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創辦人 宣化上人,中國東北吉林人。幼年家貧失學,至十五歲始入私塾讀書,兩年半學貫四書、五經、古文及十餘本醫書。因此自十八歲(1936年)開始,在自家創辦義務學校,免費教導鄰近貧苦兒童讀書。此後 上人終其一生,見世風日下,道德淪亡,即大聲疾呼、汲汲致力於教育之改革工作。
1976年育良小學在舊金山國際譯經學院成立,以「孝」為宗旨,教育幼童做人的根本道理;1978年學校遷入清淨寬廣的萬佛聖城。繼而於1981年成立培德中學,以「忠孝」為宗旨,進一步教育學生忠於國家。學校除了加州政府規定的正式課程外,並以中國古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教導學生,使他們將來能成為卓越的公民,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風氣。
瑜珈市的市民知道有育良、培德之後,逐漸地把子女送來就讀,學生人數因而增多。為了讓學生專心課業,1982年開始採男女分校制。同時期城中設有難民救濟中心,來自這些佛教家庭的孩子也就讀本校,使學校更增加了國際性的特色。難民中心於1986年結束。
上人提倡義務教學,因此於1992年召募義務老師,他們不受薪,奉獻時間精力,成為本校特色之一。除了正規的學術課程外,佛學課、打坐課、道德課,都是本校最具特色的課程。學校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學生被要求能背誦中文或英文之《弟子規》。課外尚有國樂、舞龍、舞獅、書法、太極拳、民族舞蹈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之活動。
此外,學校尚有太鼓、校刊、畢業紀念冊、學生會、模擬聯合國、籃球、足球、瑜珈、鋼琴、小提琴、戲劇、宗教研究、宗教對話、數學競賽、中文學術競賽、郊遊等多元性課外活動,每個學生都參與數項不同之活動。
自1992年起,上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懷,指示學校每年在春季舉辦懷少節,邀請鄰近學校學生約四百人一起同樂;在秋季則舉辦敬老節,邀請社區內的老人到萬佛聖城內,由學生表演各項節目,並提供美味可口的素食來招待嘉賓。這兩項活動已受到瑜珈市民眾的肯定與迴響。暑假期間則舉辦青少年夏令營,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和課程,讓青少年能在佛教道場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受歡迎。
目前男女校約有一百五十位學生,來自美、亞、歐洲;教職員則有四十二位,大部份是出家和在家的義務老師。學生與老師的比例約為
2:1,每班學生約在十人左右,學生因而能得到充分的輔導與關懷。遠道或國際學生,學校備有宿舍,統一作息,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學生並在課餘參與社區服務,如清潔打掃、洗碗盤、協助法會、有機菜園工作等。
培德中學期許每位畢業生都能夠:
-
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諧的處世態度,以及領導溝通的能力;
-
透過打坐及其他靈性的教導與學習,啟發內在本具的智慧;
-
在學術方面發展各人的潛能和人文、科學、藝術方面的才華;
-
具有全球性的宏觀胸襟,去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培德中學學生在這些薰陶和訓練之後,畢業生已有多人進入加州大學各分校、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就讀。有些學生於完成學業後,即回到母校加入義務教師的神聖行列。未來當會有更多的校友,回來擔任教職,使學校朝向薪火相傳的嶄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