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菩提道場─百日禪系列(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開示於1970年11月15日~1971年4月14日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無規矩不成方圓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七日 開示於三藩市金山寺
● 要學守規矩
我們學佛法的人,無論到任何的地方,一定要遵守規矩,不依規矩就不能成方圓。在我們站的時候,出家的人站到前邊去,和出家人站到一起。要是前邊沒有位置了,可以向旁邊加多一個位置,出家人不要站在在家人拜佛的地方,這是一項。
還有在前邊站的人,必須要一個挨著一個的,不要留空位。你留一個空位,後邊來的人也不敢到那地方去站,他就在後邊沒有地方站,沒有拜佛的位置,這樣次序就亂了。
有搭縵衣,受菩薩戒、五戒的人要站在前邊,後邊是是穿袍(海青)的人,再後邊是穿便服的人。走(繞佛)的時候,也是先受戒的人在前邊走,後受戒的人在後邊走,就是搭衣袍的人走在前邊。開始走的時候,要是從佛那兒說是左邊,要是從人來說是右邊,右邊的人先走。也是一行跟著一行的,很有次序地來走。
在歸位的時候,一念快板:「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叫人預備歸位。班首先歸位,要依序歸到自己所拜佛的位置上,這樣才不會亂。罄不是隨便打的,罄是「送位」的,送誰的位呢?打第一個罄,是送班首的位,等班首離他那個位置有三尺遠時,維那打一下罄,不是維那自己到那個地方就先打一下罄。等到人都歸位之後,最後住持也要歸位,當離到住持位置或者三尺、或者五尺時,維那再打一下罄,這是送住持的位。第一個罄是送班首的,第二個罄就是送住持的,所以不是隨便可以打的。
還有,每逢要念「香讚」的時候,住持出來的時候當然住持先捻香,要是住持不出來,由班首帶著捻香。其餘或者由居士跟著捻香,這都可以的。
在我們佛教裏頭,無論甚麼事情都一定有規矩的、有秩序的。你以後到任何佛教的道場裏邊去,必須要遵守它的規矩。一般人行,你就行;一般人坐,你也坐;一般人拜佛,你也拜佛。不可以有一個特別的樣子,這是無論誰都應該知道的。你規矩都不能守,怎麼可以學佛法呢?怎麼可以接受佛法呢?
這規矩本來是一種皮毛,但是初入門的人,必須要遵守這個規矩。那麼你有了規矩後,你願意作方的就可以作方的,願意作圓的就可以作圓的。你要是沒有個規矩,你作方,也不成一個方,你想作一個圓的,也不能成一個圓的,所以不依規矩就不能成方圓。我們佛教裏邊一舉一動都是有一定的秩序的,有一定的規則的。
我們現在這麼忙的時候,還能繼續地研究佛法,繼續不斷地來修行,來作早晚的功課,這是很誠心的一種表現。可是我們雖然很誠心,但是必須要知道規矩,必須要遵守規矩。
談起規矩,人人不願意聽的,尤其美國人,專門歡喜不守規矩,到那地方你要一講規矩,他就跑了。昨天來了兩個小孩子,一看我們這兒規矩這麼嚴,今天早就跑了一個,一點鐘以後又跑了一個,就因為他不願意守規矩。但是在我們這兒不守規矩又不行,所以他覺得很不方便的,也不能抽菸,又不能喝酒,又不能吃毒藥,又不能隨隨便便亂講亂笑的,所以沒有他在外邊能夠「作戲」那麼樣子自由。
在外邊,願意作甚麼戲,就作戲。願意作一個 cowboy牛仔戲,就作一個牛仔戲,願意作一個馬王戲,就作個馬王戲,在外邊又有猴子戲,又有狗戲,又有種種的戲。願意怎麼作就怎麼樣作,願意怎麼樣說就怎麼樣說,所以他們就跑了。跑了,是最好的;來了,也不錯。所謂「亡者不追,來者不拒」,「不追」,不去攆他,「不拒」,不拒絕他。到這兒來的,一定要守規矩;跑了,不守規矩沒有關係。總而言之,我們這兒是要學守規矩、要學禮貌。
● 石頭博士和木頭博士
不要像我以前在這個國家,遇著一位「石頭」博士,又遇到一位「木頭」博士。這「石頭」博士就會說,「木頭」博士就會站著。這位「石頭」博士怎麼說呢?他坐著那個地方說,像一塊石頭似的──你叫他動彈,他不能動彈,他不能站起來,只可以坐著──因為他是石頭,但是位博士,那麼就坐著說,叫你去作,叫你守規矩,叫你如何如何;他不需要作,不需要守規矩,不需要去行。為甚麼?就因為他是石頭的,不能動彈,太重了,這「石頭」博士只坐那兒講。
「木頭」的博士怎麼樣?站那兒講,他不坐著,就像一塊木頭,你看木頭往那兒一立,很直的,他也是這樣。這木頭人博士就叫人學他木頭樣子,怎麼樣呢?不要拜佛。所以我以前幾個徒弟,想要學這個木頭人的樣子,拜佛、叩頭都被「木頭」博士給拉去了,與「木頭」博士一接近之後,以後甚麼時候來都不拜佛了,因為受「木頭」博士教化了。
那麼「石頭」博士叫人念佛可以的,但不叫人拜佛,他說拜佛沒有甚麼用的。所以「石頭」博士和「木頭」博士,根本就是:一個能說不能行,一個是連行都不行,叫人不拜佛。所以不要學這一類的博士。
方才講「石頭」的博士和「木頭」的博士,人以為是講笑,其實這都是一種比喻。這真有其人,真有位「木頭」博士,真有位「石頭」博士,還有「土」博士,還有「水」博士,還有「火」博士,不單就「石頭」博士,還有位「金」博士。「金、木、水、火、土」是五行,五行裏頭都有個博士,這是各有所長。木頭的博士就叫人學木頭,火博士就叫人學火,好像摩訶迦葉尊者,就是位火博士來著。水博士就專研究水的,土博士就專研究土的,研究來研究去,研究得自己本身一頭土、一身土,那真是土頭土腦的。
這火博士怎麼叫火博士呢?方才說摩訶迦葉尊者是火博士。這火博士就是脾氣大,很大脾氣的。水博士就拖泥帶水的,金博士只知道找錢。土博士就研究種田的,這種田就是土博士,開礦也都叫土博士,開礦─金礦、煤礦、油礦、金礦,礦產 gold mine都叫土博士,研究土、金與土的性質,這就叫土博士。
研究電的、電工的,這都可以叫水博士,又可以叫木博士。那麼金木水火土各有所長,這是專門的人才,所以可以叫博士。「博」者就是廣博,知道得很多,他甚麼都知道。但是若單單知道火,單單知道木,單單知道石頭,這還談不到博士,只可以說是一名專家、專門的人才。不過因為博士這個名稱很好的,所以他也要用這個名字。
學佛法的人,「木頭博士」,要把這個木頭架子拆了它,沒有這個木頭架子;不是站那地方像個木頭似的。恁折不彎,「我這斷了可以,你叫我彎嗎?不可以。」你叫我叩頭?這不可以的。「石頭博士」,要把這個石頭的架子不要了,不是說「我是石頭,我特別的重要,我是一個重要人物」,自己把自己看得重要了,這就是石頭博士。就因為有這個架子,所以木頭架子要拆去,石頭不要那麼重,其餘的水、土,今天那不要講了。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