不具,在將來很遠很遠的時間之後,他也會發信心的;只要他一發信心,就會成佛的。【今雖不信,後必當入】:所以說,這三種的眾生,現在雖然不信,他將來一定當入這個大乘佛法裡邊。

G2.  引經證成 

故〈出現品〉云:「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無為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故〈出現品〉云】:所以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有幾句經文這麼說,【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如來的智慧就好像大藥王樹似的,無論什麼病都可以治,無論哪一類的眾生都可以度。大藥王樹,又叫不死藥,能治一切病。【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唯獨有兩種眾生,就是二乘人,以及不種善根而破壞善根的眾生;他不能幫助這兩種眾生得到生長的利益。

【所謂二乘,墮無為坑】:所說的第一種,就是聲聞和緣覺這二乘人,他中道自畫;他走在半路上,畫上一個界限就說:「我不能再往前進了,我就在這個地方。」這也叫「半途而廢」,走到半路上,他不向前走,就在那兒停止了。停止在那地方,前邊也不到達佛的果位上,後邊他又比凡夫有一點智慧,但還不究竟的。他就在那裡無所作為了,做自了漢了,也不弘揚佛法,也不教化眾生,就只顧自己。所以這叫「墮無為坑」,墮到無所作為的這麼一個坑裡頭。

【及壞善根非器眾生】:第二種是那個不單不種善根,而且他把自己善根也都破壞了,這一類的眾生怎麼樣子呢?【溺大邪見貪愛之水】:他掉到大邪見裡頭,好像被貪愛的水給淹上似的。大邪見就譬如深坑,貪愛就譬如水。什麼邪見呢?就是貪的邪見,愛的邪見,這是貪愛。眾生為什麼不能開悟?就因為有貪。你貪財,也是貪;貪色,也是貪;貪名,也是貪;貪利,都是貪。愛,男歡女愛;這種愛就好像水似的,把人都淹死了。這貪愛之水是最厲害的!有不明白佛法的人,你叫他不貪不愛,是辦不到的;你就殺了他,他也放不下這!

【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雖然這個二乘──他墮到無為坑裡了,墮到這邪見裡了;和這個壞善根的這一類的眾生。可是佛也從不捨棄這類的眾生,從無厭捨。佛不會說:「啊!你這二乘,掉到無為坑裡,我不管你啦!你這個壞善根的眾生,你這溺大邪見,被邪見貪愛之水把你淹死,我不管你了!」不會的!佛是「曾無厭捨」,不會討厭你的,不會捨棄你,不會不度你。所以,你看佛多慈悲!無論眾生怎樣壞,怎樣不聽話,他還要度他,還要教化他。這就是佛和一般眾生不同的地方。

G3.  會釋前文

前三非器,是溺邪見;第四非器,是墮 [4] 深坑。故皆揀之。今四及五,明佛無厭捨故;示而誘之,熏其成種。

【前三非器,是溺邪見】:在前邊所講的無信非器,違真非器,乖實非器,這是凡夫外道的三類;溺邪見,他們就是沉溺到這邪見裡頭。【第四非器,是墮深坑】:第四就是那個狹劣非器的二乘,他們也是墮到這無為坑裡。【故皆揀之】:所以要把他們給揀擇出來。

【今四及五,明佛無厭捨故】:現在第四是權為的二乘,第五是遠為的凡夫、外道、闡提,都是說明佛不厭棄這些不聽話的眾生;【示而誘之】:所以又示現出一個權教來誘導他,來接引他。誘導,就好像佛「空拳度子」似的,這叫誘,引誘他。那個小孩子要掉落井裡了,佛說:「小孩,小孩!我這兒有糖,你快來拿糖了!」那小孩子一聽有糖吃,就回來了,沒有掉入井裡。【熏其成種】:那麼熏修,使令這一類的眾生,耳朵一聽見大乘法,就永遠成為道種了。

這五種的彰為,也就是前邊那五種的非器。不過,這就好像人的手,翻過來就是手背,翻過去就是手心;一邊是陰面的,一邊是陽面的。你跑到那邊去,就是非器了;你要能再回來,就是器了。所以我們修道的人,無論什麼人都可以修得道的;只要他能改過自新,就可以修道的,都可以成佛的。一個好人和一個壞人,是不是兩個?不是!好人和壞人都只是一個的;既然同是一個,為什麼有一個好的名,有一個壞的名?這好的名,就因為他盡做好事,所以變成好人;他若盡做壞事,就變成壞人。這並不是兩個人,是一個。所以這五種非器和五種彰為,合起來雖然說是十類;其實還是那五種變成十類。善和不善,推本窮源,你追究它的根本和源流,都只是一個的!

[4]是「墮」深坑:《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墮」;《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隨」。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墮」。

卍      卍      卍

我們這個戒期已經開始一個禮拜了。那麼求戒的人,拜佛要特別誠心,求感應。我們這是頭一次傳戒,將來是要做佛教的基礎人才,將來寫佛教歷史的。這都是特別重要的,所以各位多辛苦一點,不要馬馬虎虎的。

卍      卍      卍

G4.  明惡是所為 分二
H1.  正明為惡  H2.  況出圓融
今H1.  

又彼品中,明不信誹謗亦種善根;謂謗雖墮惡 [5] ,由聞歷耳,終醒 [6] 悟故。又云:「如日亦與生盲作利益」故。又如大海潛流喻中,明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故。又破塵出經卷喻中,若除妄想,皆見佛智故。

【又彼品中,明不信誹謗亦種善根】: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裡邊明明白白地說,你就不信,都種善根的。在前邊說無信非器,不是載道之器;那是往陰面上說。現在又說不信也種善根,你看這妙不妙,不信都種善根!說:「那我就不信了!」那你就種了善根了,我就不怕你不信!所以我常常對你們講,我不需要你們信,只需要你們聽就可以;你一聽,就好像把金剛石吃到肚裡去,始終不會消化的,始終它是在那兒的。這所謂「一歷耳根,便成道種」,一聽到你耳朵裡頭去,在你的八識田裡就有金剛種子種下去了;種下去,你就不信也有善根了。因為這個金剛的種子,它跑到你的八識田裡頭去了,你就不會把它弄沒有了。

在〈如來出現品〉裡邊又說,不單不信會種善根,甚至於誹謗都是會種善根。有人就說那我就誹謗囉!那可千萬不要這樣子!不信和誹謗,雖然會種善根,但往遠來說,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無量無量無量那麼多的阿僧祇劫,這個善根才能生出來。不知道經過多長的時間!

在《法華經》上有位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頂禮叩頭;那些增上慢比丘,瞧不起他這種作法,就誹謗他,就罵他,結果這些個比丘都墮地獄的;墮地獄,等到這個世界這劫壞了,沒有了,他又轉到其他世界的地獄去。
譬如轉到東方去,東方的世界壞了,他又轉到東南方;東南方世界壞了,他又轉到南方;南方世界壞了,他又轉到西南方;西南方世界壞了,他又轉到西方;西方世界壞了,他又轉到西北方;西北方這世界壞了,他又轉到北方;北方這世界壞了,他又轉到東北方。東北方這世界壞了,這八方都轉遍了,他又轉到上方去;上方這世界也壞了,他這阿鼻地獄的罪又轉到下方來,這十方世界都轉遍了。每一個世界都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才又得到常不輕菩薩給他說法,教化他;到那時候,他才能發菩提心,才成佛道呢!你看!誹謗菩薩,就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得到救度!

這個誹謗也得利益,也是這個樣子。所以你不要聽說那誹謗都種善根,我就誹謗佛了!你誹謗佛;你不要講你,你看看世界這誹謗佛的多少?有些宗教,它就說佛教是魔鬼。你看那個minister,他就對我們這個果孟說:「你真可憐哪!你太可憐了!我們這個國的宗教你不學,你學外道,你學魔鬼的道!」把果孟說得沒有話可講了。幸虧我們有一個大將軍果寧,他能破魔羅網,能慧劍勤揮,斬魔鬼,斬盡魔鬼;所以把那個minister又給降伏了。

所以,你看看多少人謗佛的!可是謗佛,他只說一句「佛」,他這個金剛種子就種下來了,就怕他連一個「佛」字都不說!好像地藏王菩薩想要度這個秦檜似的,在手心裡寫一個「佛」字;只要他念一句佛,說那個字念「佛」,他這所造的罪都沒有了──地藏王菩薩就這麼慈悲他;可是他的業障把他來綁著他,不叫他得到解脫,他就不念。他說:「那個字我認識是認識,我不單中國的字,外國的字我都認識,但是我就不給你念!」你看!他就不念,所以他罪業就不了。

謗佛也種善根,但是我們可不要學這一類謗佛的。謗佛這一類的人是很危險的;雖然種善根,但那是遙遠的一個善根,不是很近的。

【謂謗雖墮惡,由聞歷耳,終醒悟故】:那麼說,謗毀佛雖然墮落三惡道──墮落餓鬼、地獄、畜生;但是因為他聞到這個佛法,所謂「一歷耳根,便成道種」,就變成修道的種子了。將來他到機緣成熟了,他一定會發覺悟的心,就會發菩提心了。

【又云】:又有一個道理來比喻。比喻什麼呢?【如日亦與生盲作利益故】:比喻這個人,生來就是生盲,他沒有眼睛,看不見太陽。人家說太陽是紅色的,他就說是紅色的;人家說太陽是白色的,他就說是白色的;人說太陽是青色的,他就說太陽是青色的。為什麼這樣?太陽究竟是什麼顏色,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哪個對,他不知道的!人家跟他說太陽是圓的,他也相信太陽是圓的;有人跟他說太陽不是圓的,是四方的,他也相信這個太陽是四方的;有人告訴他說太陽是三角形的,也不是圓的,也不是四方的,他也相信這個太陽是三角的。因為他看不見,從來沒有看過太陽,不知道究竟太陽是什麼樣子;旁人對他講,他也不懂。

雖然他不知道太陽是什麼顏色和形狀,可是他也能得到太陽的利益。為什麼?因為太陽生長萬物,所有的穀米都依太陽生長;這個人雖然是生盲,他也得到太陽的好處,他也吃穀米,也受陽光來照。雖然他看不見,他不知道,可是一樣得到利益,一樣得到好處。

同樣地,雖然他不明白佛法,或者他不相信佛法;但是,只要他在佛法裡邊,他就有這種熏習的經驗,有這種熏習的感覺,那麼他就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雖然是生盲,他也得到太陽光的好處;這個不相信佛法的人,就等於生盲一樣,他終究也會得到佛法的好處。

佛教之所以偉大,也就偉大在這個地方──就是「平等」;不是說「信者得救」,你不信也得救,信不信都得救。你看這個,是不是偉大?它一點界限都沒有。沒有說:「你不信我,你就不行了!你就是做好事也要墮地獄的;你要信我,你就做壞事也會升天堂了!」這是土匪的宗教、不講道理的宗教才這樣講。佛教不是這樣子,你信也得救,你不信也得救,不過是早得救或晚得救的問題。你現在不相信,將來也會得救;你現在相信,現在就得救。所以,佛教偉大的就是在這地方!

在佛教裡,一個眾生也沒有跑到佛教外邊去;你信不信,都是在佛教裡邊。所以你們現在皈依我,在這兒也可以,你跑了也可以,沒有問題的。你在這兒,你不相信我,也是離著很遠的;你離著很遠的,你要是對我有信心,也和在這地方是一樣的。所以在佛法裡,這一點就是其他宗教的理論沒有這麼高的!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特別注意。你要是明白這一點了,無論和哪個宗教去辯論,他沒有法子來贏你!我們那個孟大師,為什麼他沒有話講呢?就因為他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根本,你把這根本一抓住了,其他的那都是小問題。

佛教就是這樣子,信不信都可以。你現在在其他的宗教,沒有問題的,將來都是佛教徒;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其他宗教徒不也是眾生之一嗎?所以那個道生法師說「闡提有佛性」,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一點你要特別注意!我們學佛法的,這一點,你要是不懂啊,那就是不懂佛法!

【又如大海潛流喻中】:又好像大海中的潛流這個譬喻中,不論是粗流或細流,都流入大海。佛教也就像大海似的,不論你是什麼,你信或不信,都要歸到佛教──也不勉強你信,但是你也跑不出法界之外,沒有法子跑。因為法界都在佛性之中,你往什麼地方跑呢?跑不了的!所以就像大海能容納細流似的,一切流都終歸於海。【明無不具有如來智慧故】:這就是闡明所有的眾生,都沒有不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之故。

【又破塵出經卷喻中】:又者,好像把一粒微塵剖開取出大經卷的這一個比喻。【若除妄想,皆見佛智故】:你要能把妄想除掉,就能見著自己本有的佛性了。

[5] 謂謗雖墮「惡」:《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惡道」;《卍續藏經》、《卍新纂續藏經》和《金陵疏鈔會本》皆作「惡」。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惡」。

[6] 終「醒」悟故:《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醒」;《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省」。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醒」。

H2.  況出圓融

此皆明有自性住性,即是所為。況法性圓融,感應交徹,無有一法,而非所被 [7]

【此皆明有自性住性,即是所為】:這說明人人都有佛性,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皆有佛性,所以就能安住在佛性上,這是自己本有的佛性。

【況法性圓融,感應交徹】:這個法性是圓融無礙的。更何況前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是圓融的法門;既然圓融了,就有一種感應道交。有感斯通,無求不應,這叫「感應交徹」。【無有一法,而非所被】:沒有一法而不是所被的法,也就是沒有一機而不是所被的機。

這個華嚴大教,是普攝群機。一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教所被機,大乘和小乘都一起教化,有情無情將來都是成佛的。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頑石就是無情。以生公的道德,感應得頑石都會點頭,況且這個佛法更是廣大無邊的,所以這所被之機,是沒有邊際的。

[7] 「而非所被」:《佛教大藏經》、《中華大藏經》和《大正新修大藏經》皆作「而非所被」;《卍續藏經》和《卍新纂續藏經》皆作「非所被」。今本書依上人講解作「而非所被」。

現在把第四門「教所被機」的道理講完,在下邊開始講第五門「教體淺深」的道理。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第三門目錄第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