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佛教青年會 Dharma Realm Buddhist Youth (DRBY) :佛青文選

讓生命的存在具有意義

道格•包威爾2005年4月9日講於加州奧立瑪市吠陀會社/本站資料室 中譯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dharmamirror.org/fall05/122OLEdoug.asp

個人覺得佛教是非常非常地簡單明瞭。佛教關係著生命的意義--也就是關係著生命的解脫和自由。當我們要瞭解某件事的「意義」時,首先我們必須先看看那件事的結構。佛陀很清楚地解釋了生命的結構。他說,生命的結構,我們的存在,是無常的;不論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識活動,或是我們的情感,全都是無常的。我們每天所造的業,每天的所作所為,都是無常的。佛陀這話不是一種哲理上的陳白,而是對生命情況的一份報告。

佛陀說,我們在生命中所經歷到的一些不滿足的感覺,是由我們的欲望造成的--是由我們對自己的思想、身體、情感以及其他人等等,所生出的執著而引起的。執著是苦,因為所有的執著都會變遷。每個人都問:「那我們該怎麼解除生命中這種根本的苦呢?」首先我們要瞭解苦的起源在什麼地方。這種的執著,這種的渴望--這種的欲好像永遠都沒辦法解除。所以,為了提高生命的素質,賦予生命以意義,我們修習而且嘗試讓我們從自己的習氣、心識,以及由往昔累積成的一些經驗中,解脫出來,得到自在。這些習氣和心識,以及我們自己製造出的一些經驗,如果讓它不斷持續下去,它會牽扯著我們,讓我們得不到正確的覺知。

為了讓生命有意義,我們必須深入探索自我,達到圓滿無缺,找到安穩處,找到皈依處及寂靜處。這是我們打坐時所要努力用功的;我們要找到那個地方--那個既不是由外在變遷出來的,也不是由業力變化出來的地方,而是那個我們人人與生俱來的、寂靜、滿足、清明的經歷。讓生命有意義,就是要找到那個寂靜、滿足、清明的經歷;我們要一直找找找,要找到那種一旦找到了,我們生命中就有了安穩處的程度。要做到這個,就必須坐禪,或具有某些覺知。

除此之外,我們在自己生命的過程中,時時都必須是清清楚楚的。為了幫助我們找到那個地方,我們也必須了知自己目前所經驗到的究竟是什麼。這些在在都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都得非常關注於自己的心。為了讓我們的存在具有意義,我們時時刻刻都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對周邊的事物能清楚地覺察到,盡量不要自欺,要認清楚自己種種的作為,它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有意義的生命是:首先我們要能自由地在一個安靜滿足的地方存在。其次是對自己周邊的事物,我們要有一種通達明瞭的認知。

「能由我們的習氣和心識活動中解脫出來,得到自在,這才是有意義的生命。」

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中,要有慈悲、關懷的心;不是關心他人能為我做什麼,而是我怎麼樣才能跟他分享我所有的這份認知。我怎樣才能幫助他得到解脫。假如你正幫助他人走向解脫的路,那種關係很可能與我們大部份的人,到目前為止跟他人所產生的關係不同。有意義的生命,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是一種我們要常常觀察自己怎麼樣才能幫助他人找到更有意義,更明確的存在意義。這會讓我們得到智慧。

智慧,能讓我們對周邊的事物了了常明。為開智慧,我們必須先安穩住我們的身,這也是德行或者道德的基礎。我們西方人講這是道德,但我個人卻更願意稱之為德行,或是品德。我們為什麼要從德行或是品德開始呢?因為那能使我們的身安穩。每當我們的身有所做為時(譯按:業),它就造就了另一種因緣。當這種因緣成熟時,就會以不同的方式來報應我們(譯按:果)。除了經由德行而讓我們心趨向寂靜之外,我們的身也能得到安穩、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的身和心能保持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的心會安穩,智慧會開發,洞察力、認知力以及對他人的慈悲心,同情心都會生起來。我們對周邊事物能以清楚明白,我們就能致力於開發我們的生命,讓這種的素質在每天每天,時時刻刻都能發輝出來。

譬如,在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之中,在我們與他人有所接觸時,我們不是以自己對他的臆測為準,不以他能為我們做什麼,或者他能替我們解決什麼問題為準,甚至於也不是以我們能為他解決什麼眼前的難題為準。我們是要諦聽他內心深處那個寂靜的地方,那個我們自己也有的那個地方。在我們試著啟發他的本有的覺知時,我們同時也就在開發我們自己本有的覺知。這是一種很深入的傾聽,不是一種執著,而是一種沒有執著的智慧。

為使我們的生命具有意義,我們多數人必然都會發現,還有另外一個需要我們保持均衡的地方。那就是,如何在我們的精神生活領域(修禪習定等等),和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家庭等等)之間保持均衡。我們修行,都希望自己能了斷自己往昔的習氣,而獲得自由,對自己的未來能以當家作主。佛教清楚地指出,我們往昔的所作所為,其責任都得由自己負起。因此對於我們往昔的作為,只有藉著自己努力來消除。但是,我們希望藉著自己的修行,創造出一個自己能自由作主的將來,一個能自己作抉擇,不再為習氣所拘的將來。當我們逐漸開發那個將來時,不需尋找,我們自然就有法子,來讓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具有意義。

我想,很多人共同都有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總是在尋找著什麼東西,而事實上,假如我們修行的話,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自己所應該關注的事情,並且照顧好自己現前所生存的世界中的業(報)。

作者簡介:道格•包威爾(皈依法名果勒),柏克萊神學院碩士、加州Redlands大學學士及教學碩士、本會法界佛教大學副校長,曾教授西方哲學及心理學;柏克萊中學任教逾三十年、現為本會柏克萊佛寺學生圓桌會議常任主持人。

▲至頁首

www.drbachinese.org