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警鐘 ( 121 - 140 )
121.
人一生的命運,乃由業力所感。吾人不要被氣稟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創造命運,把握命運。
命運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難呈祥,逢凶化吉,所謂「且行好事,莫問前程。」
122.
人人皆知忍辱能到彼岸,但境界來了,就忍不住;無明火高三丈,將多年所積聚的功德,焚燒一乾二淨。
123.
觀自在就是菩薩;觀不自在就是凡夫。
124.
我們對誰都要好。要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來對待一切人。對誰都要慈悲,他就是再壞的人,我都要對他慈悲,用慈悲心來感化他。這一次感化不來,等下一次再感化;這一生感化不來,發願來生我一定要把他感化得改惡向善。你看《華嚴經》上,菩薩發心,為了度一個眾生,跟著他幾個大劫,不論有甚麼坎坷、逆境,他也不退心,總要把這個人感化過來。
125.
我們想要成佛,一定要去欲斷愛,清心寡欲,才能開大智慧。
126.
修行,修什麼?修這個心。心要怎麼樣子呢?心要專一,所謂「得一萬事畢」。要修你的念專一,念要是專一了,才能開智慧;念要是不專一呢,那是向外馳求。
127.
修道的人,都要沒有脾氣。誰能沒有脾氣,誰就與道合一了,與法合一了。你沒有脾氣,就沒有瞋恨心了,沒有瞋恨心,就不愚癡了。為什麼我們愚癡?就因為我們瞋恨心重。脾氣上來,什麼也不怕;天也不怕,地也不怕,這個時候就撥無因果,顛倒黑白,做出很多不合戒律,不合法律,不合乎人情道理的事情。
128.
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身體力行,躬行實踐,不是叫旁人去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要自己實實在在去做去。
129.
不要有那麼多的狂心、野心、癡心妄想,想一切亂七八糟的事情。這一些事對修道是沒有幫助的。
130.
你要把你那個糊塗明白了,就是反聞聞自性。
131.
修行一定要慈心下氣。「慈心」:對誰都有慈悲心。「下氣」: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四相的執著,把這一切執著都破了,才能行菩薩道。
132.
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
133.
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
134.
修習禪定的人,隨時隨地都應該修習禪定,總是要收攝身心,不放逸,不散心。
135.
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樣。你這個榜樣,若做得不好,在家人就都不生信心了,影響力也沒有了,所以出家人必須要有出家人的樣子。
136.
我們修行,吃的東西要淡而無味,沒有什麼味道,這才能去我們的執著,去我們的毛病。
137.
我們人要是不散失精氣神,那吃東西不吃東西,都不成問題。就因為我們天天都在這個有漏的境界上轉,所以就需要吃東西。
138.
你要一門深入,坐禪的專心致志學禪宗,學教的就專心致志學教宗,學律的就專門去學律宗,想修密的就專門去學密宗,修念佛法門,你就專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絕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要又要學禪宗,又要學教宗,又要學律宗,又要學密宗,又要學淨土。你貪多,你嚼不爛。要專一其心,用功修行,才能有所成就。你一個口,吃菜多,嚼不爛,太滿了,吃飯也不能吃了。學佛法也是這樣子,你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不要貪快,所謂「欲速則不達」。
139.
真正忍辱,是在不如你的人,他的地位比你低下,他的智慧不如你,他的學問不如你,他一切一切都不如你,他對你不客氣,你能以忍耐,這才叫忍辱。這忍辱,不是忍地位比你高的人,比你地位高上,那是你向他的勢力屈服,不是真正的忍辱。
140.
發脾氣是惡;不發脾氣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